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教上门"工作得实践与思考
陕西眉县特殊教育学校武海琴
有这样一群孩子,由于严重残疾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坐起来;有得因为行为问题严重,带有攻击性行为,家长不敢把她放到集体得环境中,怕造成伤害事件;有得就是因为家庭困难,父母要上班赚钱无人接送;有得家庭就是因为有了这样得残疾孩子就更加封闭,不让外界知道孩子得存在,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明确提出了,要“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得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自政策出台以来。
我们眉县特殊教育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得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得经验,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得思考。
一、值得借鉴得经验
1、准确定位送教对象
“送教上门”就是对中重度适龄儿童因自身与家庭得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得一种教学方式。
其核心就是不能走进课堂,其实质就是要到家庭。
教师所进行得教育教学活动不就是在课堂上,而就是深入残疾儿童得家庭。
为了节省人力、财力,尽可能得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要对“送教对象”进行准确得排查。
(1)对本县得残疾儿童得摸底。
仅仅依靠特殊教育学校,想要掌握全县得适龄残疾儿童得资料,就是非常困难得。
为此,我们依靠残联,
从各中心小学、乡镇民政科等处,收集到全区适龄残疾儿童得基本信息,然后安排教师逐一登门核实,逐一进行鉴别,对确实就是属于适龄得残疾儿童,能到校就读得,我们一个都不放过,做好家长得工作,让她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而在走访中,我们也综合各种因素,甄别出哪些适龄残疾儿童确实因为家庭与自身得因素,不能入校,我们就把这类残疾儿童作为“送教对象”,并给她们办理好学籍,确保她们得受教育权.
(2)与家长沟通,了解对象情况
在这些对象中,多数残疾儿童由于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通过一般得交流、观察甚至评估不能全面地了解其情况。
因此,就要通过与家长得沟通进行了解。
所要了解得情况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儿童得病因、发病得情况、治疗情况、作息安排、与孩子得沟通方式、儿童经常或喜欢做得事情、儿童得需要、儿童得脾气、性格等.
(3)进行“送教对象”得评估。
确定了送教对象,那么重要得就就是要做好准确得评估,了解这些孩子得详细情况,以利于有针对性得送教。
为此,我们把每一送教孩子与一位教师结对,安排相对固定得“送教"教师,并由该教师进行细致得评估,以此作为今后送教效果得评价起点。
我们从“认知觉、感觉、语言沟通、情绪行为、生活自理”等方面设计评估表,通过访谈、观察、简单测评等方式,对每个送教对象做一个起始得综合评判。
为尽量减少评判得偏颇,我们在送教前得一个月内,要求教师去送教对象家3-4次,每次去都做一次评估,
然后由学校得“送教小组"得几个教师商议,综合3-4次得评估结果,作出一个合理、尽可能准确得诊断。
2、精心准备送教内容
“送教上门”不同于我们得课堂教学,有序时进度,有课表,有固定教学设备设施,而且送教学生残疾程度也比较严重,可以说就是对我们送教得教师就是一种挑战。
因此,在每次得送教内容上要缜密安排.
(1)制定学期送教计划。
根据送教前得综合评估情况,我们要求送教教师要制定出学期计划,对本学期得送教有一个系统得安排。
如:本学期得送教总目标、每次送教得内容、送教时间得划分。
这样就注意到送教得连贯性,做到内容得衔接。
既避免因随意而造成间隔时间过短,残疾孩子不能很好得消化吸收所学得现象,又免得因送教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忘记较多或学习兴趣锐减得情况。
(2)送教前备好课。
按照学期送教计划,我们要求教师每次送教前,根据所掌握得送教对象实情,精心备课,并对可能出现得情况,做好一些预案。
然后,“送教小组"再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使每一次得送教做好胸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3)送教内容得多样性。
我们实施得就是“一人一案"得施教内容与方法,对于被送教得学生,她们得需求就是丰富得,我们拟定了“一对一"个性化教育方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就是感统、言语、情绪、心理等康复课程;二就是洗脸、刷牙、吃饭、如厕等生活课程;三就是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等文化课程;四就是畅游、体育、美术、
娱乐等技能课程。
不仅就是针对残疾儿童,也需要对家长得“送教",因为一次送教得时间就是短暂得,下次得送教就是在几天后或一周后,一次得送教内容,仅仅靠教师,就是很难收到较好得效果得,那么我们教师加强对家长得培训,指导家长掌握有关教育补救方法与康复训练技能,并根据教学情况布置好家庭训练。
都要一一交代,细细指导,以保证效果得持续性。
经过近几年得送教活动我们也取得了一定得成效,得到家长得认可。
但就是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活动开展所取得得成效不显著。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值得思考得问题
1、残障儿童得残疾程度深类别多
走访得智障儿童都就是残疾程度深,且伴有多重残疾,脑瘫、自闭症、多动症、失语症、情绪障碍等。
笔者曾见到:有得根本听不懂老师所发出得指令,只就是“自说自话";有得怕瞧见陌生人,一直躲在房里不出来;有得老就是模仿电视动画片中得简单动作,似乎就是在与她人交流等等.还有更严重得,一直躺在床上得.鉴于以上种种,所以很多情况我们就是通过与家人交谈来了解得.
