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香凝的诗画试读及心路历程浅析
时间: 2012-07-27 |
文章来源:民革中央宣传部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诸多专家发表了许多论文,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廖仲恺、何香凝两位先生的革命实践活动。
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他们这对革命伴侣─—尤其是廖仲恺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洪流。
组织革命政党,宣传革命思想,策划武装起义……充当了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忠实地贯彻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策源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积极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大业。
为创建民国和捍卫共和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无愧为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
而在廖仲恺被反动势力杀害后,何香凝先生继承烈士的遗志,高举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旗帜,奋力前行。
她在漫长的征途─—特别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美蒋反动统治,促成了新中国的诞生。
何香凝先生的政治生涯跨越了两个世纪,贯串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她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卓越的、他人难以替代的重大贡献。
(1)与此同时,何香凝先生还是一位才华横溢、享有盛誉的诗人和画师。
她是近代中国最早以美术为革命服务的先驱,1960年,她被推选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一生
写诗几百首、作画不下千幅,直至逝世前两年还以92岁高龄坚持画画,从事艺术创作活动长达70年。
本文拟以阅读何香凝先生创造的画作和诗歌,尝试从另一角度,分析她革命一生的心路历程。
一
一九七九年,廖承志先生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一文中讲到:
我母亲的画风,大约有过如下几回变更:第一期,是她的初学期,由于她在
日本学画的缘故,不可避免地染上浓厚的日本画的风格。
曾师从日明治期的著
名画家田中赖章,其教我母亲作画,除人物不顺手外,涉及的方面相当广泛。
这一画风,一直连贯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即1920年前后。
其特点是保持着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喜爱明艳色彩,形象生动。
反映她虽然经
过多次亡命的奔波,还能同父亲一起过革命生活的愉悦,心情是开朗舒畅的。
这时期比较突出的作品,有狮、虎、鹿、猴、山水和花卉,尤其喜爱画菊。
较好的代表作有《雄狮西顾图》(已佚)和赠送黄兴的《猛虎咆哮图》。
待从日本回到广州,在陈炯明未叛变以前,母亲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画风又有改变。
那些几箱几箱的彩色色碟和繃在架上的绢面,很少被顾到了,她一心沉浸在水墨画里。
父亲此时最喜拿母亲的画送人。
廖仲恺被暗杀,大革命失败后,天空已布满阴霾,大地到处断肢残骸,那些当年的朋友、同事却如今魍魉魑魅,却朝衣玉带,相庆弹冠此时,她个人毫无出路,于是开始作画。
此时,等于把满腔悲愤,发泄在画纸上。
她便集中精力画梅、画松、画菊。
偶尔也画些早年的虎、狮,但不多了。
