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1. Ig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

(1)基本结构

组成

由一对较长的和一对较短的多肽链组成

四条多肽链

长链:重链(Heavy Chain,H链),450-550 aa,55-57 KD

短链:轻链(Light Chain,L链),214 aa,24 KD

二硫键:H链和L链之间,两条H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呈Y型

分区

N端:aa序列变化(110个残基)C端:则相对稳定

(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近N端:V区= 1/2 L链+ 1/4(1/5)H链VL+VH(2)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近C端:C区= 1/2 L链+ 3/4(4/5)H链CL+CH(3)铰链区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HVR)可变区中某些区域的aa组成和排列特别易变化或具更高的变易性。CDR(互补决定区):Ig的抗原结合部位和抗原表位互补结合部位,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aa,富有弹性,可自由折叠

意义:能使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结合补体结合位点易于暴露IgM和IgE无铰链区

(2)功能区的作用

VL、VH:抗原结合部位HVR(CDR)与抗原表位结合

CH1、CL:遗传标志所在

IgG-- CH2:补体结合位点,通过胎盘部位CH3:与各种组织表面IgG Fc受体(FcγR)结合部位IgM:CH3 :补体结合位点

IgE:CH2、CH3 :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IgEFc受体FcεR)结合部位

Ig的其他片段

J链(Joining Chain):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Ig单体作用SIgA:二聚体IgM:五聚体

分泌片SP(Secretory Piece):是SIgA上的一个辅助成分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到黏膜细胞表面作用:具抵抗外分比液中蛋白水解酶的降解作用,稳定SIgA的作用。

(3)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

IgG 2Fab段+ Fc段

(抗原结合片段)(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

IgG F(ab’)2段+ pFc’段

(抗原结合片段)碎片

意义:F(ab’)2段保持了与抗原结合的生物学活性,又减少了Fc段的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生物制品研究,如精致抗毒素等。

2. 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1)Ig的基因多样性形成机制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众多的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众多的V、D、J基因中,重排时每个片段只能取一个,就存在多种组合。

VH:51个基因片段,编码CDR1、CDR2部分的aa

DH:30个基因片段,编码CDR3中的大部分aa

JH:6个基因片段,编码其余的CDR3部分的aa 和第四个骨架区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可插入或丢失数个核苷酸,增加了互补决定区(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成熟的B 细胞重排的V区基因,往往在抗原的刺激下发生点突变,突变的频率非常高(每次细胞分裂,大约每1000个bp中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其他体细胞的突变频率为10-10bp。)。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

有人计算多样性可达4.8 X 107 ,故针对外界众多的抗原分子,体内可产生数以亿计的不同抗体分子。

3. 小分子抗体的特点

•仅含V区结构,免疫原性较弱。

•分子量小,易通过血管壁,可有效克服肿瘤灶组织对抗体的生理阻抗。

•无Fc段,不与非靶细胞的FcR结合,易达肿瘤病灶,适合临床诊断,肿瘤的导向治疗。

•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力较弱。

•半衰期短,影响到达肿瘤局部抗体的浓度。

第三章补体系统

1、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MBL 细菌脂多糖

IgM,2IgG C反应蛋白等酵母多糖

凝集的IgA,IgG4

参与成分C1---C9 C2---C9 C3,C5—C9

B,D,P,I,H

C3转化酶C4b2b C4b2b C3bBb

C5转化酶C4b2b3b C4b2b3b C3bnBb

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解靶细胞:C5---C9参与,形成MAC。

(2)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3b,C4b,i C3b

细菌(Ag)+ Ab +C3b--- C3b R:巨嗜细胞-吞噬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3)炎症介质作用

1)激肽样作用:C2a----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充血

2) 过敏毒素样作用:C3a,C5a,C4a---肥大细胞,嗜硷性粒细胞受体---释放组胺等---毛细血管

通透性内脏平滑肌收缩

3) 趋化作用:C3a,C5a --- 吸附具C3a,C5a受体的吞噬细胞---游走--- 补体激活部位。

(4)免疫黏附和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免疫黏附:Ag + Ab+C--- C3b或C4b ---RBC,血小板--- 较大聚合物---运输至肝脏清除,易被吞噬细胞

吞噬。(CR1)

第四章细胞因子

一、CK作用的共性和生物学作用

1.细胞因子的共性:

(1)理化特性:1)多为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15-30 KD)2)CK与靶细胞的结合:无抗原特异性,也不受MHC限制3)微量水平(PM)发挥作用:与靶细胞受体亲合力极高

(2)分泌特点多源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瞬时性—短暂而自限过程(CK的mRNA易降解)

2、生物学作用特点

(1)作用方式

自分泌:CK的靶细胞就是产生CK的自身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用

旁分泌:CK的靶细胞是产生CK的邻近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用

内分泌:CK的靶细胞就是产生CK的远距离的细胞,表现的生物学作用

(2)作用多样性

细胞因子参与多种机体的病理与生理作用

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参与炎症反应,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刺激造血,促进组织修复

(3)作用复杂性

多效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对多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多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重叠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也可对同一种靶细胞发挥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可以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

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某种生物学作用。

双向性:生理调节作用---适量损伤机体-----过量

3、网络性调节

众多的CKs相互诱生、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相互调节,形成十分复杂的网络。

二、sCKR的产生,生物学作用与临床的关系

1、可溶性CKR产生机制

(1)膜结合CKR,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胞外区脱落,结合能力不变。sIL-1R sTNFR sIFN-rR

(2)CKR的mRNA不同剪接后,新编码的SCKR转录子,表达SCKR, 由细胞分泌至胞外。(主要)

sIL-4R sIL-7R sIFN-Ar

(3)膜受体酶解脱落和分泌型mRNA翻译同时存在sIL-5R(a)sIL-1R(a)sSCFR

2、可溶性CKR生物学作用

(1)负调作用---与膜结合型CKR竞争CK--阻断CK作用-----膜受体的正常代谢途径,有利于处于活化状态的细胞恢复正常水平

(2)载体作用---与CK结合,防止CK被降解或清除,并将其运送到靶细胞的膜CKR处

(3)辅助作用--- 使原本对CK信号不敏感的靶细胞产生作用

3、sCKR与临床

(1)检测sCKR水平在临床中的应用辅助早期诊断病情转归评估治疗

1)IL-2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