第四讲矿物变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矿物标型特征(typomorphic features)主要有: 1)形态标型特征:包括晶体形状、习性、大小、双晶、集合 体特点等。 2)成分标型特征:矿物中微量元素、类质同象混合物,不同 种类的水的含量等; 3)物理性质标型特征:矿物的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及其它性 质; 4)结构标型特征:多型、有序度、阳离子配位、键长、晶胞 参数等; 5)稳定同位素标型特征:包括矿物中的O、S、C、Pb等同位 素特征。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1.化学成分的变化 矿 物 的 变 化
2.晶体结构的变化
3.非晶化与晶化
第四讲
1.化学成分的变化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1)交代作用: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已形成的矿物与熔体、溶液或气液 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组分上的交换,使原矿物转变为其他矿物的作用。 如:在热液作用下,橄榄石易被蛇纹石所交代。 当交代强烈时,原矿物可全部为新形成的矿物所替代,但仍保持原矿 物的晶形,这种晶形称为假像(pseudomorph)。如褐铁矿呈现黄铁矿假像, 称假像褐铁矿。 (2) 水化作用(hydration):指无水矿物因一定比例的水加入到矿物晶格 中而变成含结晶水的矿物的作用。 如硬石膏(Ca[SO4])在近地表处,因外部压力的降低,受地面水的作用而 转变为石膏(Ca[SO4].2H2O)。 (3) 脱水作用(dehydration):指含水矿物因失去其所含结晶水而变成另 一种矿物的作用。如芒硝(Na2[SO4].10H2O)在干燥气候下失去水分而转变为无
矿物岩石学
• 主讲人:唐民安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地质工程教研室
思考题
1.矿物的世代的概念及确定矿物生成顺序的标志?
2.包裹体的分类及研究意义? 3.类质同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研究意义? 4.标型矿物和标型矿物共生组合的概念? 5.矿物的标型特征及其分类? 6.同质多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典型例子? 7.化学成分的变化的几种方式? 8.非晶化与晶化的概念?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三、矿物中的包裹体 矿物中的包裹体(inclusion):是矿物生长过程中或形成之 后被捕获包裹于矿物晶体缺陷(如晶格空位、位错、空洞和裂隙 等)中的、至今尚完好封存在主矿物中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界线的 那一部分物质。
矿物中包裹体形状各异、成分复杂,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以气 相和液相居多,常用来研究矿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
黄铜矿孔雀石化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二、矿物的标型性
矿物的标型性(typomorphism):指能反映一定成因信息的
矿物学标志。主要包括标型矿物,矿物的标型特征等内容。 1 .标型矿物 (typomorphic mineral):只生成于某种特定的 成矿、成岩作用中的矿物。一旦在岩石中见到这种矿物,就知 道它的成因。
如:铬铁矿只生成于超基性岩中, 金刚石只生成于金伯利岩中,
辰砂、辉锑矿只生成于低温热液矿床中,它们都是标型矿物。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2.矿物学温度计:有些矿物只能在一定狭窄的温度范
围内形成,这种矿物可以反映生成温度,称为矿物学温度计。
3.矿物的标型特征:同一矿物的成分、形态、物理性
质、结构等常因生成条件不同而异,这些能反映生成条件的特 征称为矿物的标型特征。
水晶中的假次生包裹体
第四讲
件。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原生包裹体和假次生包裹体:代表形成主矿物的原始成岩 成矿流体的样品,反映了主矿物形成时的化学环境和物理化学条 次生包裹体:反映成矿期后热液活动的物理化学作用的温 度、压力、介质成分和性质。 研究包裹体的意义:包裹体,特别是原生包裹体,对于研究 矿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因为原生气液 包裹体是作为形成主矿物时的成矿溶液被保留在主矿物中的,通
过对包裹体的物理性质和成分的测定,能为主矿物的形成条件
(T、P、pH值)提供依据。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四、矿物的变化
自然界的矿物及其共生组合,是天然的物理化学体系的产
