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摘要:中国民间信仰由来已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的主体、内涵、作用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民间信仰的功能性作用。因为这既是民间信仰的特点,更是其存在的基础。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民间信仰也随之质变。由原来的宗教神学倾向,日益朝着世俗化趋势的方向发展。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不仅仅是科学潮流、教育革命以及政府导向,更是由于民间信仰本身的功能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中国民间信仰功能性世俗

引言

民间信仰到底应该被贴上何种标签,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而之所以众说纷纭,很大程度是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虽然至关重要,但它却很容易被儒家在思想领域的主导支配地位所模糊,进而导致宗教本身也未能作为一种制度或是传统而独立存在。因此,长久以来大家对其莫衷一是。但可以明确的是,“中国民间信仰之学科性探索始于西方人类学与社会学”[1]。首先是荷兰人类学家高延,之后是法国汉学家葛兰言,他们同样都运用了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民间信仰。不同于前者高屋建瓴的宏观考察,本文将根据相关文本文献的分析,来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中国民间信仰的产生

民间信仰是根据中国传统社会关于神学宇宙观之特点而产生的。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一枝独秀以及其在思想、教育、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神学或世俗领域内的支配地位,使得民间信仰缺失了生根发芽的土壤。而在中国,多神论的宇宙观首先就为民间信仰提供了发展的温床。也就是说,中国宗教拥有高度兼容并蓄的特性,并且在民众的宗教生活中,主导民众意识的是民间信仰所具有的道德和神圣的功能,而非宗教信仰境界的描述。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和心愿到不同的庙里敬拜不同的神灵;有些时候,甚至连庙里的和尚都说不出摆放在大殿里所供奉神像的名字;而且,当学者们纠缠于某一个神灵到底应该归属于哪一个神学系统或宗教派别时,却发现同样的问题在百姓信徒中毫不存在,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这些神灵的功能而已。

三、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功能性

宗教社会学领域的权威马克思·韦伯就认为,中国民间信仰是“功能性神灵的大杂烩”,而其具有的这种功能性又是通过祭拜神灵、典礼仪轨、执着信念等方式来实现的。“具体说来,中国民间信仰的功能大致可以归为五个大类,分别是:社会整合及福利组织、普遍的道德秩序、经济功能、健康和公共与个人的福利。而在这五大类下面又有二级功能12种、三级功能17种以及四级功能106种”

[2]。由此可见,民间信仰的这么多功能几乎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然,这些功能受人们青睐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从

500名进香者抽签涉及的社会功能的表中(表1)可以看出,治病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从而加大了生病和病愈的不确定性,并且身体健康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本保障。相比之下,官职最受冷落,这可能是因为进香抽签的主体大多为女性,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仕途是被男性所垄断的,所以这246张涉及官职的签也很有可能是抽签者为丈夫或儿子的金榜题名所作的祈祷。我们还可以发现,表中数量的总和远高于抽签者总数,这就很好地说明:进香者是针对神灵所能发挥的功能而去祈愿的。

表1500名进香者抽签涉及的社会功能

功能数量所占比例(%)

治病484 96.8

婚姻459 90.2

出行顺利 440 88.0

发财424 85.0

诉讼391 78.2

子女348 70.0

家庭问题 348 70.0

失窃346 69.2

搬迁308 60.2

生意290 58.0

收成273 54.6

家畜266 53.2

官职246 50.0

有趣的是,人们在从事民间信仰时,只关心神的灵验而不在乎神的存在。这从很多谚语中就可以看出,如“祭神如神来,若不敬,也无碍”;“祭神如神在,若不敬,神不怪”;“信之则有,不信则无”

[3]。可见,民间信仰的功能性不仅仅是它的特点,更是其存在的基础。而更有些极端的情况则完全把神“人格化”了。比如说,当向城隍求雨无果时,愤怒的人们甚至会将城隍的神像“请”出来放在最炎热的地方暴晒。这样做与其说是让城隍老爷亲自了解天气的第一手资料和体会普降甘霖的急迫性,倒不如说是对城隍未履行他应尽职责的一种惩罚。这对于一神论的西方人来说,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因此,中国民间信仰本身就具有关注神灵功能而无所谓神灵存在的世俗特点,当随着中国社会向着理性方向发展时,这一特点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中国民间信仰的功能性变化

1、中国民间信仰中家族伦理意义的式微——以家族祭祀为例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间信仰的首要表现形式就是家族祭祀。虽然这种活动包括了复杂繁琐的诸多细节,但即使如此,古代人们还是怀着敬意小心翼翼地履践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在祭祖活动前,即便是身处再远的家族成员都会不远万里地赶来参加,大家济济一

堂,便会亲切地感觉到家族集体的力量,以增强来日克服困难的信心。这种凝聚家族成员的功能是中国民间信仰在维护家族伦理规范中的重要方面。如果对家族祭祀作再进一步的观察,便会有更多重要的发现。祭祀祖先的食物将会被家族成员所分享,这不仅表明了家族对分享食物者的认可,与此同时,大家在祖先的名义下共享食物也象征着家族未来的丰衣足食及各成员的团结一致。除此之外,在祭祀过程中,各家族成员所承担的不同角色也标志着各成员在家族中的地位,而且这种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会在祭祀中反复地体现。总之,通过祭祀活动来追念祖先的方式本身就有助于培养德行,尤其是子女的孝心,如曾子所说的那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

而在当代,家族祭祀活动则被大大简化,其性质也有所改变。特别是在城市,每年的清明节早已经不是纯粹的祭祖活动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借祭祖的机会来到城市的郊外去感受一下春天的到来,即所谓“踏青”。同样在祭祀中,仪式也大为缩减,甚至没有什么仪轨。原来的神秘气息和严肃氛围到如今已消失殆尽,通过祭祀活动来强调家庭伦理秩序的功能也大打折扣。

2、科学和教育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影响

科学的冲击是造成当代中国民间信仰世俗化趋势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民间信仰的非经验想象针锋相对,科学是以怀疑主义和经验知识为基础的。这种冲击肇始于近代西方文明叩开中国大门之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