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原生态黎族文化刻不容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原生态黎族文化刻不容缓
导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正面临着传承的问题。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黎族文化作为海南独有的原生态文化现状不容乐观,黎锦工艺、纹面女、船型屋、民歌等都濒临失传和消失,抢救原生态黎族文化显得刻不容缓。
一直以来,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黎族文化鲜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黎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较为缓慢,许多古老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性、思想观念等仍深深影响着黎族后代。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交流,大量黎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正在迅速消亡,比如延续几千年的黎族文身习俗,尽管承载着黎族独特的民族记忆,但随着文身老人的离去,文身的工具、工序、技法等都将永远的消失。因此,黎族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黎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也急需有所突破。
09年,9月29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正式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黎族三月三节、黎族民歌、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竹木器乐、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等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保护民族文化,建立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同时也有人表示担心,由于我国对黎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抢救力度不够,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精湛的工艺技术,已随着年代的流逝而逐渐离我们远去,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入又使得黎族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逐渐消失,精神文化方面又添加许多新的内容,黎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浩大且艰巨。
究竟黎族文化遗产现状如何,抢救措施进行到哪一步?本刊将以连续报导的方式一一解读。
黎锦—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黎锦的价值;
存续三千年的黎锦工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到宋、元、明朝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被誉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到清朝时,“吉贝布”被誉为“黎锦”。黎锦精细、轻软、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从宋代到清代,它的极品都是向朝廷进贡的珍品。
黎锦是黎族妇女源自生活的独特创造,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朴素的哲学思想。运用夸张变形的几何图案、想象丰富的抽象艺术,表现其刀耕火种、狩猎捕鱼、男耕女织、喜庆丰收、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情景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民间传说的内容,隐约、含蓄地表现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直到1949年前,整个黎族社会特别是合亩制地区,仍盛行原始宗教。在大量的黎锦图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幅黎锦都是一个故事,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是黎族独特的史书。
黎锦因其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为中外收藏家所珍爱。尤其是黎锦的极品—龙被,是历代向朝廷进贡的珍品之一,更为收藏家所青睐。
黎锦现状;
传统黎锦所需要的原材料难觅、种植范围越来越小、手工技艺好时长、母女相传的黎锦技艺传承方式濒临消失…..黎锦传统手工艺现存空间狭窄,在现代手工业的冲击下,不得不与之展开艰难的生存博弈。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但实际保护中种种特殊困难,迫使黎锦技艺不得不走上现代改良之路
目前,黎锦存在的困境有;
(1)设备落后。现在海南黎锦的主要纺织工具还是传统的踞腰织机,属于一种最古老的纺织工具,用这种工具织锦劳动量大,效率低,据盛达达黎锦工作室的卢经理介绍,一块长2.3米,宽0.3米的黎锦工作人员要10天才能织出来。用这种古老的工具纺织很难使黎锦走上规模化的道路。另外,现在也有部分纺织工具是可以两个人同时操作的铁木混合结构的织锦机,但劳动强度依然很大,效率低,难以适应时代。(2)缺乏创新。传统黎锦以表现黎族生产生活的场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现在黎锦依然是这些图案花纹,刻板的模仿,没有丢掉传统的包袱,图案上没有创新,产品很单一。
(3)假货泛滥。目前真正传统意义上的黎锦在市场上已属凤毛麟角了。一些产品虽说是黎锦,但只是保留了黎锦的织造方式,无论图案还是材质都不能和传统的真黎锦相媲美。还有更差的其实根本不是黎锦,而是岛外运入的纺织品,旅游市场上充斥的多为此类。
(4)后继无人,原料缺乏。上世纪50年代,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约有5万人,到了70年代,人数骤减至不足2万人,跨入新世纪以后,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另外,黎族聚居区普遍种植的织锦专用海岛棉,现已极少种植了,现代种植业的发展挤占了野生植物的生存空间,使得蓝靛等天然染色原料的采集变得异常困难。
保护黎锦技艺正在进行;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邓景华说,保护黎锦技艺,重要的是保住黎锦的“魂”也就是原汁原味,特指黎锦原始的海岛棉、自然的色彩、民族的图案等。
目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已经开始黎锦现代化改良,主要是将原始的木质腰机改造为钢制手工提花织机。
在一家保亭百货公司的一个仓库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200平方米的空间被改造为新达达黎锦研究室的生产车间,20多位下岗女工脚踩钢制织机,分层打纬,提花织锦。
“改良后的织机可以让人坐着织布,代替传统腰机的腰脚支撑,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而且改良的是织机材质,不是工艺细节,保留了原始手工编织,所以织出来的还是原汁原味的黎锦”一位黎族纺织女工达瑟说道。
据悉,车间里的织工多是下岗女工,一周工作五天,平均每月有1000月左右的收入。
新达达黎锦研究室主任何月说,该研究室参与了保亭县政府扶持项目,去年和今年接受政府投资的80多万元培训6批织工,还购置了价值40多万元的钢制织机,免费发放边远山区的黎族织女,让她们在家织锦。
保亭的做法成为黎锦技艺延续的希望,有了年轻织女的培养就有了新的生机。
据了解,此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由海南省文体厅负责,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具体指导实施,目前已经建立专门研究机构,通过普查和专题调查,用文字、录音、照相、摄像等多种手段,全面记录该技艺及其传承人的相关信息,同时进行抢救和收集一批承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信息的实物,分类整理,立檔管理,建成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多媒体数据库,组织召开学术会议,达到对该技艺进行研究、保护、传播、教育和普及的目的。
按照保护规划,海南省将在相关市县建立一批棉花、麻、蓝靛等植物纺染原料生产基地,为黎族传统纺染技艺提供基本的原材料。种植棉花300亩,麻200亩,蓝靛植物200亩,其它染色植物2000株。
研究专家正在试图鼓励家庭保持或恢复母女传承方式,首批黎锦技艺传承村现已选定,即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南开双面绣传承村、东方市东河镇西方絣染传承村、五指山市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