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
时间: 2012-07-27 |
文章来源:民革中央宣传部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诸多专家发表了许多论文,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廖仲恺、何香凝两位先生的革命实践活动。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他们这对革命伴侣─—尤其是廖仲恺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洪流。组织革命政党,宣传革命思想,策划武装起义……充当了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忠实地贯彻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策源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积极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大业。为创建民国和捍卫共和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无愧为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而在廖仲恺被反动势力杀害后,何香凝先生继承烈士的遗志,高举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旗帜,奋力前行。她在漫长的征途─—特别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美蒋反动统治,促成了新中国的诞生。何香凝先生的政治生涯跨越了两个世纪,贯串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她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卓越的、他人难以替代的重大贡献。(1)与此同时,何香凝先生还是一位才华横溢、享有盛誉的诗人和画师。她是近代中国最早以美术为革命服务的先驱,1960年,她被推选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生
写诗几百首、作画不下千幅,直至逝世前两年还以92岁高龄坚持画画,从事艺术创作活动长达70年。本文拟以阅读何香凝先生创造的画作和诗歌,尝试从另一角度,分析她革命一生的心路历程。
一
一九七九年,廖承志先生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一文中讲到:
我母亲的画风,大约有过如下几回变更:第一期,是她的初学期,由于她在
日本学画的缘故,不可避免地染上浓厚的日本画的风格。曾师从日明治期的著
名画家田中赖章,其教我母亲作画,除人物不顺手外,涉及的方面相当广泛。
这一画风,一直连贯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即1920年前后。
其特点是保持着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喜爱明艳色彩,形象生动。反映她虽然经
过多次亡命的奔波,还能同父亲一起过革命生活的愉悦,心情是开朗舒畅的。这时期比较突出的作品,有狮、虎、鹿、猴、山水和花卉,尤其喜爱画菊。较好的代表作有《雄狮西顾图》(已佚)和赠送黄兴的《猛虎咆哮图》。
待从日本回到广州,在陈炯明未叛变以前,母亲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画风又有改变。那些几箱几箱的彩色色碟和繃在架上的绢面,很少被顾到了,她一心沉浸在水墨画里。父亲此时最喜拿母亲的画送人。
廖仲恺被暗杀,大革命失败后,天空已布满阴霾,大地到处断肢残骸,那些当年的朋友、同事却如今魍魉魑魅,却朝衣玉带,相庆弹冠此时,她个人毫无出路,于是开始作画。此时,等于把满腔悲愤,发泄在画纸上。她便集中精力画梅、画松、画菊。偶尔也画些早年的虎、狮,但不多了。(可称二期,笔者注)。她专画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和百岁长青的松。待到军阀混战开始,她就索性远离故国,跑到欧洲去了。待“九·一八”、“一二·八”接连爆发,何香凝马上回国,投身到抗敌救亡的洪流之中。
一场严重的心脏病后,何香凝便相约几个依旧支援“三大政策”,绝不为南京效劳的老朋友,经亨颐、陈树人、柳亚子等组成了“寒之友社”。在一幅母亲同友人合作的山水画上,柳亚子题诗:“为谁来补破山河,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这时期的画和诗,大概都是这个气魄。母亲画的松和梅,也渐渐苍劲有力了。香港沦陷,母亲从粤北到桂西,四年漂泊,舟车简从,画笔颜彩时有时无。但这时,一次她画的《绿梅》,坚挺如铁,花似有香,是此期代表作。
在解放战争整个时期,她重回香港,又重调彩碟,作起画来。她坚信南京必灭,延安必兴,画风又有所变,主题依然是梅、松、菊、山水,但不似前期的悲愤,而是豪放开朗,虽已越古稀之年,但梅枝之坚挺有力,有少年人所不及之处。这个画风一直维持到全国解放,以至九十岁以后(可称三期,笔者注)。她是九十四岁的九月一日逝世的,但直到九十二岁,她仍旧作画。她后期的画,比如山水,就确有些“硬”了,但她的梅枝,犹如铁笔一般,反映着她一生的硬朗,对友爱而对敌恨的性格。
