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特点
摘要:二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分别在大学课程、研究生教育、大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立法、调整高等教育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对我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战争结束时,日本的经济已经全部崩溃,生产水平严重下降,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学校瘫痪。
日本在战争中留下的一片废墟上,迅速地恢复经济,经过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日本的振兴,原因很多,其中对教育的一贯重视是最基本原因,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历程概述
战后日本大力恢复和发展教育。
为了保证教育的正常进行,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特殊的保护措施。
即使是在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日本仍然不放松对教育的投资,这一点正反映了日本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战后日本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改进工作,其中规模较大的改革有三次。
!
(一)第一次教育改革———“新制大学”体制的形成
日本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1947年开始的。
这次改革在学制和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年由美国政府派出的教育使节团与“日本教育刷新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一个纲领性教育文件———《教育基本法》。
这一文件奠定了日本教育的一般原则,规定战后日本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且在它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日本教育法律体系,对日本教育的影响很大。
《学校教育法》是另一部重要的教育法律。
它对战后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它的要点在于按照每个模式建立起六三三四制的学校教育制度。
这两个法令制定之后,战后日本大学制度改革进入实施阶段。
它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成立“新制大学”,即将战前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一种类型的大学。
在高等教育机构合并、调整过程中,为了地区上的合理分布,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府县一大学”的指导方针。
经过5年左右的合并、调整507所旧制高等教育机构组成了226所新制大学,其中国立大学72所,公立大学34所,私立大学120所。
国立大学与公立、私立大学在学校类型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主要是因为许多新制公立、私立大学是由战前的单科性专门学校升格而来的。
以上的226所新制大学均为四年制(医科大学为六年)本科大学,他们构成了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体制的主要部分。
但对于一些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不能合并改组的专门学校,由一种新机构代替———短期大学应运而生了。
1995年是日本短期大学的元年,这一年成立并开始招生的短期大学共149所。
这类大学一般以私立为主,偏重于文科教学,女学生的比例较大,在60年代超过了男学生的比例。
除了上面提到的成立新制本科大学与短期大学的体制改革之外,大学课程改革是战后大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将“一般教育”引入大学课程,并使其具有与专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文部省在1956年制定的《大学课程标准》中对大学课程作了如下规定:大学课程由一般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外国教育课程、保健体育课程和专门教育课程四大类组成,各类课程所占比例依次为29%(36学分)、6.5%(8学分)、3.2%(4学分)和61.3%(76学分)。
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二·二分段”课程模式(大学四年分为前两年的一般教育和后两年的专门教育),在战后日本大学实施了近40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模式才受到新的挑战。
第一次教育改革奠定了以法治理教育的基础,成功地在量的方面大大地发展了教育。
经过这次教育革命,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体制。
(二)第二次教育改革———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的发展
1957年,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震动了美国,也震动了日本。
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进行了第二次的教育改革。
1971年6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的咨询报告,提出了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对战后以来执意追求实惠的价值观进行反思。
教育中反映的问题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性质和水平有关,和日本社会、文化性质及其演变有关。
可以认为这次改革,是从对高度发展的工业化社会的优点和弊端加以深刻分析的立场出发,确立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完美个性的人才,在时间系列上把教育扩展为终身教育的目标。
在这一时期内,日本的经济以近乎10%的年平均增长率迅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高等教育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数量增长。
在1960年至1970年间,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总数从525所增加到921所,增加了75%,其中短期大学从280所增加到479所。
高等教育入学率1960年为10.3%,1970年达到了24.0%,日本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
日本高等教育的转型发生在这一时期,体现了日本经济的增长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即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专门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国民收入提高后对教育投资的增加,这两个增加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特别是私立大学在数量增长方面更为突出,私立大学增长了近一倍。
到1970年,私立大学的学校数和学生数均已经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三。
可以这样说,私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2、结构演化。
1960年日本科学技术会议在《关于十年振兴科学技术基本方案的报告》中指出,在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期间缺少大约17万理工科大学毕业生。
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上就是增加理工科学生比例和降低文科学生的比例。
在1960年到1970年的10年间,文科学生比例从15.4%下降到12.7%,工学类学生比例则从! 15.4%上升到21.1%。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专门学校。
这是为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由政府设立的工业类高等教育机构,有别于前面提到的短期大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于一体。
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致力于数量的扩大、大众化和统一化。
(三)第三次教育改革———世纪末的努力
1984年8月设置了作为总理大臣咨询机构的临时教育审议会。
临时教育审议会经过三年的审议,提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1.教育体制要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2.尊重儿童的。
个性,保护其身心健康,并为达到目的而整顿教育环境;3.充实高等教育,加强学术研究,特别是发展基础研究;4.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有人把这次教育改革提出的建议概括成五项原则:国际化原则、自由化原则、多样化原则、信息化原则和重视人格化的原则。
