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说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到底说的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在说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到底说的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信息鱼龙混杂,如何辨别其真伪、质量?生活中,每天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决策,怎样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多数情况下,我们是靠本能感觉。当然,这就谈不上“明智”了,除非你拥有系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ABC,从科普到进阶
2015年,我前往美国参加批判性思维协会的培训。到场的美国老师们分享的几个案例,很有意思。
一个幼儿园老师,播放了一段幼儿园小朋友做游戏的录音。一个布袋子装着一些小玩具,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伸手摸玩具,然后会说,我推断这是一只小猪,因为我摸到一个圆圆的鼻子。他说[I infer]——我推断,而不是[I guess]——我猜测。
猜测可以是很随意的。但推断,就要提供证据,要在证据和自己的论断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这个小朋友的推断便是——有圆圆的鼻子的更可能是小猪。
另一个小朋友则以旁观者的身份描述他听到的情况,然后谈谈他认为第一个小朋友的推断是不是合理。
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实是在培养四五岁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意识:重视证据,能够在证据和结论之间建立联系,以及观察和评论别人的观点。
一个在大学教艺术的老师带来另一个例子。
以前,他的开学第一课,会讲艺术的历史、课程的总体规划这样的内容。接触到批判性思维后,他的开学第一课大变模样。
他从网上找了一些视频和照片,比如有人拿着勺子,在大街上敲栏杆、地面、路灯。破铜烂铁,却发出奇妙的声音和节奏。
还有一张雕塑的照片让我印象很深。我们平常看到的雕塑,大都有个底座,上面托起的形象才是艺术作品。而这个老师展示给我们的,是地面上几十个不同形象的小型人物雕塑,共同托起一个底座,底座之上则空无一物。
他给大家展示这些视频、照片,期望学生们意识到一个重要的概念:艺术,要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要去质疑,只有乐器演奏出的才是音乐吗?雕塑的底座本身,不能成为艺术品吗?创造,是艺术的灵魂。而这,就是从批判性思维的质疑开始的。
还有个高中历史老师,分享了他是如何讲批判性思维融入学科中。
想想我们的历史课本,都是按照时间、知识点排列的。但现在你还能记得高中课本上的知识点吗?
知识点当然重要,但这些知识点究竟是怎么组织起来的?有什么是我们日后即使忘了这些知识点,也能受用终身的能力
呢?
比如在那个老师看来,学习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是历史课的核心之一。比如,为什么会发生二战时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仅仅是因为出现了希特勒这个人物吗?学生们可能还要研究的,是犹太人的文化和历史、一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当时的文化、经济、宗教状况,等等。能够跨时空的,在不同事件和因素间建立合理的因果联系,这是我们对一个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判断的基础。
当然,融合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课,也不止一种教法。比如同样是中学历史课,延安大学武志宏教授也分享过的一个美国课堂的例子。
历史课上,讲二战结束前,杜鲁门总统下令在日本投两颗原子弹。学生们需要分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希望结束战争,你会怎么做决策呢?你会下令扔原子弹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时候,学生们为了提出其他的方案,需要学习如何搜集信息,逐一分析不同方法之间的利弊和可能的后果,最后综合判断作出决策。这个过程,培养的就是学生面对复杂情况时的决策能力。
徐贲老师在《明亮的对话》这本书里,也介绍了加州中小学教育体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始终,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比如说小学生要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判断证据是否合适,识别基本的谬误,提防宣传;中学要能
识别偏见,更复杂的谬误,注重逻辑,进行基本的说理评估;中学高年级时,就要有能力评价公共文本,比如政府公告、政策等等。大学还要侧重学习批判性阅读和写作。这是一个逐步进阶的过程。
美国的这几个教学案例,可能让大家对批判性思维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1批判性思维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到处都是信息,但真假难辨。今天看篇微信文章,觉得有道理,明天看到个网易新闻,观点不一样,但好像也有道理。我们应该怎么辨别信息的质量?怎么样形成自己的观点?
再想想我们每天都要做大大小小的决策。要不要离婚、辞职,在野生动物园要不要停车开门,飞机延误了要不要大吵大闹?做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决策是不是明智?我能不能推断到
它的后果?
大到公共决策,小到自我选择——怎么推动教育改革?怎么减少社会暴力?怎么改善夫妻关系?怎么让孩子脾气性格
更好些?
无论是鉴别信息、做决策、解决问题,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依靠的是什么呢?
是自己的感觉,既有的观点和别人的意见。然后就不断试错,
遇到新的问题再想办法去解决,解决不了就自欺欺人、敷衍了事。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但事实上却是不得不承受一些不堪的后果。
而批判性思维,则给我们提供一套思维上的工具方法,让我们知道从何处入手,怎么样形成一个更明智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西方叫critical thinking。
美国学者理查德保罗提出的定义,我觉得是比较清晰的。他说,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的再思考,[thinking of the thinking]。和它联系很紧密的两个词是:理性、独立思考。是教我们先要认识自己的思维,分析、评估它,知道自己的思维能力处在什么水平,然后不断改善,提高思维的质量。人的思维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思维的质量会有这么大的差异?难道是DNA决定的?
其实回想我们开头的几个美国学校教育的例子,大家可能能感受到,不同的学校教育,会怎样塑造我们的思维质量。同样的,家庭教育、媒体、社会也都在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但思维很可能并不独立。
2批判性思维的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的再思考,它有3个关键词:不懈质疑、多元意见和理性判断。
这三个词的提炼来源于武志宏教授的分享,也基于对西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