2004年9月28日—10月17日,由澳门民政总署、何香凝美术馆、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在澳门新马路163号民政总署画廊共同主办了“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展览后,出版了《何香凝艺术精品展》。这次展出的38副书画作品,是何香凝生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所创作的精品。我们拟以此画集为线索,尝试按照廖承志对母亲画的理解和分期,来分析她的艺术品格和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
(一)第一期绘画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1908年至1911年何香凝在日本东京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专业。她先从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习,后入日本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涯,她初步掌握了日本画的基本技法,能以其观念,技巧熟练地画动物、花卉、风景等,并表现出相当的水准。1912年至1920年,是何香凝日本风格绘画的熟练期。这期间的作品在造型能力、色彩能力、染法诸方面都能熟练地运用日本的所学,属于典型的日本画。画集中,1913年何香凝所画,敬赠给日本人宫崎
夫人的《菊》和1914年所绘之《马》,画面表现的是初春时节,在浅滩沐马之情节。就充分体现出风格雅丽、明快、笔法细腻的特点。
此阶段,她擅长国画,以画花鸟、山水、走兽见长,尤工画岁寒不凋、百岁长青的苍松,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花和雄壮威武的狮、虎。所绘动物,运
用东方绘画传统笔墨,参以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造型准确,生气勃勃。她绘
的狮特为神肖,并寓意深刻。那是她针对20年代国际间流行把中国比做“睡狮”,便刻意描绘“雄”和“猛”气势的狮子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寄寓着醒狮昂首、振兴中华的心愿。她1913年所画的一幅《狮》,廖仲恺生前十分喜爱,也得到朱执信先生的屡加欣赏和称赞。廖仲恺遇难后,何香凝对此画珍若拱璧,
作为情爱的贵重纪念物。柳亚子1929年间曾题句在该画上云:“(廖)夫人十年前绘狮甚夥,悉为朋辈取去,此幅以仲恺先生爱玩,至今留箧衍中,洵稀世
之奇珍也。”并题诗一首曰:“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形。应念双清
楼上事,鬼雄长护此丹青。”(2)可惜这幅画后来在战乱中散失,已无从找
寻了。
(二)第二期绘画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1928年1月与颐渊、树人合作,于右任(1879—1964,曾任国民党检察院院长长达30年。)题诗的作品《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款题:“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啟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灑,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
1929年所画《山水》,款题:“颐渊道长鉴正,十八年秋,香凝写於江西牯嶺。伊人葭水渺孤蓬,秋色苍茫淡复浓。红树青山云乍散,萧然寒意护长松。
廖夫人香凝将远适(適)异国,过沪以此画赠别。忆春间与夫人、树人、若文
等同游白马湖,有待到红树青山还来新居长松山房之约。今不可得,而以红树
青山白马湖与长松山房绘为一图。展玩之余,深感聚散无常书画缘永。颐渊识
于泛庐。”(3)
1929所画《枫》,款题:“几载飘零画阁空,夕阳西下晚霞红。半匙丹粉和双泪,滴染云笺写落枫。十八年去岁前作。香凝夫人诗,(柳)亚子录。”所
画体现的清冷、孤傲、飘零,但枫树主干已有苍劲、冷硬之感。
1929年所绘《松》,款题:“人中有松柏,天下无岁寒。于右任题”,松柏在传统文人画意像中代表坚定刚强、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中年何
香凝经常绘松柏以自励。于之题句正合于此意。
有关1929年的这几幅画作,还有这样一段故事。(4)1932年秋,何香凝因劳累过度,应经氏之邀,偕同爱子廖承志赴上虞白马湖小憩,经氏特意将一处
教师宿舍定义为“廖村”,供何香凝临时作息之所。又过了一个多月,经、何
联名,函邀柳亚子夫妇来白马湖。在经颐渊陪伴下,柳亚子偕朱少屏、徐蔚南
到白马湖。在经享颐在寓所“长松山房”设便宴为柳亚子夫妇洗尘。经历了时
代的风风雨雨,何香凝、柳亚子和经享颐三位国民党元老又相聚一堂,共话友谊,同抒胸臆。诗兴素豪的柳亚子,当场吟咏一首七绝,送与老友何香凝:入
门快睹女元龙,病后孱躯起坐慵;湖海宾朋都磊落,山房今日见长松。表达了
对老友的无限关切之情。翌日,经氏又取出与何香凝合作的《岁寒三友图》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