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浅谈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姓名:张嗣涛班级:05级美术学国画学号:05107107
【内容提要】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日常生活
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艺术的基本社会功
能就是协同功能,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功能我们可以在原始
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现代人的生活中,人们
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
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
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日常
生活本身也在逐步审美化。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消费质量在提高,日常生
活的品位在提升,普通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生活本身
有了更多乐趣。
【关键词】艺术日常生活审美审美化
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也经历着自然融合———分离对立———重新融合的过程。艺术与日常生活最初并非两个独立的领域,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并非产生于艺术的最初阶段。在原始文化和古典文化时期,艺术和日常生活并没有截然对立,而是和谐并存于人类的活动中,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日常生活也促动艺术的创造。艺术与生活的分家是一个“现代事件”,是现代性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重新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显然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它是克服现代性局限和审美纯粹化局限的一种正当的努力。从历史角度说,也许我们可以把当代日常
生活审美化视为艺术在经历了与日常生活实践分家的现代性遭遇之后,再次返归日常生活的发展动向。
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随着“初级现代化”的推进,正在向全面小康发展,发生了急遽变化,丰富多采,新奇纷呈。古人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审美需要伴随着日常生活的提高而逐渐发展起来。于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一方面,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自然审美、艺术审美、文化审美等多种审美活动,逐渐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只有极少数文化精英所能享受的,如今的“小资”、“中产”乃至小康人家也渐能享受。生活空间的拓展,自由时间的增多,已容许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审美活动,逐渐使日常生活丰富、完美起来,审美正在逐步走向日常生活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本身也在逐步审美化。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消费质量在提高,日常生活的品位在提升,普通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生活本身有了更多乐趣。
日常生活的急遽变化,呼唤文化美学不能只停留在文艺美学,而要进入日常生活领域,探讨生活的审美问题。审美如何才能日常生活化,关键在于怎样把人类创造出来的人文之美以及由天造地设天然就有的自然之美引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要历史发展到较高水平才能做到。过去就很难,皇家园林、苏州园林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有,就是大山名川,也只有漫游不为稻粱谋的徐霞客等文人雅士方能去体验。如今,现代媒介能把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一一呈现于影视屏幕。现存的问题是,涌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实在太多,使普通人手足无措,先进文化能进入日常生活固然好,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呢?难道都要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已经在生活中遭受到了那么多的“审美疲劳”,难道还要忍受更多的“审美反感”?我们的文化美学不能不回答现实问题。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日常体验提升为审美体验,而不是仅仅沉溺在日常生活的物质消费中。但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会不会就消解了艺术?为什么就不能进而促进艺术的进一步提升呢?为什么在把日常体验提升为审美体验之后再提升艺术体验呢?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究应何为?
生活中的人们,不仅对生活中的主客体做出审美评价,而且还积极为自己的审美趣味的实现进行着积极的创造。艺术活动就是这样一种生活。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再现着心中美好的审美愿望,完善着自己的生活。审美是生活中的乐趣。
“理解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它包含创造的因素。”事实上,艺术品的意义,应该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品本身,一是欣赏者的诠释。马克思认为,艺术家按美的规律把艺术创造出来,而艺术品由通过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改变了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王朝闻在强调艺术欣赏的作用时强调:“艺术欣赏所引起的社会作用,在特定意义上说,它是对艺术创作的合作,这也就是说,艺术境界对于欣赏者来说,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他强调,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已经把鉴赏者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等因素考虑在内了。另一方面,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会利用他们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着既成的艺术形象。艺术品所构造的现实生活仅仅是潜在的东西,它必须通过欣赏接受才能转化为现实。
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消除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发生,为美学文艺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可以发现现代社会审美新特征。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对艺术、对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存在如下弊端:第一,非艺术进入艺术,日常生活进入艺术,艺术的崇高地位消失,传统艺术的精神意义也逐渐消失,艺术成为人人都可拥有的商品。艺术的审美价值由精神价值转化为经济利润,这势必造成艺术品位的逐渐下降。第二,当审美成为生活方式的标榜之后,艺术也变成消费品。这种审美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不起的普通大众仍旧保持距离,或者就中国而言,乡村人群距离城市的审美化生活方式仍旧遥远,经济地位影响文化艺术地位。第三,日常生活与审美的结合,带来享乐主义。人们不再思考,而是追求当下的体验和快感,娱乐文化成为当今精神生活的主流。感官的快乐代替精神的愉悦。波兹曼提醒人们:“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奥威尔害怕文化成为专制文化,赫胥黎担心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要牢记赫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