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足轻重的地方大员。在督理地方期间,张之洞尤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创办了
一批著名的书院和新式学堂,并大力提倡留学教育,对中国地方教育的发展和近 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其著作由许同莘编为《张文襄公全集》。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此一思想在他的代表 西学应世事”。所谓“中学”, 张之洞认为主要是《四书》、《五经》、中国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言,考史以通我中国历代之治 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
2、“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则
民国元年7月,他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开会词中指出,“封 建旧教育以成人之自存成见强加于儿童,不顾儿童自身的特点,阻
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民国之新教育,则立于儿童之地位,按照
儿童的兴趣和特点,使儿童自然地自由地发展”(《蔡元培教育论 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民国七年(1918
科举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尤可灼知”。学堂虽好,
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上册)第60-63页)。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的生平及哲学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人,出身
于钱庄经理家庭。自幼聪颖好读书,17岁中秀才,18—20岁曾在家
年),他又作了《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演说,指出:教育要
深知“儿童心身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进而 提出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的生平及政治思想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别号香岩居士,晚年称抱冰老人, 死谥“文襄”,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是后期洋务派的重要首领。
张之洞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博览群
书。16岁以乡试第一名中举,同治二年(1863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 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自此步入仕途。 同治六年(1867年),张之洞被派往浙江,担任乡试副考官,这是他的第一个官 职。同年八月,就任“湖北学政”,开始主管一省教育,任内于同治八年(1869 年)在湖北武昌创建了“经心书院”,并积极整顿湖北学风,奖掖真才实学,成 绩显著。此后,历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成为清廷
长。1912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独裁专制,辞去了教育总长职务,并于同年9月赴
德留学,1913年9月,又前往法国从事学术研究,考察法国教育。1915年6月,与 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在法国创办勤工俭学会。1916年底,蔡元培回国,于 次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蔡元培担任了国民政府 委员及常务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代 理司法部长、监察院院长等职务。1928年8月,辞去其他各职,专任中央研究院 院长,直至逝世。
由读书。1902年4月,与章太炎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教育会, 被推为会长。1905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1907年,蔡元培赴德,先在柏林学习德语,次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研
究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元培应国内电 召回国。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被孙中山委任为临时政府的教育总
3、改书院为学堂,推行新学制,废科举
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书清廷,提出改经心、两湖书院为学堂。书
院改为学堂后,除经史外,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涉及天文、地理、测量、 化学、博物学、算学、格致、制造等门类。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 与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这是他对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 一大贡献。 对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张之洞也功不可没。张之洞也认识到:“科举文字, 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 然“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学堂不 兴,“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 (引自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
乡做过塾师,其间博览群书,并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后连中举人、 1894年授职翰林院编修。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对清 政府深感失望,遂辞官回归故里从事教育。1901年蔡元培到上海,
进士。1892年,以新科进士身份,参加朝考,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应聘为南洋公学之特班总教习,宣传革新,提倡民权,鼓励学生自
作《劝学篇》中有系统的论述。他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
史事、政书、地图等,这些学问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和基础,应当放在首位。他说:
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益而无害” (张之洞:《劝学
两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是:“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
篇· 内篇。循序第七》)。所谓“西学”, 张之洞将其归纳为“西政”和“西艺”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1、“五育”并重,“养成人的共和健全之人格” 蔡元培在民国元年,就任教育总长时,就提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 和健全之人格为目标。为了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的教育,实现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在《对于新 教育之意见》一文中,他对上述五育作了详尽的论述。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他提出了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劝学篇· 外
篇· 设学第三》)由张之洞概括总结的“中体西用人才
张之洞认为“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才” (张
之洞,刘坤一:《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引自舒新城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上册)第 59页)。他考察西方各国强盛的原因,也得出结论:“西国之强, 强以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