物,它们的存在、变化及特点,必然受自然界物理化学规律的制 约。 矿物及矿物组合的稳定性是由其相对自由能决定的,在一 定的温度、压力下,具有最低自由能值的矿物及其组合是最稳定 的。 矿物形成以后,当其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至超出矿物 的稳定范围时,矿物即会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矿物。
原生包裹体
水晶中的原生包裹体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2.次生包裹体(secondary inclusion)是
矿物形成以后,后期热液沿矿物的微
裂隙贯入,引起矿物局部溶解并发生 重结晶,之后又为主矿物所圈闭而形
成的定向排列的包裹体,它常沿切穿
矿物颗粒的裂隙分布。
次生包裹体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假次生包裹体
生成较早。
后期的方解石脉充填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2) 矿物的自形程度:相互接触的矿物晶体,自形程度
(晶形的完整程度)高者一般生成较早,但应注意矿物的结晶能
力的影响。斑状结构中斑晶较基质先形成,但变质岩中的变斑 晶却比其周围的矿物晚生成,其晶形完整是由于这些矿物的结 晶能力强。
早期形成的斜长石, 晶形较完整
第四讲
二)类质同像的类型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完全类质同像 类 质 同 像 的 类 型
1.按不同组分间在晶格中 所能进行代替的限度
不完全类质同象 等价类质同象 异价类质同像
2.按晶格中相互替代 的离子电价是否相等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1.按不同组分间在晶格中所能进行代替的限度
(A)完全类质同像:在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可以无限地被另一种质 点代替,而不引起晶体结构改变的现象。其产物称完全固溶体。 例:Mg2[SiO4]→(Mg, Fe)2[SiO4]→(Fe, Mg)2[SiO4]→Fe2[SiO4]
2.矿物的共生和伴生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一)矿物的生成顺序和(mineral sequence) :自然界地质体中的各种 矿物在形成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矿物通常是按晶格能降低的顺序而次第析出的,共生的矿 物,其晶格能大体相近。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确定矿物生成顺序的标志: (1) 矿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位于地质体中心部位 的矿物比其外围的矿物晚形成。当一矿物穿插、包围 或充填其他矿物时,被穿插、被包围或被充填的矿物
镁橄榄石 铁橄榄石 Mg2+ 可以无限地被 Fe2+ 代替,由镁橄榄石变为铁橄榄石,但晶体结构始
终不变,只是晶格常数和物理性质变化。
(B)不完全类质同像:在晶体中某种质点被另一种质点的代替不能超过某一 限度(否则会引起晶体结构的改变,其产物称有限固溶体。。 例:闪锌矿(Zn,Fe)S中,Fe代替Zn最多只能达到阳离子数的 43%,不能 超过这一限度,否则会引起晶体结构的改变。
3.假次生包裹体(pseudosecondary inclusion):是矿物 生长过程中,由于构造应力作用, 使矿物晶体产生局部破裂或蚀坑, 成矿流体进入其中,并使这些部 位发生重结晶而被继续生长的晶 体封存所形成的包裹体。
假次生包裹体沿愈合裂隙分布,显 示出与次生包裹体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 但这种裂隙只局限于主矿物内部,并不 切穿矿物晶体颗粒。
各共生矿物构成的组合称为矿物的共生组合(paragenetic
association)。
第四讲
2.矿物的伴生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矿物的伴生(associate):不同成因或者不同成矿阶段的各种
矿物共同出现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现象。如:在含铜硫化物矿床的
氧化带中,常见黄铜矿与孔雀石、蓝铜矿在一起,由于黄铜矿为热液作用形 成,而孔雀石和蓝铜矿则为表生成因,故它们为伴生关系。
研究矿物的世代,了解矿物形成及成矿的阶段性。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二)矿物的共生和伴生
1.矿物的共生(paragensis):同一成因、同一成矿期(或成
矿阶段)所形成的不同矿物共存于同一空间的现象。彼此共生的
矿物称为共生矿物 (paragenetic minerals),可能是同时形成 的,或者是从同一来源的成矿溶液中依次析出的。
辉石边缘的角闪石 反应边
第四讲
2. 矿物的世代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一个矿床往往是经历了多个成矿阶段而形成的。
由于各成矿阶段间均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其成矿介质和物 理化学条件会有所不同,反映在其所形成的同种矿物的形态、 物性及成分等方面也将表现出某些差异。因此,应按形成时间 的先后顺序,将这些矿物区分为第一世代、第二世代,等等。
