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增稠剂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年 7 月 第 29 卷第 4 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l . 2014 V o l . 29 N o . 4

文章编号: 1673-064X( 2014) 04-0078-06

CO 2 增稠剂研究述评

肖 博1 ,张士诚1 ,张 健2 ,柳凯誉3 ,马艳丽4

( 1.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2. 中国华能集团 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2209; 3.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 井下作业公司, 北

京 100101; 4.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 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 在液体 CO 2 压裂和 CO 2 驱提高采收率中,都要使用稠密的 CO 2 。由于其黏度较低,导致压裂 施

工时支撑剂沉降过快、砂比较小、滤失较大; CO 2 驱时极易沿高渗带窜流,严重影响其波及效率。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稠密 CO 2 中加入增稠剂,可以提升悬砂效果,降低滤失,增大波及体积。目 前国内 CO 2

稠化研究进展缓慢。基于对国内外 CO 2 增稠剂研究的梳理总结,对研发过程中的主要 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 CO 2 增稠剂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动国内 CO 2 稠化剂的研 究。 关键词: CO 2 增稠剂; 流度控制; 悬砂能力; 氟基聚合物;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T E357. 45 文献标识码: A

为了有效解决油气的供需矛盾,油田现场常采 用老油田挖潜提高采收率及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的 途径来提高油气产量。在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中, 气驱和蒸汽驱应用最多

[1]

。全世界约有 75% 的提

高采收率工程注入蒸汽、CO 2 和轻烃类。由于烃类 液体( 如 LPG) 成本昂贵,现场应用较少。而蒸汽驱 一般用于稠油开发。CO 2 驱一般用于致密油藏的轻 质原油开采,现场应用表明,其可以提高采收率 7% ~ CO 2 的临界温度为 31. 1 ℃ ,临界压力为 7. 38 M Pa 。常见油藏储层的温度和压力都高于其临界点 的温度和压力。当流体的温度和压力超过其临界温

度和临界压力时,流体为超临界态。因此,CO 2 流体 进入地层将会转变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 CO 2 流 体兼有气体和液体双重性质。其密度高于气体,接

近液体; 黏度与气体相似; 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为 液体 的 10 100 倍,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传输特 。随着全世界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此 性[3]

。无论 CO 用于驱油还是携砂,其黏度大小都 。此外,由于非常规 是非常重要的参数。超临界 CO 2 的黏度极低,约为 油气储层特殊的岩石成分和力学性质,一般需采用

10

- 2 mPa ·s 量级

[4]

。这将会给 CO 驱油及携砂带

。但储层黏土含量较

高、孔喉细小、基质渗透率极低,使用常规水基压裂 液常会引起黏土膨胀、分散、运移,造成水锁及岩石 来严重影响。在驱油时,低黏 CO 2 极易沿高渗通道 窜流,同 时由于 CO 2 的黏度远小于地层流体的黏 度,易产生黏性指进现象,从而导致生产井 CO 2 的 ,影响产能。而液体 CO 2 压裂可消除 过早突破,影响驱油效率

[5-7]

。当 CO 作 为压裂液

,同时 CO 2 可溶解于原油,降低原油 黏度,在地层形成溶解气驱,增加地层能量。因此,

CO 驱正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2]

2

施工时,由于其黏度极小,常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① 携砂能力较弱,只能使用小直径低浓度支撑剂; ②黏 度低,滤失较大,在高渗地层不适用。

收稿日期: 2013-12-23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示范工程”( 编号: 2011ZX05062)

作者简介: 肖博( 1986-) ,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增产改造机理研究。E - m ail : v ict o r x ia o @ 163. c o m

2

2 2

肖博等: CO2 增稠剂研究述评—79 —

在CO2 中加入增稠剂是控制其流度及增强其携砂能力的有效方法。Zuhair[8]对裂缝性碳酸盐岩岩心进行了稠化CO2 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其效果优于单纯CO2 驱油。国外也曾采用稠化CO2 进行压裂施工,结果证实其压后产能优于单纯CO2 压裂[9]。

研发CO2 增稠剂的主要难点是聚合物在CO2CO

2

稠化剂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由于无规卷曲的聚合物在被稀释时并不能有效地提高黏度,他们提出在多组分聚合物中引入不规则无定型单体来增大CO2 和聚合物之间的混合熵,从而使其易于溶解。因此他们合成了一系列无定型不规则的聚合物poly α-olefins,这些聚合物侧链的碳数不同,分子量也各不相同。虽然聚合物溶解度有所提升,但是

