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2讲历史人物评价规律认知集训即时演练人民版
1.(2016·江苏苏北四市高三模拟)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可得出移民,根据材料一“筑四十四个县城”可以归纳出筑城,根据材料一“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可得出设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以从传播先进技术和促进民族融合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可以归纳为民族平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的角度回答。(3)根据材料三“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可以归纳为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根据材料三“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可以归纳为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三“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可以归纳为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思想:民族平等。
举措:设置机构,任用当地人管理;册封;和亲通婚。(任举两例即可)
(3)意义: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了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
2.(2016·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决定于诸侯。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他提出的关于正义的观点都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认为欲达到正义就要克己复礼,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
——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柏拉图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雅典近
乎无序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之所在,表现出对社会纷乱的担忧。同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倡导一种和谐与稳定的理想社会观。
——侯典芹《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观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国家“正义”的核心思想。他们关注“正义”的原因有哪些相似之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统治者的要求。与柏拉图相比,孔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有何特点?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从材料一“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决定于天子”“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信息可知,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从材料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信息可知,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第二小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一“源自于对礼崩乐坏时代的不满”和材料二“看到了雅典近乎无序的状态”信息进行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要求统治者是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王”;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回归尧舜禹和周公之治”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即可。
答案:(1)思想:孔子主张符合周礼,贵贱有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柏拉图主张城邦的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相似:社会秩序混乱;对现实不满,渴望建立理想社会。
(2)要求:孔子要求统治者是“内圣外王”(“为政以德”);柏拉图要求统治者是“哲学王”。
特点:强调“礼”的作用;以“三代”(大同社会)为目标。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或者换句话说,不以公众的利益作为其独一无二的目的,都不是好政府。把民主制作为基础保留下来,同时摒弃腐败的君主制和贵族制,代议制就应运而生,并立即弥补简单民主制在形式上的各种缺陷以及其他两种体制在知识方面的无能。——摘自《潘恩选集》
材料二一个建立在由社会产生的立宪政府据以建立的那些原则之上的政府,不能有改变自己的权利。如果它有了这些权利,就会专断独行。它会使它自己为所欲为;哪里有这样的权利,哪里就无宪法之可言。政府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一群人为了谋利就有权利开设或经营的店铺,而完全是一种信托,人们给它这种信托,也可以随时收回。政府本身并不拥有权利,只负有义务。
——摘自《潘恩选集》材料三“无可争辩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革命运动史上,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是屡见不鲜的事。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毫无疑义是彼此相容的。”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潘恩的思想主张。
(2)拿破仑是材料三中所说“个人独裁”的典型代表,作为法国“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他的哪些措施和活动体现了个人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相融性?(3)就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个人独裁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以公众的利益作为其独一无二的目的,都不是好政府”可以得出政府的职能;依据材料二中“哪里就无宪法之可言”和“人们给它这种信托,也可以随时收回”可以概括出其他要点。第(2)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抓住个人的活动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相关的答案。第(3)问是开放性试题,从各自所面临的国情和阶级属性的角度去归纳答案。
答案:(1)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服务(保障公众利益);实行代议制共和国:宪法是政府权力的基础(政府只能在宪法规定范畴内行使权力,政府只是宪法的产物);主权在民。
(2)对内:采取了政治、经济、法制和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巩固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对外:战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
(3)独裁与否取决于各自的国情和不同的时势;其结果都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