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饰特点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服饰特点初探

【摘要】唐代服饰广泛吸收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及西域服饰的精华,服饰风格呈现自由、奔放等特点。文章解读了唐代男服圆领袍衫的主要款式、色彩、纹样,所戴的帽子幞头的演变;女式服装的襦裙装、女服男装、女服胡服等唐代服装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唐代;服装;特点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与西域、中亚细亚及中东各国各民族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艺术、服饰风格也出现了自由、奔放、积极、活泼等特点。

一、唐代男子服饰的特点

唐代男子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常服吸收了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并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靿皂革靴配套,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样式。虽然,唐代男装服式相对女装较为单一,但是在服色上却有详细严格的规定。

唐代男子主要穿圆领袍衫,属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制,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衣襟处有缘边,前后衣襟下缘各接横襕,以示下裳之意。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变异,有单、夹之别。穿圆领袍衫时,头戴幞头,足蹬长靿皂革靴,腰束革带。由于圆领袍衫简单、随意,同

时还包含了对上衣下裳祖制继承的含义,不失古礼,在当时深受欢迎,上自天子、下至百官士庶咸同一式。但是,由于袍服过于简单,使得中国古代服饰中的等级制度,难以像冕服那样明显地分辨出来。于是,唐代官员的袍服主要以颜色来区分等级。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黄。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作,腰带用瑜石带钩。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唐代品色服制的正式确立,为中国古代官服制度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继冕服和佩绶制度后第三种能有效区分等级的服饰标志,并且也直接影响到了后世——宋、辽、元、明代的服饰制度。

唐代男子所戴的帽子称为幞头,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成的软胎

帽。相传始于北齐,始名帕头,至唐始称幞头。初以纱罗为之,至唐代,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藤草、皮革等在幞头内衬以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坯架),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裹幞头时,除了在额前打两个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来,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幞头名称依其式样演变而定,开始是平头小样,以后幞头造型不断变化,武则天赐给朝贵臣内高头巾子,又称为“武家诸王样”。唐中宗赐给百官英王踣样巾,式样高踣而前倾。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赐给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又称官样圆头巾子。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幞头由一块民间的包头布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展角造型完美的乌纱帽,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

二、唐代女子服饰的特点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因此妇女的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唐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最流行的有“襦裙装”、“女着男装”和“女着胡服”三种风格的服装。

1、唐代女子的襦裙装

唐代女子的襦裙服主要是指由裙、襦、衫、半臂、帔帛等搭配而成的服装样式。初唐的女子服装,大多是上穿窄袖衫或襦,下着长裙,腰系长带,肩披帔帛,足着高头鞋,这是该时期女子服装主要时尚样式。窄袖的襦、衫,身长仅及腰部或及脐,领子造型比较丰富,应用较普遍的有圆领、方领、鸡心领、直领、斜领、双弧领、翻领,还有许多种异形领。领口开得既大又低,使胸部直接袒露于外;后来,衣领越开越大,直到一字敞开领,使着衣者肩、胸、背全部外露,十分自由开放。所谓“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吟咏的就是这种装束。下面所穿的瘦长的裙子往往拖地,裙腰高及胸上或乳部,有时还在窄袖衫外罩穿一件半袖短衫,称“半臂”。这种风格的襦裙装给人的视觉印象是修长动人、衣着轻盈俏丽,再加之帔帛相配,使初唐女子服饰形成了一种轻盈飘逸、仙来神往的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世与邻国有较大的影响,并成为后世流行风尚不断转换的风格之一。

唐代女子喜欢穿袒胸裙衫,因其薄而透明,又称“明衣”。明衣原为礼服的一部分,用薄纱制成,穿着于内。后来被当作外衣,肌肤若隐若现,使唐代女子平添了几分风韵与性感。与明衣搭配的是高腰长裙,裙腰高至胸部,袒露胸背,裙长曳地,造型瘦俏,可以充分展现女子的形体美。从唐代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代女子穿裙亭亭玉立的秀美形象。裙的色彩以绯、紫、黄、青等为流行,其中又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诗曰:“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后来,

“石榴裙”就被当作妇女的代称。直至今日,我们仍可听到“拜倒在石榴裙下”。

2、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女子穿男装,被认为是不守妇道。而在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这一现象可从历史文物反映出来,唐高祖李渊孙妇金乡公主的墓葬,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两件女性骑马狩猎俑尤为醒目。两件女俑神情生动,英武而不失温婉,特别是两狩猎俑的服饰都是身穿白色圆领窄袖缺胯袍,腰系搭链,足蹬黑色的靿靴,一身典型的男儿装束。此外,唐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九个骑马随行的女子中,有五人穿的是男式圆领袍衫、长裤和靴子头裹幞头。唐代女着男装的服饰现象,是大唐文化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的具体表现。

3、女着胡服

女着胡服也是唐代妇女的流行时尚。胡服的特征是翻领、窄袖、对襟,在衣服的领、袖、襟、缘等部位,一般多缀有一道宽阔的锦边。唐代妇女所着的胡服,包括西域胡人装束及中亚、南亚异国服饰,这与当时胡舞、胡乐、胡戏(杂技)、胡服的传入有关。当时,胡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由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妇女以胡服、胡帽为美,于是形成了“女为胡妇学胡妆”的风气。

三、结语

唐代国家强大,人民充满着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