这些都影响到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大国。
到1990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达到1162所(其中大学507所,短期大学593所,高等专门学校62所),在校学生人数为263.2万,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36.3%。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不景气、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逐渐减少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社会状况的变化,高等教育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改革时期。
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始于1991年文部省对《大学设置基准》的修改。
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设置基准的大纲化。
把有关大学办学的规定改细为粗,取消了关于课程种类的具体规定,代之以大学课程设置的方针,设置权限下放给各大学。
第二,大学自我评价制度的导入,这是促进大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第三,对终身教育发展的适应。
修改后的基准对正规高等教育之外的各种非正规高等教育形式作了更加灵活、更富有弹性的规定。
此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进行的:
1.大学课程的改革。
前面提到,“二·二分段”的模式实施了40年,到此时,它才被打破,改革的内容就是以“四年一贯”制代替之,使一般教育课程与专门教育课程糅合成一个整体。
另外,各大学还重视设置新类型的课程,如主题课程、综合课程等,体现出大学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2.研究生教育改革。
这一块是日本高等教育中一个相对薄弱的层次,长期以来发展不快,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自90年代以来,文部省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放宽对研究生入学资格的要求;改革研究生教育年限,放宽对研究生学习年限的规定;改革研究生教育形式,发展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教育等措施。
3.大学管理制度改革。
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大学自治”与适应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为此所采取的措施包括:通过发挥校长的作用,设立副校长等适当增加校一级的领导权限;通过精选审议事项、简化审议手续等提高大学评议会的效率与功能;通过明确区分部长与教授会的权限,充分发挥事务机构的作用来实现学部管理运营的畅通化等。
二、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在以上简单回顾了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改革历程之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二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总的看来,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日本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思想
战后的历届政府一直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把“教育先行”提高到战略地位。
“教育先行”的涵义有以下三个方面:在国家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顺序时,首先研究教育发展的计划,增加教育投资;在投资比重上,教育投资高于国民收入的逐年增长;坚持教育先行,以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日本历届政府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确定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资是其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条件。
日本国立和公立大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的公共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80%以上。
这些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国立大学和国民教育活动,县和市办的学校、私立学校以及研究机构的教育补助及地方分配税款等用途的教育经费。
(二)重视高等教育立法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法制的国家,依法治教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色,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自战后的改革以来,日本颁布的规范高等教育系统运行行为的法规主要有《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大学设置基准》、《私立学校法》、《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短期大学设置基准》等。
这些法规对高等教育的设置、更改、废止和运营管理、组织权限以及私立学校的发展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把高等教育纳入了健全的法制轨道。
这样,日本通过高等教育立法,使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得以贯彻执行,既保障了教育的连贯性、可行性,又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法可依。
(三)不断地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及与经济社会的整合
从前面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在战后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了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
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方针、办学方向、指导思想、层次科类、科学研究和招生制度等,都受到其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都以满足其经济发展需要为奋斗目标。
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才建立起新的与激变着的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泛的国际性和灵活性的教育科研机能的行政管理体制。
伴随战后日本走向经济大国的历程,日本高等教育也站在了国际高等教育的前列,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高等教育格局。
(四)私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来说,采取的是国家举办少数高水平的大学,依靠私立大学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形式,因此形成了数量上以私立大学为主的高等教育体制。
到1999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数与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数分别达到日本高等教育机构与在校生总数的75.9%和75%。
私立学校是为了适应国民的多样化要求而自由开设与经营的,它满足了国家进一步工业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不是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好地履行它对社会所承担的使命,这是世界上所有先进国家都在考虑的问题。
日本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曾作出过很大的贡献。
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信息时代的来临,日本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比如高等教育的灵活性不够,学术水平不高,忽视基础理论和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及大学的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等教育的适应性。
日本高等教育的问题既有其自身体制和传统的原因,也有来自于现实的原因。
发展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和把大学的科研普遍提高到国际一流水平决非易事,推进教育的国际化也受到政治和岛国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日本为了使科技和经济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为了让教育跟上社会的变化,未来的岁月,高等教育的改革仍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