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指导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 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 “庸人”!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 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 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 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 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 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 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 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 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 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 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 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 来自勤奋学习! 【点评】这篇读后感的开头,作者从读《伤仲永》中得 到启示,“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 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紧接着用一个过渡段,使论证由 反面过渡到正面,重点列举了牛顿、爱因斯坦的例子,指出 他们原来不是“神童”,但由于后天的勤奋, “取得了令世 人瞩目的成就”。文章最后指出,“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 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真题再现(2007年福州市中考作文题)
同学们都读过下面的名著和课文,请从中任选一部 (篇),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名著:《水浒》(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 《鲁滨逊漂流记》(笛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 特洛夫斯基)、《朝花夕拾》(鲁迅)
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孟子)、《散步》(莫怀戚)、《皇帝的新装》(安 徒生)、《海燕》(高尔基) 提示:①题目自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点评】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自由自在就像 蓝天下飞翔的风筝,但是,这并不过分的渴望常常被大人 们剥夺。本文小作者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风筝》后,想 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尴尬,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背后,扼杀了多少儿童不泯的童心呢?“我真不明白, 难道有那么多的莫扎特、嵇康……在我们身边吗?”小作 者的困惑,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正视的。小作者天真 的直率,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读后而“感”,读“感” 结合
——“读后感”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我们在阅读了一本书或一篇 文章,甚至是一句段话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 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我们在读的基础上,从书 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引发的思考 与联想,激起的对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这些 就是“感”。读后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议 论文,也就是说它基本上也要表达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
真题回放(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600字以上的文章。 回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如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 野,大声叫道: “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 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 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 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 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 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 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 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 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 “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 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 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 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 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 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 千言,离题万里。
写作分析: 综观全文,本文能很好地把握《回声》这篇材料的内涵,抓住回声的性质和“母亲”的话,准确定位感点:我们以什么样 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在论证方面,也多种角度、多种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深入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也体现了作者相当的文化底蕴,平时没有对名著、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开卷论题是不可能信手拈来如此贴切的例子的。 本文第一节复述材料,是述读,用精简的一句话概括《回声》的内容,并紧扣材料,用“得到什么样的回声,全取决于我们在 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
例文:
回声的启示 上海考生
对着小山尖声喊叫,便得到尖利刺耳的回声;而对它和和气气,便的到柔和温婉的回声。得到什么样的 回声,全取决于我们在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 人们常说“世事难料”,其实并不如此。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 回报我们。这便是回声的启示。 面对他人,如果我们捧出“真诚”,就能收获“友情”;如果付出“猜妒”,比、便只能品尝“孤独”。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其心计可谓举世无双,但过多的心眼纵然让她在贾母前落下个好名声,却终究摆脱不了 寂寞无伴的悲哀。即使对贴身丫环平儿,她也一概以猜忌相对,这当然不能以心换心了。连曹雪芹也不由发出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慨叹,其原因便在于她没有付出应有的“真”,便当然得不到“真”的回声。 面对人生,如果我们付出“努力”,便能收获“成功”;如果付出“享乐”,便只能得到“哀叹”。伟 大文学家鲁迅一生的努力可谓光照史册,他不厌其烦地做着“一木一石”的工作,又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 工作上”。即便在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之后,他仍一刻不停地在努力。当我们翻阅《鲁迅全集》的鸿篇巨制, 仰望先人的成就时,常常流连于先生的“回声”,却忘了看一看先生当初那一声声顽强、坚毅的奋斗的呐喊。有 的人在临终之际,哀叹自己今生一事无成,抱怨命运的不公,但他们却忘了这“平庸”的回声正是对他们青壮年 时沉溺享乐,不思进去的最公正的回应。 回声是公正的。因此,它最“无情”,却又最“有情”:捧出“奋进”,便收获“成就”的回声;捧出 “拼搏”,便收获“胜利”的回声;捧出“自信”,便收获“坚强”的回声,捧出“勇敢”便收获“坚毅”的回 声。相反,若你付出的是自私、懦弱、沉沦……你便决计只能得到孤独、悲伤和失败的回声。 让我们记住那位母亲的话,捧出爱,捧出心,收获一曲“真、善、美”的回声。
我要飞
——《风筝》读后感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 地将小 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 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 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或许,我的 理解力可能还没这么强,读完全文,我首先领悟到的是:不要扼 杀儿童爱玩的天性。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 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 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 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 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 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 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 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 的启迪。
《伤仲永》读后感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 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 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 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 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 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第四步:结感——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 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 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 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范文导航
究竟做一个怎样的人——读《有的人》有感
《有的人》发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 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些诗句刻画出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热情 地歌颂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献身精神。(围绕感点,引用原文) 读了这首诗,有一个传统的命题值得我们严肃地思考。这就是,你究竟想做一 个什么样的人?是像鲁迅先生一样甘为“孺子牛”无私奉献,还是蝇营狗苟、贪 婪索取?答案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简析引文,亮出感点) 高尔基说过:“给永远比拿要愉快。”这句话道出了奉献时的满足和快慰, 道出了一个大写的人的人生真谛。中外史册上这样的人可谓灿若繁星。扁鹊“周 游列国”,救死扶伤;黄道婆传经乡邻,改良织机;汉代的霍去病,为了国家的 生存和强盛,征战疆场,九死一生;清代的林则徐“虎门销烟”,高举反英义旗 受投降派势力排挤,被贬伊犁,含垢忍辱。这些人或为百姓健康富裕,奉献自己 的医术和才华;或为国家社稷之强大,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外国神话传 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了盗取天火供人类利用,触犯天神,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中外这些为人民、为国家不计较荣辱得失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将为人们代代传颂。 相反,那些只考虑个人利益、对人民无所贡献的人转眼间就灰飞烟灭了,“名字 比尸首烂得更早”。 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出现滑坡, 讲金钱的多了,讲奉献的少了。是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动矫正这一偏差,是共产 党人用榜样的力量推动时代的进步。孔繁森,抛妻别母,两次来到雪域高原。在 担任阿里地委书记时,足迹遍及阿里每个角落。油灯下,构思阿里经济发展蓝图; 帐篷里,脱下毛衣为藏族阿妈御寒;医院里,几次为救助孤儿而慷慨献血。这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人格,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还有上海的许虎,北 京的李素丽等人,他们都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典型,他们的感人事迹 就是对“人生价值是什么”这一命题的最好诠释。(联系实际,阐明观点) 我们青少年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学习鲁迅、孔繁森 那种“孺子牛”精神,从小事做起,从关心别人做起,谱写出最华美的人生篇章。 (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读后感四步曲
引
议
简析引文 亮出感点
联
联系实际 证明感点
结
总结全文 升华感点
围绕感点 引用原文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 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 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 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 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 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几乎每一个儿童都爱玩游戏,而几乎每一个大人都极力反 对儿童玩耍,鲁迅先生另一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可见一 斑,不仅是古代、近代,连当代也有这样的事,甚至更 “昌盛”。就拿我家从前住的那幢大楼来说,三天两头就听见 琴声,不是提琴,便是钢琴,还有古筝。我还经常听说三四岁 的稚童围棋下得如何出神人化。我真不明白,难道有那么多的 莫扎特、嵇康……在我们身边吗?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亲手扎 一只风筝,让它在蓝天下遨游 吗?难道没有人敢站出来,稍稍 反抗一下吗?难道中国的下一代需要那么多音乐家与优秀棋手 吗?这样看来,鲁迅那位瘦弱的小兄弟还是很自由,很勇敢的 呢。 我真想告诉天下的父母们,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留一些 时间给他们放风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