(可称二期,笔者注)。
她专画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和百岁长青的松。
待到军阀混战开始,她就索性远离故国,跑到欧洲去了。
待“九·一八”、“一二·八”接连爆发,何香凝马上回国,投身到抗敌救亡的洪流之中。
一场严重的心脏病后,何香凝便相约几个依旧支援“三大政策”,绝不为南京效劳的老朋友,经亨颐、陈树人、柳亚子等组成了“寒之友社”。
在一幅母亲同友人合作的山水画上,柳亚子题诗:“为谁来补破山河,腕底烟云未等闲。
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
”这时期的画和诗,大概都是这个气魄。
母亲画的松和梅,也渐渐苍劲有力了。
香港沦陷,母亲从粤北到桂西,四年漂泊,舟车简从,画笔颜彩时有时无。
但这时,一次她画的《绿梅》,坚挺如铁,花似有香,是此期代表作。
在解放战争整个时期,她重回香港,又重调彩碟,作起画来。
她坚信南京必灭,延安必兴,画风又有所变,主题依然是梅、松、菊、山水,但不似前期的悲愤,而是豪放开朗,虽已越古稀之年,但梅枝之坚挺有力,有少年人所不及之处。
这个画风一直维持到全国解放,以至九十岁以后(可称三期,笔者注)。
她是九十四岁的九月一日逝世的,但直到九十二岁,她仍旧作画。
她后期的画,比如山水,就确有些“硬”了,但她的梅枝,犹如铁笔一般,反映着她一生的硬朗,对友爱而对敌恨的性格。
2004年9月28日—10月17日,由澳门民政总署、何香凝美术馆、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在澳门新马路163号民政总署画廊共同主办了“何香凝艺术精品展”。
展览后,出版了《何香凝艺术精品展》。
这次展出的38副书画作品,是何香凝生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所创作的精品。
我们拟以此画集为线索,尝试按照廖承志对母亲画的理解和分期,来分析她的艺术品格和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
(一)第一期绘画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1908年至1911年何香凝在日本东京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专业。
她先从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习,后入日本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
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涯,她初步掌握了日本画的基本技法,能以其观念,技巧熟练地画动物、花卉、风景等,并表现出相当的水准。
1912年至1920年,是何香凝日本风格绘画的熟练期。
这期间的作品在造型能力、色彩能力、染法诸方面都能熟练地运用日本的所学,属于典型的日本画。
画集中,1913年何香凝所画,敬赠给日本人宫崎
夫人的《菊》和1914年所绘之《马》,画面表现的是初春时节,在浅滩沐马之情节。
就充分体现出风格雅丽、明快、笔法细腻的特点。
此阶段,她擅长国画,以画花鸟、山水、走兽见长,尤工画岁寒不凋、百岁长青的苍松,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花和雄壮威武的狮、虎。
所绘动物,运
用东方绘画传统笔墨,参以西洋画的明暗和透视,造型准确,生气勃勃。
她绘
的狮特为神肖,并寓意深刻。
那是她针对20年代国际间流行把中国比做“睡狮”,便刻意描绘“雄”和“猛”气势的狮子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寄寓着醒狮昂首、振兴中华的心愿。
她1913年所画的一幅《狮》,廖仲恺生前十分喜爱,也得到朱执信先生的屡加欣赏和称赞。
廖仲恺遇难后,何香凝对此画珍若拱璧,
作为情爱的贵重纪念物。
柳亚子1929年间曾题句在该画上云:“(廖)夫人十年前绘狮甚夥,悉为朋辈取去,此幅以仲恺先生爱玩,至今留箧衍中,洵稀世
之奇珍也。
”并题诗一首曰:“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形。
应念双清
楼上事,鬼雄长护此丹青。
”(2)可惜这幅画后来在战乱中散失,已无从找
