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塞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观察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SD 大鼠150只,雌雄不拘,采用Pulsinelli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即对照组和血塞通组,分别于再灌注后3、6、12、24和48 h 5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每组10只。

血塞通组于再灌注时给予血塞通注射液(5 mg/100 g)腹腔内注射后,其他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0.5 mL/kg)腹腔内注射后,均每间隔6 h等量注射;检测用于脑组织匀浆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期间,体内SOD减少,MDA增多,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在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大量生成而清除减少。

而血塞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SOD增多,MDA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对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

标签: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血塞通
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本质就是一个全脑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存在再灌注损伤,如何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减少后遗症成为医学上面临的难题。

脑缺血/再灌注发病机制复杂[1-2]。

尽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但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各种机制的枢纽点/交汇点尚不明确,治疗尚缺乏有效的药物,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界研究的重点,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3]。

本试验选用中成药血塞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来探讨血塞通对脑复苏的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剂血塞通注射液,由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购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购买。

1.2 实验动物分组健康SD大鼠15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30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即对照组和血塞通组,每组50例。

每组按再灌注的时间又分为3、6、12、24和48 h共5个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

1.3 动物模型制备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阻塞的方法建立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ulsinelli大鼠全脑缺血四血管模型是研究多种缺血性脑疾病经典模型之一[4]。

以25%氨基甲酸乙酯,4 mL/kg的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在大鼠颈部背侧切开皮肤,假手术组大鼠只分离第一颈椎两侧横突孔,不阻塞双侧椎动脉,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对照组和血塞通组阻塞双侧椎动脉并分别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然后松开动脉夹形成再灌注,血塞通组于再灌注时给予血塞通注射液(5 mg/100 g)腹腔内注射后,每间隔6 h给予等量注射;假手
术、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0.5 mL/kg)腹腔内注射后,每间隔6 h等量注射;大鼠实验中保持体温(37±0.5)℃,未昏迷或缺血后有癫痫、抽搐等并发症均放弃。

1.4 标本采集所有大鼠分别于再灌注3、6、12、24和48 h 5个时间点,快速断头处死,剥取脑组织。

用于脑组织匀浆液的SOD、MDA测定:于视交叉前缘处及向前延伸8 min处各做一冠状切面,取两切面间的右侧脑组织用于制作匀浆液。

所有脑组织匀浆液标本集中统一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严格按试剂盒操作步骤完成。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
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对照组的脑组织匀浆液SOD活性明显低于假手术组,MDA浓度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血栓通组SOD 活性明显明显高于对照组,MDA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的病理过程中,自由基生成增多[5]。

实验研究已经证实自由基水平明显升高,能引起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更大的损伤,造成脑组织损伤[6]。

蓄积在体内的氧自由基容易攻击含有磷脂成分的生物膜,同时还能破坏酶的活性[7]。

生物膜的磷脂与自由基反应而生成MDA。

MDA是脂质过氧化的终末产物,细胞中MDA量的多少能反映体内的脂质过氧化的程度,间接反应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和细胞损伤的程度[8]。

因此,通过检测机体内MDA的含量可以估计血清中氧自由基水平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强弱。

机体内部同时存在分解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其中SOD是体内特异性歧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抗氧化酶,他的作用是将氧自由基歧化,生成氧气和过氧化氢,从而阻断毒性更强的羟自由基的产生。

SOD活力的高低可反映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9]。

随着对脑缺血再灌注研究不断深入,寻求更理想的治疗药物迫在眉睫,我国研究人员发现,中药对治疗脑缺血亦有很好的效果[10-11]。

中药在脑缺血治疗中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血塞通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三七的提取物,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通常能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过度聚集,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能溶解血栓,使缺血部位再灌注,减轻缺血所致的病理损害[12-14]。

本研究显示,脑缺血再灌注期间,体内SOD减少,MDA 增多,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提示在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氧自由基大量生成而清除减少。

而血塞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SOD增多,MDA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血塞通注射液可以有效地保护内源性SOD活性,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减轻机体内
的脂质过氧化的程度。

因此,血塞通注射液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杰,李丽茹,赵瑞波.病变侧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Survivin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6):24-27.
[2]范沁林,焦岩,刘国军.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HAX-1蛋白与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6):83-86.
[3]夏强,钱令波.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551-558.
[4]严智文,董河,冯伟.改良血管阻塞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3.
[5] Dixon I M,Kaneko M,Hata T,et al.Alterations in cardial membllane C-2 + transport during oxidative stress[J]. Mol Cell Bioehem,1990,99(3):125-133.
[6] Suzuki J.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combined administration of anti-oxidants and perfiuorochemicalson cerebralischemia[J]. Stroke,1984,15(5):672-675.
[7]林庚金.消化病新概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31.
[8] Shimon A,Tatsushi K,Chikako N,et al.Antiapoptotic and neuroprotectic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edaravone following transient focal ischemia in rats[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05,516(2):125-130.
[9] Girt M J,Parra A,Sheng H,et al.Attenuation of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mice overexpressing extracellular superoxide dismutase[J].Stroke,2002,33(9):2317-2323.
[10]谷翠芝,李清初,谭宁,等.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早期脑组织eNOS 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9):1824-1827.
[11]房绍宽,白晶,吴江.人参皂苷Rgl对小鼠全脑缺血致白质纤维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5):930-933.
[12]郭丰,陆晓微,徐秋萍. 醒脑静与血塞通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3):1645-1647.
[13]孙东升,黄惠玲,黄慧芳.大剂量血塞通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2):92-93.
[14]景虎贤.血塞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68例[J].中国现代
医生,2010,48(20):114-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