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精益造船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谈精益造船模式
【摘要】精益生产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模式之一。精益造船模式通过消除造船过程中的无效时间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缩短造船周期、降低造船成本、扩大造船产量和提高造船效益。在船舶市场低迷的今天,精益造船对深化造船模式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精益生产模式;精益造船模式
船舶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各大船厂均不同程度的承受着经营生产、甚至于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在此市场环境下,再次深入认识精益造船并将其生产理论落实到日常生产活动中去,对深化造船模式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1、精益生产模式
精益生产模式是一种通过工厂全员努力,进行生产组织结构优化调整,消除一切不利于产品增值的生产过程和环节,降低浪费,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实现提高生产利润的目的的方法和途径。[1]
2、精益造船的作业分解
精益造船模式就是用精益思想统筹优化代造船作业中作业系统、作业区域、作业类型和作业阶段四个基本作业要素,形成高效作业体制。[3]在此模式下,作业分解是一种由系统向区域,又从区域返回系统的作业分解:合同谈判、合同设计、设计送审以及材料设备采购按系统开展;转换设计、生产设计、托盘管理和生产组织等按区域组织生产;密性试验、系泊试验、航行试验、交船按系统进行;最后合同评价、成本分析又返回到按系统推进。
3、精益造船的中间产品
精益造船模式是以产品为导向的生产模式,要求按照中间产品组织单件流水式生产。[3]运用精益思想和成组技术原理,按照四个基本作业要素相似性划分中间产品,通过生产节拍和作业量的合理分配,实现均衡连续的准时生产以及零缺陷施工。
在确定中间产品过程中,需要探讨价值因数,即生产周期(T)、生产资源(N)和作业环境(Q),是否有利于生产价值(PV)的上升。PV=f(T,N,Q),T、N、Q是三个相互关联的因数,三者任何一个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生产价值的大小,只有在生产周期等于生产节拍、生产资源最节省、作业环境最优的情况下,生产价值才能取到最佳值。所以,在设计中间产品时,必须综合优化T、N、Q,探求三个因数大小的最佳结合点,以求PV最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精确计算PV非常困难,因此,好的精益化中间产品体系在实际工作中需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4、精益造船作业体制
精益造船与区域造船相类似,也需要实行船体、舾装和涂装一体化的区域造船作业体制,但不同的是,需在区域造船作业体制基础上,运用精益生产思想,根据三大作业类型,形成精益造船作业体制。[4]
4.1建造方针
所谓建造方针,就是确定最佳作业体制。随建造船型不同,作业体制也不尽相同。建造方针由设计、生产、采购、质量、设备动力等各部门通力完成,作为今后的建造指导,在船舶建造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在精益造船的思想指导下,参与建造的各部门通过事先沟通,可预先解决大量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
4.2作业任务包
作业任务包是在建造方针和中间产品体系完成后,将作业任务按中间产品的不同拆解开来,在日常生产作业中以派工单形式分解落实,并以托盘形式进行管理。作业任务包是由若干作业量和工时组成的。工厂应建立属于本厂的工时标准,工时反映了一定的作业量,既体现了造船的生产价值,又反应了船厂的作业水平。相同的作业内容,在不同作业阶段施工,其工时消耗是不一样的,因此,选择最佳作业时机,实现最好的利用效率和最高的生产价值,是设计中间产品和作业任务包时必须考虑的。
4.3作业日程管理
船体、舾装和涂装一体化作业计划是按照建造方针和船舶大节点计划制订的日程作业计划,是协调全部作业任务包的关键计划。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如材料设备提前或拖后、产品质量缺陷等现实问题,会导致作业进度与计划不一致。为此,各作业任务包的日程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实际生产中,计划的调整不可避免,因此,计划必须具备能够在短期,甚至中期计划的范围内对作业日程进行调整的空间,以保证中间产品保持均衡连续的准时生产,不浪费有效资源,确保船舶大节点计划不变。
5、全员工厂管理
人是精益造船模式中最具活力的因素。[6]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船厂实施好精益造船模式必要保证,要做到让全体员工在精益造船模式下不断地自我完善。
精益造船模式,需要好的工作团队,因此,船厂应该探索建立一种适应团队工作的组织结构,消除分工壁垒,加强团队协作,提高及时发现应对问题的能力。实行一岗多能的用工制度;加强生产信息的及时沟通、通报,利用各种平台张贴
作业进度报表、质量报表、4S检查表等,使全体作业人员都掌握生产进展,实现自主管理。
6、结论
面对当前船舶市场形势,深入认识并实施精益造船模式,深化造船结构转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中国造船产业必能走出寒冬,迎来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