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教材新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人教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比较
[内容摘要]: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的指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不管是在教材编写理念,还是在编排、选文和练习设计,甚至装桢上都有较大的变革。
[关键词]: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编排体系,课文编选,练习设计 2002年9月,全国10000多万中小学生使用了新课程教材。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共有三套: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2、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3、语文出版社语文教科书。
新教材适应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文拟就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异同谈点看法。
一、教材编写的新理念 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对教材和教学都提出了全新的目标、理念和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为: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力求课堂的开放性和教学的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审美情趣;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1) 苏教版的编写理念:一是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尊重
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体现民族语文的特点;三是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丰富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又注重科学而严格的读、听、写、说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四是加强整合优化,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构建全方位开放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五是确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材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六是压缩课本体积,扩大教材容量,开拓语文学习资源,既要减轻过重学习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确立的,因而有着明显的共同 (一)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材一改以往“前言”的模式,以谈心的方式介绍课本,着眼于学生自学,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创新能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编者选用了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和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的散文《人生寓言》(节选)。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内涵深刻。
在教学中,可给学生推荐多种背景资料,使学生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同时,也拓宽自己的文学视角和社会视角,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
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
苏教版的选文《春》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几十年来,它都以其特有的魅力,在教材选文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苏教版教材挖掘了它与以往教材的不同点。
“探究.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从挖掘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冲动入手,让读者为文章另续一个结尾;第三题让学生在“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段文字或收集诗句,编制一期“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学生能在学习中掌握初步搜集、整理、编辑信息的能力。
(二)贴近生活,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苏教版的范文和读写听说活动、专题的材料都是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文化内涵丰富的具有现代理念和现代色彩的中外典范。
人教版教材中选了一些能反映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如七年级上册有《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人生寓言》《山中访友》《紫藤萝瀑布》《风筝》《散步》《我的信念》等;同时它很注意选取科学、科普类作品。
如,七年级上册“科学”单元,选有《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等。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后习题是引导学生自己钻研,或是与同学合作交流;综合性学习更是倡导学生自主,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安排活动过程。
二、编排体系翻看目录,结合内容考察这些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发现有很多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方面: (一)单元的组合方式下面我就七年级上册做个比较。
(表略)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两套实验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臵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背景中,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生动活泼。
但是,人教版淡化了文体的概念,每单元以内容的相同或相近为依归,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方面组织单元;苏教版以栏目的形式组织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栏目名称。
七年级上册设有6 个综合单元和2 个专题。
6 个综合单元各围绕一个主题即“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走进科学”、“奇思妙想”。
这种以栏目的形式概括单元是一种创 (二)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人教版以课文内容为话题,开展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
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强调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是与这套教材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的一个项目。
它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特性。
一是与阅读单元相联系。
以一个主题活动为统帅,使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是一个亮点。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专题为四季,综合性学习设计为“感受自然”;第五单元阅读专题为亲情,综合性学习设计为“我爱我家”。
二是写作与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学习之中。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取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素材,学生可以不受题目、题材、体裁等的限制,毫不拘束地说自己