寻了。
(二)第二期绘画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1928年1月与颐渊、树人合作,于右任(1879—1964,曾任国民党检察院院长长达30年。
)题诗的作品《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款题:“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
万物昭苏雷啟蛰,画图留作后人看。
松奇梅古竹潇灑,经酒陈诗廖哭声。
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
”
1929年所画《山水》,款题:“颐渊道长鉴正,十八年秋,香凝写於江西牯嶺。
伊人葭水渺孤蓬,秋色苍茫淡复浓。
红树青山云乍散,萧然寒意护长松。
廖夫人香凝将远适(適)异国,过沪以此画赠别。
忆春间与夫人、树人、若文
等同游白马湖,有待到红树青山还来新居长松山房之约。
今不可得,而以红树
青山白马湖与长松山房绘为一图。
展玩之余,深感聚散无常书画缘永。
颐渊识
于泛庐。
”(3)
1929所画《枫》,款题:“几载飘零画阁空,夕阳西下晚霞红。
半匙丹粉和双泪,滴染云笺写落枫。
十八年去岁前作。
香凝夫人诗,(柳)亚子录。
”所
画体现的清冷、孤傲、飘零,但枫树主干已有苍劲、冷硬之感。
1929年所绘《松》,款题:“人中有松柏,天下无岁寒。
于右任题”,松柏在传统文人画意像中代表坚定刚强、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中年何
香凝经常绘松柏以自励。
于之题句正合于此意。
有关1929年的这几幅画作,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4)1932年秋,何香凝因劳累过度,应经氏之邀,偕同爱子廖承志赴上虞白马湖小憩,经氏特意将一处
教师宿舍定义为“廖村”,供何香凝临时作息之所。
又过了一个多月,经、何
联名,函邀柳亚子夫妇来白马湖。
在经颐渊陪伴下,柳亚子偕朱少屏、徐蔚南
到白马湖。
在经享颐在寓所“长松山房”设便宴为柳亚子夫妇洗尘。
经历了时
代的风风雨雨,何香凝、柳亚子和经享颐三位国民党元老又相聚一堂,共话友谊,同抒胸臆。
诗兴素豪的柳亚子,当场吟咏一首七绝,送与老友何香凝:入
门快睹女元龙,病后孱躯起坐慵;湖海宾朋都磊落,山房今日见长松。
表达了
对老友的无限关切之情。
翌日,经氏又取出与何香凝合作的《岁寒三友图》请
柳亚子题诗加跋,亚子欣然命笔,在画面上题诗如下:炯炯长松不世姿,罗浮消息证南枝。
可容添我成三友,劲节虚心洵足师。
抒发了三位革命老人深挚的友情。
何香凝还取出一幅1929年所画的《枫叶菊花图》,这是她专为经氏的爱女、未来的儿媳妇经普椿而作,画面上市一株经霜染红的枫树和一盆金黄灿烂的傲霜菊,柳亚子满怀深情地写道:“拈毫为汝染云笺,名父家风女亦贤。
写出江乡好风景,黄花红叶晚秋天。
”这既是对老友经、何的尊崇与敬仰,又是对晚辈廖承志、经普椿的厚爱与期待,更表示了一代革命诗人的崇高境界。
经、柳友谊,可谓志同道合、久而弥坚。
1917年,经享颐参加柳亚子等发起的南社,入社号为823号。
1923年,柳亚子等发起组织新南社,提倡民众文学,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经氏积极赞同,并加入新南社。
在嗣后改组国民党,实践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战斗历程中,他们均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
《月下小景》,款题:“香凝四十后作”约1929年。
该画面虽著力表现的并非皓月如画,而是月在云中穿行,倒影依稀的月夜气氛和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宁静心情。
画家并不拘于运用中国山水画或日本风景画的风格手法,而是以淡墨染出天空中淡淡的云层和一轮尚未皎洁的明月,在水面上又烘染出断桥、枯树、堤岸、月亮的倒影,一叶乌蓬小船在平静的湖面轻荡,一幅天上人间,清冷朦胧而又共此婵娟的月夜美景。
“香凝四十后作”,约1929年所绘之《梅》,款题:“一支梅讯陇头春,点缀风华迥绝尘。
莫问孤山林处士,罗浮翠羽倘前身。
香凝先生命题。
亚子。
