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水稻免耕直播省工节本、减轻劳动强度、稳产高效,栽培上要采取以稻田处理、杂草防除、水分管理、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冶为中心的管理技术,确保高产稳产。
关键词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
02-0158-01
水稻免耕直播是指稻田未经翻耕犁的田块,先使用茎叶除草剂灭除杂草植株,催枯稻桩或绿肥作物后,灌入水层沤田数日,然后排浅水施基肥直播,根据免耕直播稻生育特性进行大田栽培管理的一项新的耕作技术。
新县镇2007年引进该项技术在上茅村单季中稻试验示范,获得成功;2008年扩大在泗洋、大所多点示范,成效显著。
实践证明:水稻免耕直播具有省工节本、减轻劳动强度、稳产高效等特点,是一项轻简的栽培技术。
1稻田处理
1.1稻田选择
免耕直播宜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田面平整、耕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好的稻田进行,易旱田和浅瘦漏的砂质浅脚田和恶性杂草多的田块不适宜作免耕直播田。
低洼田、山坑田、冷浸田等在免耕化学除草前要开好环田沟和十字沟,及时排干田水。
1.2除草灭茬
1.2.1选用除草剂。
免耕除草剂目前有2种类型:一种是内吸型
灭生性的草甘磷类除草剂,如农民乐747、农达、国产草甘磷等。
该类除草剂灭生效果好,但除草速度较慢,喷药后根系先中毒枯死,3~7d后地上部叶片才开始变黄,喷药后15d左右,杂草植株的根、茎、叶才能全部枯死。
另一种是触杀型广谱灭生性百草枯类除草剂,如克无踪、克瑞踪等。
该类除草剂灭除地上部杂草植株速度快,晴天喷药后2h杂草茎叶开始枯萎,2~3d后杂草和稻桩地上部大部分枯死,但杀杂不除根。
目前新县镇常用免耕直播除草剂,如农民乐747、农达、克无踪等属安全高效除草剂,各地可视农事季节安排情况而定。
1.2.2留桩与喷药。
前季单季稻收割要低割,留桩高度不超过
10cm。
免耕直播前10~15d,用2 250~3 000g/hm2农民乐747或3 000~3 750ml/hm2 20%克无踪,对清水900~1 125kg/hm2,均匀喷洒稻桩和田间、田埂杂草,数日后发现喷药未到位的要补喷。
喷药时田面必须无水。
喷雾器要求雾化程度高,严禁使用唧水筒喷药,注意不能漏喷。
选用草甘膦类除草剂,喷药后4h内下雨,效果会受影响,需要重新喷药;选用百草枯类除草剂,喷药后1h内下雨,效果会受影响,要重新喷药。
除草剂必须用清水对药,不能用污水、泥浆水;否则药效会降低。
1.3药后处理
喷药后2~3d,浸泡稻田4~5d,最好能够浸过禾头。
如发现田块因脚印太多太深,可以用农家铁耙简单推平而不需翻耕,待水层
自然落干或排浅水施基肥直播。
2品种选择
免耕直播要选择分蘖力适中、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性较强,尤其是抗倒伏的优良品种(组合)。
3播期播量
免耕直播播种期掌握4月25~30日播种为宜,播后要防止鸟鼠为害。
播种量要比耕耙直播的增加8%~10%,以增加大田基本苗数,弥补有效穗数不足。
4大田管理
4.1杂草防除
直播的种子要经过催芽,避免除草剂使用产生药害,播后3d排干田水。
可用30%扫弗特除草剂1 125ml/hm2对水1 125kg/hm2均匀喷雾稻田防除杂草,并保持田间湿润3~5d;播后40~45d,在杂草还没萌芽之前,用50%瑞飞特除草剂525ml/hm2拌肥撒施灭草。
喷药时稻田必须灌浅水,并保持浅水3~5d,以提高药效。
4.2水分管理
免耕直播的前期渗漏比较多,种子入泥浅或不入泥,根系的纵向分布较浅,对水分要求比较敏感。
因此,在水分管理上要掌握:①湿润播种,利于扎根;②播后3d排干田水喷药除草,保持湿润3~5d,之后灌浅水至够苗,以促进稻桩和杂草腐烂;③适当推迟控苗时间,掌握够苗,采取多露轻晒的方式进行晒田,控制无效分蘖;④幼穗分化初期灌浅水,施分化肥后保持湿润;⑤抽穗扬花期灌浅水,以
后保持湿润至收获。
4.3肥料施用
免耕直播施肥掌握勤施薄施的原则。
一般全生育期施肥总量要比耕耙直播稻增加8%~10%左右。
生产干谷8.25~9.00 t/hm2,需施纯氮180~195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3∶0.9。
要早追肥促分蘖争穗数;增钾肥促壮秆大穗,以防倒伏;巧施穗粒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4.4病虫害防治
免耕直播稻要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及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工作。
5参考文献
[1] 李显明.水稻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