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
由此,他们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就会得到训练和培养。
苏教版写作每个单元都有安排,而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活动穿插进行。
教科书作文与口语交际的主导思想是设计情景,她不去解析作文技巧,不去大谈口语交际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让学生在这些特定情境中产生表达欲,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
比如教材设计的“婉转拒绝”的口语交际专题,借罗斯福任美国海军要职时婉转拒绝别人要他泄露军事机密的无理要求这个幽默故事,三言两语讲清了“既要拒绝又不伤感情”的交际技巧。
“这个引导”本身就设臵了一个情境,两则口语交际题又各设了一个情境:“爸爸今晚过生日,同学邀请你去看球赛,你怎样拒绝。
”“一位同学要趁父亲出差之便随父去游泰山,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绝。
”这两则交际题所布设的生活和交际情境,显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互动和自主合作学习。
教材还具有综合性,它围绕“单元主题”,把读写听说、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
每册书设有6 个合成单元,1--2 个“名著推荐与阅读”和2--3 个专题。
七年级上个综合单元分别围绕“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走进科学”、“奇思妙想”的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
总之,教
科书各部分纵有系列,根有联系,互相为用。
(三)阅读的编排人教版仍然传承过去的那种“讲读(精读)、自读(略读)”的做法,将每单元的自读(略读)课文用星号标出,如七年级上册共有14 篇略读课文,精读16 苏教版全书没有区分精读和略读。
教师可因人、因文、因时、因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自行安排精读、略读的篇目和比例。
另外,引导课外诵读欣赏古今诗文,读与课文有关的名著和期刊报纸。
(四)文言文的编排人教版没有将古诗文单独组合成单元,而是穿插在有关单元之中。
安排了五篇古诗文,相当于一个单元。
苏教版只安排了两篇半古诗文,因为第三单元的“民俗风情”里的《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艾青的诗是现代诗。
(五)附录的编排人教版将要求背诵的十首古诗词附在后边,还有三篇名著导读文章,另附有《硬笔书法》、《写好硬笔行楷字》。
苏教版列有两篇附录《应用文示例》、《名家书法欣赏》,还安排两个专题,一是“名著推荐与阅读”,一是“问题与讨论”。
另外,苏教版另一富有创意的做法是在每单元后面都安排有“诵读欣赏”,让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丰富语文积累。
三、课文编选人教版课文每单元5 单元共30课。
它们大都是短小精美的名家名篇:古代作品,有选自孔子的《论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复的《浮生六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中的章节;现代作品,有鲁迅的《风
筝》、朱自清的《春》、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冰心的《纸船枣寄母亲》、何其芳的《秋天》等;当代作品,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流沙河的《理想》、张晓风的《行道树》、周国平的《人生寓言》、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等;外国则大作家安徒生、法布尔、泰戈尔等“榜上有名”。
以上这些选文的经典性,使教材有着沉甸甸的文化含量,有利于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
而一些表现新时代新理念的新锐作家的文艺作品和科学单元中的《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等科普作品,又赋予教材强烈的时代色彩。
选文忠实体现了课程标准“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3)新教材在修订本注意到选材的新、活,贴近学生生活的基础上,选了更多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如《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感觉真好》《人生寓言》《山中访友》等等,都是学生喜爱读的篇章,教学时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教版的范文,从主题思想看,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也有关注自然、关注科学的; 从选材范围看,每册书24-26 篇课文涉及中外古今,其中现代作品占83%,外国作品占25%,文学作品占66%,科学作品占34%(统计有交叉),推荐诵读欣赏的古诗文全是名家名篇; 从课文体裁式样看,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戏剧文学,也有
实用文;从作品风格、类型看,既有高雅的精品佳作,又有反映民俗风情的通俗而富有理趣的小品和民俗对联;从作者看,90%为名家,也有杰出的教师,出类拔萃的学生。
教材内容的优化,体现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反映了教材改革的时代精神,从而保证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它作了以下的改革:一,割除部分时代感不强的范文。
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提到“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国际主义”和列宁关于国际主义的论述等,明显落后于时代;再如《谈骨气》,学生对文中所谓“无产阶级骨气”深感费解。
这些文章皆被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时髦”话题所取代。
二,选文可接受性增强,贴近生活。
如新选文,《十三岁的际遇》等。
但是我认为它也有缺点,首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篇书序,作者凭借自己对文学的深刻感悟向读者介绍文学。
初一学生对文学这一词语尚不能理解,怎么去理解文学的功能和作用呢?如果不是一个有着较高文学素养的人,如果不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对文学恐怕很难有作家赵丽宏那样的深刻感悟!《为你打开一扇门》安排在第一册第一课意图很好,无非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可在实际教学中,却是为学生关上了一扇门。
学生难以理解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发展关系一段。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30 课41 篇,苏教版24 课27 篇,相同的篇目并不多。
,有以下几篇: 《春》、《济南
的冬天》、《论语》(人教版选十则,苏教版选六则)、《皇帝的新装》、《古代诗歌五首》、《天上的街市》。
即便是上面这些相同的篇目,也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又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而绝大部分篇目都是旧有教材所难以见到的。
这样选编,既能看见编选者的独到眼光,也体现了语文课文选材的丰富性。
四、练习设计人教版新教材在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首先是名称的改变,将过去的“练习”改成现在的“研讨与练习”。
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它的内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的练习形式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文的学习,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从而得到丰富多彩的结论。
每课基本上都安排旨在整体感悟和体会,既充满了人文教育内涵,又着眼于语文素养养成的活动或练习。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是这样的: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才能深沉地给予我们。