[10]。CO稠化剂的研黏度提升不大。一般来说,为了增大聚合物在CO

2

究主要经历3 个阶段: ①使用高分子量的聚合物。但高分子聚合物一般难溶于CO2 ,必须加入一定量中的溶解度,可尽量减小其分子质量。

美国怀俄明州立大学Terry 等人[19]试图利用可

的助溶剂。②使用分子量相对较低的聚合物。通过缔合作用、氢键或形成胶束拟网状结构来提高CO2 的黏度。然而这种化合物本身含有的极性键降低了其在CO2 中的溶解度。因此,也需要加入大量的助溶剂增加其溶解性。③设计新型的易溶解增黏剂。高分子量聚合物poly fluoroacrylate 和低分子量缔合稠化剂fluoroether disulfate telechelic ionomer 已经被证实无需助溶剂就可以增加CO2 的黏度,但是成本较高。

本文对CO2 稠化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加以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研发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1 国外研究现状溶于CO

2 的单体原地聚合来研发新型的稠化剂。对烯烃单体和过氧化苯甲酰在超临界CO2 的稠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溶解较差,以固相形式沉淀,且黏度并无明显的增长。

1990年,C hevr on的研究者B ae和Irani等人[20-21]对硅氧烷和甲烷作为助溶剂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硅氧烷聚合物polydi m et hyl sil oxane (P D M S)(分子量197000,见表1)在油藏条件下可以有效稠化CO2,但是需要加入大量的助溶剂,如甲苯。在54.4℃和17.2M Pa条件下,质量分数4% 的P D M S,20%的甲苯和76%的CO2混合物可以将CO

2

黏度由0.04 m Pa·s提升至1.20 m Pa·s。接着,他们又对不同的助溶剂进行了研究,但结果与此类似,且成本并未得到有效降低。推荐的增稠剂和助溶剂在低压条件下溶解较好。B ayr aktar and K iran

自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外很多研究团队就对CO2 增稠剂进行研究,以期找到既能有效增黏、[22]的研究也证明PDMS 和CO

的亲和力比烃

又能实现成本经济和性能稳定的聚合物。

1.1聚合物增稠剂

由于CO2容易与原油发生混相,溶于原油的非极性有机聚合物曾被认为易溶于CO2。基于此考虑,墨西哥矿业科技学院的Heller等人[11-18]对不同的烃类聚合物进行研究,其评价的主要指标是溶解性和黏度的增加幅度。他们一共对53种化学剂进行测试,发现在20~58℃、12~22M Pa时,有18种聚合物在CO2(密度为0.7~0.9g/ m L)中表现出质量分数0.24%~1.10%的溶解度。随着CO2密度的增加,溶解度增大。尽管有少数聚合物有轻微提黏作用,但是大部分聚合物不能有效提高黏度。他们还对聚合物的性质(结构、分子内原子的空间排列和相对分子质量)对溶解度的影响做了研究。发现溶解于水的物质在CO2中的溶解度都不大。尽管选取的几种聚合物增黏幅度都不大,但是却对

Desimone 等[23]研制的高分子量聚合物在无需

助溶剂时就可在CO2 中溶解。他们发现与其他无氟聚合物相比,硅树脂( silicones) 和含氟的聚合物( fluoropolymers) 在CO

2

中表现出更高的溶解度。他们对氟化单体进行均匀聚合形成了Poly( 1,1-dihydroperfluorooctyl acrylate ) ( PFOA,分子量

1 400 000,见表1) ,可提高CO

2

黏度数倍。在28 ~36M Pa和50℃时,质量分数3.7%的PF OA 可以将CO2的黏度由0.08 m Pa·s增加至0.20~0.25 m Pa·s。PF OA 的最大优点在于无需助溶剂就可在

CO

2

中溶解。但是由于其需要在高压条件下溶解及对保护环境的考虑,不能进行工业应用。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Enick[24]自1989 年就开始对CO2 的增稠剂进行研究。在他们的早期工作中,对不同的稠化剂在无助溶剂时在CO2 中的溶解情况做了研究。2000 年,他们报道了第一种稠化剂,发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