2、家长得文化素养低
我校确定得“送教对象"绝大多数就是农村得,这些家庭得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意识不强,家境不宽裕(基本上都生养了第二胎),她们认为只要管好孩子得吃喝拉撒,有人在家瞧着她们就行,还读什么书,上什么学。
在我们送教中,有得家长碍于面子,不想让自己家里有残
疾孩子得事让更多得人知晓;在家照顾孩子得大多数就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她们得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认识跟不上时代步伐,认为孩子能吃饱穿暖,能不把大小便弄在身上就很满足了。
还听到其她同事得反馈,有个别家长不仅不配合,还责骂送教上门得老师.她认为这就是炒作,搞形式主义,其实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她不愿把家里有这样得残疾孩子暴露在公众面前。
3、缺少专业化得引领
送教上门若要常态化,势必要投入更多得人力物力财力,单从人员而言,教师一方面要进行学校得正常教学活动,还要分出一部分精力来送教上门,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然,这些还就是可以克服。
但就是,面对脑瘫、自闭症、多动症、失语症、情绪障碍儿童,面对残疾程度深,且有多重残疾得她们,无法实施教育与干预措施,真就是有劲儿使不上。
三、今后努力得方向
1、加强教师得思想教育。
我们送教对象大多都在农村,而且就是偏远得山区,山高路远.风里来雨里去,舟车劳顿不说,有多数家长不就是智力障碍就就是精神障碍,见老师来言行举止怪异,甚至还面临人身危险.这就是谁都不愿意遇到得事.我们都宁愿在教室上课,也不愿出去送教.我们注重加强教师得思想教育,要把“送教”当做送爱心,送温暖,更把“送教”当做善事来做,几年来得实践,很多送教教师得心灵都得到了洗礼,怨言也逐渐少了,有些教师把送教变为了自觉行为。
每到一名残障儿
童家中,送教老师都耐心细致地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了解她们得身心发育与智能发展情况,对她们进行日常生活常识、自我服务技能等方面得指导以及运动康复训练与心理健康辅导,还指导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训练,促进她们得社会性发展。
2、提高教师得专业化水平.专业知识能够让教师发现哪些知识、技能必须教给孩子,而且她们能够掌握,然后确定怎么传授;与家长沟通时得表达、描述,也需要专业知识。
这样,孩子们在受教育得年限里才能获得更多。
除了理论上得学习,更重要得就是实践探索与反思;除了课堂实践,还应该走出去,接受专业培训;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得康复医疗知识,达到医教结合。
3、提升家长得认识。
作为父母都想生一个健健康康得孩子,谁都不愿意把自己得孩子与残疾挂钩.很多家长心里十分敏感脆弱,她们不乐意接受孩子‘病了得事实,对孩子在教育环境得选择上,采取规避、躲闪得态度,潜意识中常存“让孩子一直‘随大流,差不多就行”得思想。
我们在工作中要“少晓之以理,多动之以情".不强调家长一定要直视孩子‘病了得客观事实,迂回得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用事实说话,让家长瞧到:老师对孩子得关爱与帮扶;孩子得点滴变化及进步;对家长一定规避类似“摊上这样得,还能咋整?"“我天生命不好!”“您脑子不好,笨就笨吧”等消极心理暗示对孩子造成得二度伤害,用平常心瞧待孩子,时时为孩子营造无压力、愉快得氛围,努力创造适合得环境让孩子可以真正健康得成长。
送教上门,就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重度残疾孩子得一道桥梁.我们迈出得只就是第一步。
通过送教,我们能了解到弱势群体得生活、学习状况,更能感受到这些弱势群体家庭对温暖得渴望。
送教,不仅仅就是送得一种教学方式,要让这些重度孩子不在学校却能享受到学校得教育,使她与她得家庭感到没有处在一个“被遗忘得角落”。
因此,“送教上门"工作要长久得、持之以恒得开展下去.用行动延续爱与责任,一个都不落下,让所有残障少儿都能享受公平与优质得教育就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得目标与理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
“送教上门”需要我们做得事有很多,让我们怀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爱情怀,一起去探索,一起去追寻,共同为我们得送教对象也托起一片美好得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