”你能举出其他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2、每人讲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4) 像这样的“研讨与练习”设计在新教材中贯穿始终,它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把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也便成了人文修养、教养的培养过程。
其次是练习题量的
大大减少。
教读课文一般三四道题,自读课文一般两道题。
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一般包括整体感知、文笔精华和延伸拓展这几方面内容。
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的三道练习,第一道是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第二道是揣摩课文中四个写景的精彩语句;第三道是课外搜集几种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花木的例子,并展开交流。
这些研讨习题,既有对课文全局的把握,又有对课文细部的关注;既抓住了课文的根本,又不面面俱到,留下了自我发挥的空间。
第三是教材每课练习中至少有一道拓展性练习。
它们或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如第一单元《生命生命》一课后有一篇同题文章,第三单元《秋天》一课后有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第五单元《散步》一课后有《三代》;或由课内文章向课外名著的扩展阅读,如第五单元《诗两首》一课“探究与练习四”是“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或以课内为引子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第四单元《绿色蝈蝈》“探究与练习二”是“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第四,以课文内容为话题,开展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
六个单元的阅读部分“探究与练习”,总共有十几次口语交际(或复述,或概括,或讨论,或辩论,等等,形式活泼多样)和片断写作练习。
以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理想》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例: 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收获,/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与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5) 第五,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连相融。
如《风筝》课后一题“研讨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你小时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难忘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凭借课文这一媒介,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上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儿时的生活趣事又回荡在学生的心头。
这样,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生活在语文学习中,课堂也能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时光。
再如第八课《人生寓言》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是这样设臵的“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
” 1、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那里? 2、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这样两个问题的设臵,思考的范围很宽,目的是使学生能谈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最后,多数课文后面还安排了一则与该课文有关的小知识(或小资料、小言论、
小趣闻等),这样编排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拓宽知识面。
苏教版题目的设计不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记忆、理解、分析上,着重引导学生去独立完成阅读的过程,自己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基点上选择题点,设计题型,确立题的量和度。
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 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 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 条,多解创意的20 条,比较阅读的4 条,记忆积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诵、熟读)17 条。
而85 条中联系生活。
沟通学科的占72%。
第一,整体感知题,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创意性见解。
如《为你打开一扇门》的第一题,是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深入领悟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说说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
第二,揣摩品味、语言运用题,从多角度克服肢解性孤立性语文训练的弊端。
1、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臵于知情义结合的语境之中; 2、改变学生被动“受训”的地位,变“要我用”为“我要用”、“乐于用”、“善于用”; 3、运用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跟平行学科沟通; 4、控制题量,把课内的“用”,作为课外“用”的起点,从而引导向课外迁移和举一反三; 5、题面措词通俗活泼。
如《伟人细胞》中有一条语言运用题,这道题从课文中引出三个含“连”的关键句子,让学生体会“连”字的运用对表现贾里的伟人梦破灭的作用。
第三,多解创意题是开放式的设计。
如《十
三岁的际遇》、《伟人细胞》两课写了两位少年,一个是立大志成大才的田晓菲,一个是伟人梦破灭只能做普通人的贾里。
课文后设计了一道比较阅读题和一道喻理题。
第四,记忆积累题主要是熟读、背诵。
熟读、背诵作为传统的语文学习经验应当坚持。
教科书中记忆积累题的设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的诗文或片段,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一种是“诵读欣赏”的诗文,仅要求“粗知大意”后的熟读成诵,不必求甚解。
人教版与苏教版的比较有异有同。
下面以《春》练习为例作个比较。
(表略)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者题量都比原来减少,据统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仅85 条,人教版也不超过90 条,这么做意在鼓励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
虽然两者包括整体感知和延伸拓展这几方面内容,但是人教版还有文笔精华题,而苏教版则是开放式设计的多解创意题。
另外,人教版还有“读一读,写一写”。
两者还有些不同。
比如:人教版以课文内容为话题,开展写作与口语交际;苏教版则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让学生在这些特定情境中产生表达欲,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
人教版分上下两部分,由上至下从白色过度到黄色,白色为主题,封面的上半部分以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作为背景,衬托“语文”二字,“语文”二字是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一贯使用的苍劲有力、充满灵气的郭沫若体。
下半部分是国画大师徐悲
鸿的奔马图。
整个封面给人的感觉是古色古香,既有一种丰厚的文化意味,又有时代的动感。
苏教版封页由两种大的色彩构成:封底是深绿色,封面是浅黄色。
封面上的“语文”二字、出版社名称、年级与册次竖排,衬底是简牍,给人一种文化的纵深感。
语文新教材除了以上几方面的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特色。
我们相信:有了顺应时代的新观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教材,再加上高素质的,不断探索新教法的广大语文教师对新教材的精彩演绎,语文教育繁花盛开的春天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