(Na2[SO4])。
第四讲
2.晶体结构的变化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在封闭体系中,体系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的交换,而无物质上 的交换,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促使矿物发生晶体结构的转变而 化学成分保持不变。
矿物发生同质多像相变时,其晶体结构及物理性质均发生明显 的变化,但原变体的晶形却被新变体继承下来,此种晶体称为 副像(paramorph。例如α-石英呈现β-石英的六方双锥晶形。 矿物晶体相变的研究,对探讨矿物的成因,了解矿物及其所在 地质体的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指导找矿,以及人工合成晶体 材料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地质体中心部位的矿物比其外围的矿物晚形成
晶洞中矿物生成顺序
当一矿物穿插、包围或充填其他矿物时,被穿插、被包 围或被充填的矿物生成较早。
普通辉石被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所包围
相互接触的矿物晶体,自形程度(晶形的完整程度)高者 一般生成较早。
自形程度不同的矿物晶体生成顺序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3) 矿物的交代关系:矿物的交代作用首先沿颗 粒的边缘或裂隙进行,被交代的矿物形成较早。
包裹体的大小不一,气液包裹体大多小于10 μ m,因此,需在显微镜
和电子显微镜下才能清晰地观察研究。
包裹体按成因可分为原生、次生和假次生三种类型。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1.原生包裹体(primary inclusion): 是矿物结晶过程中被捕获封存的成岩 成矿介质(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 体),它与主矿物同时形成。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一、矿物的时空关系 二、矿物的标型性 三、矿物中的包裹体 四、矿物的变化 五、类质同像
六、同质多像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一、矿物的时空关系 矿物形成的时空关系:即某一地质体(岩体、矿 体)中,矿物在形成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空间上的共
存关系。
包括:1.矿物的生成顺序和矿物的世代
物。
如:蛋白石逐渐脱水转变为玉髓和石英。晶化作用是自发的,是不需要外 能的。
五、类质同像
一)类质同像的概念
晶体结构中的某种质点(原子、分子、离子)为它种类似 的质点所代替,仅使晶格常数发生不大的变化,但晶体结构不 发生改变。
闪锌矿(ZnS)
ZnS
Fe取代部分Zn
(Zn,Fe)S)
灰色、浅红 半透明
深色—黑色 不透明
固溶体
刚玉(Al2O3)
Al2O3
Al3+取代部分Cr3+
(Al,Cr)2O3
无色
红色 (红宝石)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理解:类质同像就好比夜晚砌砖墙 1)青砖与红砖都是“砖”,二者相类似。不能以木砖去代替 红砖; 2)“青砖”并不是乱砌的,它代替的是“红砖”的位置,与 红砖一样起相同的结构单元的作用(晶体中代替者与被代替者占 据相同的晶格位置),但是具体代替哪些红砖都是随机的(黑夜 中摸到哪块是哪块),青红砖的数量比是不确定的; 3)代替是在砌墙时(晶体生长时)进行的,一经砌成之后, 红砖墙与杂有青砖的红砖墙结构是一样的(晶体结构不变)。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类质同像混合物是一种主要的固溶体。 固溶体的概念:在固态条件下,一种组分内“溶解”了其它
的组分,组成单一结晶相的均匀晶体的固溶体。
固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组成的均匀晶体,其中 含量高的组分可看作是固体的溶剂,含量低的组分可看作是固体 的溶质。如闪锌矿中的 ZnS 是溶剂, FeS 是溶质,二者形成的固 态溶液(Zn,Fe)S就是固溶体。
第四讲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第四讲
3.非晶化与晶化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
非晶化(non-crystallizing):含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晶质矿物,在放射
性元素蜕变时放出的 α-射线的作用下,其晶格遭受破坏,转变为非晶质矿
物的过程 。 例如:含放射性元素的锆石非晶质化变为水锆石。
晶化 (crystallizing) :非晶质矿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为结晶质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