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重点)
一、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❷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❸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❶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❷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❸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❹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❶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❷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❸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四、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❶认识客体的含义: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❷认识客体的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构成。
❸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五、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❶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❷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❸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和认识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六、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❶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❷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❸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
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七、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❶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❷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❸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
❹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
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它一切怪论。
八、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❶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❷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十二、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㈠真理与谬误的含义: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❶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①二者的相互排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具有绝对意义:
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与谬误不能混淆。
②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否定是指,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
❷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②真理与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十三、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❶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❷真理客观性的含义:
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十四、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❶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含义:
①真理绝对性: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相对性: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❷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十六、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❶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❷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❸“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❹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
㈠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㈡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
❶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①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❷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①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②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
❸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①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②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二、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
会导致的错误。
㈠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辩证关系:
❶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区别(特点):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
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
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❶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❷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①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②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到处生搬硬套。
三、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①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