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结构简图
二、归纳总结
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科技重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⑤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①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的束缚;②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约性;③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性。

因此,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等。

之所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具体来看: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中国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

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卷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学习古代科技史,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等。

明清以后,西方开始领先的原因:①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经济上,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劳动力。

③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科技发展了思想武器。

2.关于中国古代艺术(书法、绘画和戏曲)的认识
中国古代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因而各艺术门类都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规定和制约,形成了共同的风貌。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认为气是宇宙的根本,这使艺术门类都与气有着紧密的联系。

把气看作是艺术作品的根本。

无形的气,在有形的作品中显现,就是化虚为实,从而形成了中国艺术的显著特征—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成为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中国艺术从审美的角度看,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美。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中国艺术的两大类型,反映了儒道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神”,反映在艺术中是以形写神,由形显神,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道家以超逸反映在艺术中是以神写形,只求得神得意,不管形似与否,所谓“笔不周而意已周”。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和,追求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

音乐以五音配合;绘画以五彩为色;书法采用八种笔画,各门艺术都呈现出多样性组合的特点。

中国艺术的和谐之美,是通过不和来实现的。

如郑板桥的书法,石涛的绘画,不论用笔造型多怪多奇,仍保存和谐的构图;明清悲剧无论怎样使忠臣义士良民走向死亡,总是以平反昭雪的大团圆来结尾,如此等等,艺术的和谐是不和之和。

3、中国绘画发展的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

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4、古代文学形式的特点有哪些
(1)汉赋:西汉的赋,大多篇幅较长,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辞藻,
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到了东汉,赋的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克服了西汉的赋文辞铺张、内容空泛的弊病,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2)唐诗:高度繁荣,诗人辈出,风格多样,成就巨大,受社会生活影响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词:词句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反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适合配乐演唱。

(4)元曲:元散曲庄谐杂出,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5)明清小说:小说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明清小说,不仅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而且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明清小说充分显示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

5.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以载道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文学教化功能使作家时刻关注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苦乐,自觉地提负起历史的重担,忧国忧民,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另一方面,又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使文学的主体意识与个性自由遭到严重的削弱。

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传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辞赋散文小说等,无一不是以现实为基础而反映现实的。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描写的不是天国,而是人间。

这种以现实为出发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文学形成鲜明对比。

主客相融的自然主义情调:中国古代文学很早就奠定了其抒情的艺术情调,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为以抒情手段虚化即为所见的景象;在戏曲中,表现为不简单的模仿生活,而首先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

中国古代文学既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史学图卷,又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即是真实的社会写照,又是空灵的意识境界。

在一种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中,呈现出中和之美。

三、知识深化
1、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初唐和盛唐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繁盛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灿烂;明清时期政治上的衰落和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此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有反作用。

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反过来它又为历史变革起了摧毁廓新、敷陈新义。

2、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繁荣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它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这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分析: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③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3、文学艺术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

如两宋时期多民族国家并立,国家分裂,陆游的诗反映了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从唐代传奇到明清生活也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四、易错知识点
1、宋词、元散曲和唐诗是相同的文字表现形式。

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

词起源于唐代。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唱歌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更受市民欢迎。

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它是在宋、金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世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2、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属于诗歌的范畴;元杂剧是一种戏曲,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3、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
4、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5、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仅有明清的长篇小说,还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等。

附:历史文化常识(一)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
醴。

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古代帝王祭月礼制、月下歌舞觅偶习俗、
古代秋报拜土地神遗俗。

“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朱元璋月饼起义”都
是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重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莱萸等等。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
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这一节日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
老的老年人节日。

【国学】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
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