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道德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摘要: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益处同时,因为其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产生不道德问题,青少年群体也同样置身其中。
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的关系,教师更应该发挥其主导性作用,为完成新时代下网络道德教育这个系统工程而努力。
关键词:网络道德青少年网络文化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问题的现实存在
互联网自1969年在美国问世以来,经过四十年来的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应用,渗透到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各大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
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
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的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
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来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有这些为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了。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的道德困境。
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
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
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
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
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
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
○1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
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
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
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
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
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
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发展过程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的发展过程是渐进的。
青少年网络道德发展过程也是整个网络道德发展的体现。
网络从被发明开始,都是为了方便和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角度设计的。
比如电子邮件,传统的邮局投递,速度慢,周期长,信息传递不及时,而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即时就可以从发件人到收件人,信息传递时间大为缩短,人们使用电子邮件就是在实现社会的道德约束下进行的,不存在道德失范问题,后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社会的营销信息转移到了网络上,造成了垃圾电子邮件的信息污染,这就产生了道德伦理问题。
通过对电子邮件的管理和伦理规范,电子邮件的传递越来越规范,理想的状态下,到最后的垃圾电子邮件消失。
在青少年网络道德发展的初期,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服从于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表现出包含的关系,现实社会的道德完全适应于网络;随着网络的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生活的时间的增多,出现了一些有悖于社会的道德表现,引发了一些失范行为的发生;再当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影响到大多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网络社会重新回到了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范围内。
因此,青少年网络道德发展是一个把实现社会道德内化,到外化为网络社会的道德的不断往复,调整和相容的过程。
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发挥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其抓共管,是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受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而且受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搞好学校的教育外,同样需要家庭、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
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补充,才能建立合理网络,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素质。
第一,明确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
引领青少年健全网络人格和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
人是网络参与的主体,主体借助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与虚拟性等特点积极参与其中,对塑造健全人格、使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部分青少年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和健康的发展。
人与物的关系中人的失落,马克思用异化一词来说明。
它是指主体人创造和产生了客体—物,而反过来客体—物却支配了主体,主体成为他自身创造物的奴隶和牺牲品。
由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与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世界的共同存在,自我不得不生活在真实和虚拟交织的世界中,这种两重世界的交替生活必将导致网络主体虚拟化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我”的失落。
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唤起和提高青少年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能以及安全的人格参与网络活动,并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
第二,坚持环境教育和主体意识教育并重。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环境是构成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的要素之一,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在网络社会,环境的多维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特征更加鲜明,环境的功能在不断的强化。
倡导环境教育就是不断的优化影响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外部环境,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的教育作用。
主体意识是在将自我与非自我区分开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主体之为主体的核心。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网络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其主体性的发展水平。
坚持环境教育与主体意识教育并重并举。
环境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客观的,在提倡环境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青少年的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两者并重并举,才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突破口。
政府和社会要充分认识并担当起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环境优化的责任,同时学校要培养青少年网络活动中的主体意识。
只有这两方面和谐平衡的发展才能起到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质的飞跃。
第三,发挥政府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的环境建设作用
政府在环境建设中主要是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的供给,另一方面是制度的供给。
在内容供给方面要千方百计树立官方媒体的权威,在制度供给方面要保障现有制度的落实和贯彻。
政府对网络存在的监督和引导的责任,反过来政府的监管和引导能力也反映了政府信息能力。
对主流网络媒体实施强有力监管。
网络是个开放的、相对自由的平台,其本身是作为中性的存在,对网络的监管主要是对网络信息流的监管。
而网络信息流主要是产生于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首先,把握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
对国内几大门户网站实时监控,同时要求网络媒体自身采取技术手段自我排查。
对不符合事实的虚假报道,涉及政府公信力的非官方报道应予以坚决不报。
其次,对网络媒体盈利渠道实施监管,落实各部门的监管责任。
网络广告是网络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长期以来,网络媒体传播的网络虚假广告,一直是网民抱怨的对象,成为网络媒体发展过程的顽疾。
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案件近年来逐年攀升,利用高科技
手段,高智商的犯罪行为是近些年案件的新特点,政府有关部门在治理网络犯罪现象中,要给与坚决打击,有效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减小其社会危害。
网络色情,是社会影响危害比较大的网络犯罪活动,青少年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自制能力较差,禁不住网络色情的引诱和侵蚀,而青少年犯罪也是由于接触了这些精神毒品让风华正茂的青少年走上不归路。
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打击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尤其是整顿学校周边的违法、不良经营,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强化学校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工作。
道德是社会经济的产物,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作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地位的学校,要继续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学校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青少年网络参与行为的特点,扩展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建设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网络精神家园,用先进的网络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法律规范是社会的主要规范,要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做到懂法,守法,用法;最后,要充分发挥心理学的学科优势,采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定期为青少年网络道德进行科学测量,对道德失范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①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