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研究新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歇后语研究新探

丁汀

阜阳师范外国语学院

歇后语研究新探

丁汀

阜阳师范学院外语系

摘要: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俗语性表述,一类为用典。传统歇后语的理解一般是以修辞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模型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从而可以探讨影响人们理解歇后语的心理机制。

关键词:歇后语;线性表述;隐性表述

一.歇后语的定义及分类

我们通常认为歇后语是一种典型的俗语,广泛传播于民间,人们使用它以达到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歇后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代汉语词典》“歇后语”条解释的:“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这种歇后语叫做“哑谜儿”,现在北京又称做“俏皮话儿”。另一类是原始意义上的歇后语,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要用的词已见于习熟的成语,便把本词藏了,单将成语的别一部分用在话中来代替本词,名叫藏词”。例如:在《聊斋志异·叶生》中,生曰:“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叶生感慨所说的“非战之罪也”其实是要表达“此天之亡我”之意。因为我们知道《叶生》一文同战事毫不相关,但要了解叶生的用意,我们就不得不知道“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出处。原来《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四面楚歌,“自渡不得脱,谓其骑曰‘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因此,该类型的歇后语可以说是用典的一种。

长期以来,歇后语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但众多研究仅局限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歇后语的理解研究,如赵秀琴、徐辉借用关联理论研究歇后语的理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对歇后语的成因进行解读,如徐志明、刘玉莲用隐喻来解释歇后语,钱轶群、王文斌运用概念合成理论解读歇后语的认知机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歇后语如何生成,单在它起到吸引读者,增强表达效果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对它的理解机制产生了兴趣。读者是怎样领会歇后语的?歇后语理解的背后是怎样的认知语用机制在运作?本文将在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模型下,分析歇后语的理解机制。

二:“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模型

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模型有以下三点假设:话语表达是表达意向;话语表达一般是不完备的;话语的不完备依靠常规关系补足或阐释。从这三个假设出发徐盛桓提出了话语理解的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不仅能够带来研究一般日常会话,对成语、隐语、修辞表达、蕴含了含义的话语等表达的生成及理解也能做出很好的解释。本文尝试运用“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来解释歇后语的理解机制。

1.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

徐盛桓认为,话语的含义性是话语的一种基本特征,任何话语通常都有含义存在,它可看成是话语的隐性表述,话语的字面表达是话语的显性表述;显性表述通常都是不完备的。

话语作为不完备的表达,通常它所体现的常规关系,获得相关的隐性表述,用以不足显性表述中的不完备表达,达至相对完备的表达,即获得理解。

这里提到的常规关系指事物之间经常性、规约性的关系,通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认知投射,成为人们认识某两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定式。说话人、听话人都会利用常规关系进行常规推理达至对话语的恰当理解。徐盛桓说,常规关系是“理解话语的认知工具,特别作用于话语的隐性表述”。那么,常规关系是怎么成为理解话语的认知工具,作用于话语的隐性表述的?是通过相邻/相似关系。以相邻和相似为参照点,是人们感知事物的两个基本的方式,这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两个基本的维度。如果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以从关系来把握,那么,把事物间的常规关系作出抽象的概括,就可以用相邻和相似这两个维度:【相邻±】、【相似±】。因此在语言运用中,人们总是会利用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和事件之间所形成的相邻/相似关系。而关于相邻/相似律及其引理

(1)相邻/相似律:HY:∧x≌y→◇HY:(x)y

HY表“话语”;∧表“合取”;→表“内在地蕴含着”或“可推衍出”;≌表“曾相邻∕相似”;◇表“可能”。该公式可读做:在话语HY中表现x,如果在某一可认定的情境中(语言和非语言的,实际出现过的和知识认识上的,等等)x曾同y相邻∕相似,则可能HY:x 成为HY:(x)y。在认定了x曾同y相邻∕相似这一前提下(以下各引理同),这个简化为因果式:x→◇(x)y。

相邻∕相似律还可以引申出若干引理:

相邻∕相似律的逆向作用律:xy→◇(x∨y)

(2)交换律:HY:x→◇HY:y

(3)传递律:x≌y∧y≌z→(HY:x→◇HY:y)→◇HY:z

(4)集约律:HY:x∧x(︳a,b,c,…︳)→◇HYa,b,c,…

(5)集成律:HY:x→{y}

2.该框架对歇后语的解释

(1)对于“俏皮话儿”类型

上文提到,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俏皮话儿”,“哑谜儿”;一类为用典。第一类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为谐音双关表述,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另一种为“省去后半语句”,如:只说“泥菩萨过江”,以示“自身难保”;“麻绳提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但也有学者对此分类提出异议,见下文具体讨论。

对于第一种,根据“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我们知道说出的话语是显性表述,其内在含意为隐性表述。当我们听到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有时(通常第一次时)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时却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是为何?原来显性表述通常是不完备表述,我们理解话语时要通过头脑中的常规关系,利用相邻∕相似律加以推衍,从而得到隐性表述(话语的内在含义),以补足∕阐释显性表述的不完备表述以达至相对完备表述。因此,对于第一种谐音双关歇后语,它的特点为;前一部分为显性表述,后一部分为隐性表述,但说话人使用该歇后语时,却将隐性表述作为显性表述表达出来,而听话人因此轻松了不少。例如,对于“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一语,“照舅”就很容易联想到“照旧”一词。通常人们表述歇后语时,总会在说完前一部分后有一语气停顿,给对方思考的余地,而听话人则会在这段时间里利用头脑中的常规关系和相邻∕相似律来试图得到说话人的隐性表述(无论后半部分省或不省),根据相邻∕相似律:在话语HY中出现x,如果在某一可认定的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