”需说明的是,题诗中用到“孤山林处士”,取宋代隐士林和靖「梅妻鹤子」典,借指喜画梅花的何香凝。
罗浮,粤中惠州名山,道隐胜地。
1929年代所绘的《雪·月·松》,款题:“雪月交辉意态殊,直教画出岁寒园。
栋梁大厦心原在,羞向秦庭作大夫。
奉题,香凝先生法绘,即请教正,吴江柳亚子。
”铃印:白文「何香凝」、「香凝四十后作」,朱文「柳亚子印」。
说明:这幅画以深暗冷峻的天空背景襯托雪松、寒月,松之孤挺,月之清冷,雪之压顶,表现清光交辉的岁寒境界。
“栋梁大厦心原在”之句说明何香凝先生之报国之心忧在,但又不愿与背叛孙廖之“旧日同事”同庭共事。
既有中国画的讲求水墨韵味,又不失日本画注重画面气氛渲染的优长。
是何香凝花卉画中,中日画风融合臻美成熟的代表作。
1934年“香凝写瀑布”,款题:“能为青山助,不是界青山。
出山有何意,声流大地间。
一亭写人物、松,香凝写瀑布、山,于右任为记。
”(5)
1934年写《梅》,款题:“沽酒莫愁阿堵物,石头城下卖梅花。
二十三年冬香凝画于申江并题。
”说明:诗中“阿堵物”为钱。
宋诗中有“爱酒若无阿堵物”句,何香凝诗句脱胎於此,但格调与境界却反其道而行之。
1934年写《菊》,款题:“天地苍茫厄万华,孤芳耿耿照尘沙。
此花从未随风坠,独殿荒园开晚葩。
二十三年秋末,香凝画,颐渊题。
”说明:何香凝此幅菊花用勾花点叶的手法,笔线精炼,肯定而果敢。
与经亨颐富于金石味的隶书放在一起,更显和谐凝重。
1934年写《松·竹·梅》,款题:““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
万物昭苏雷啟蛰,画图留作后人看。
松奇梅古竹潇灑,经酒陈诗廖哭声。
润色
江山一枝笔,无联来写此时情。
二十五年十一月又同作。
右任题,颐渊画松,香凝画梅,树人画竹。
”说明:这是几位老友的再次合作,同一首诗,同样的绘画题材,相同的心境。
只是经亨颐和陈树人互换了题材,更显得得心应手。
整个画面也更趋和谐、洒脱。
1940年末写《梅·牡丹》,款题:香凝。
说明:画面上的太湖石以饱含水份的大笔触写出,牡丹与梅花一富贵,一傲寒,皆以清刚简淡的笔墨绘出。
梅石合画一幅,古代有“双清”之称,何香凝之所以经常加牡丹一同描绘,自有其深刻含义。
何香凝曾有诗咏牡丹:“皎洁无尘石作家,枝清叶净弃繁华。
前生错种朱门下,却被人称富贵花。
”这既是对牡丹的赞美,也是何香凝个人身世的自况。
廖仲恺去世后,为了怀念和继承仲恺“扶助农工”的精神,何香凝在广州珠江河南开办了仲恺农工学校。
当时,国民政府国库空虚,对学校的开办,只补助开办费2万元大洋,仅占开办费所需的20%左右,其余全靠何香凝向社会各界募捐。
为筹措开办经费,何香凝曾四处奔走,呕心沥血,常常废寝忘食、挥毫作画,准备美术作品送捐款者及义卖。
之后,何香凝为扩大仲恺农工学校办学规模进而出国卖画募捐。
1929年秋,经过两年办学实践的何香凝,深感农工学校“经费竭蹶,规模狭隘,未尽扩充之责,各事为环境所迫,愿与心违,窃常引为大憾。
”(6)所以,她从上海经香港远赴南洋各国卖画募款。
在爱国华侨的热情支持下,几个月时间,何香凝便向农工学校汇回10万元大洋。
学校用这笔款扩建了实验楼,建成华南地区当时最大的蚕种冷藏库,以及添置了图书、仪器设备等。
明显地扩大办学规模和改善办学条件。
何香凝的艺术活动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为救济伤兵和难民一再举办“义卖画展”,并靠画画维持个人的生计,所画者多是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革命精神。
1931年,她在《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说:“此者东北事起,瞬逾两月,日本帝国主义袭吾辽、吉,陷吾黑龙江,扰吾津沽,军舰遍布于要区,浪人横行于都市,此而不抗,何以图存。
香凝海隅闻警,万里遄归,于兹宗邦急难之秋,敢忘匹夫有责之训,权衡缓急……则兴学尚可稍迟,而救国不容或后”,特决定“将积存时贤墨宝并香凝历年所作画件,举行展览会,变价出售,即以所得之款,为反日救伤工作费用。
”(7)展览会开幕后,旬日之间,即征得书画等1500多件,何香凝本人及郑洪年、叶恭绰等20余人捐款17750元。
何香凝的抗日救亡工作,得到了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人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寒之友社”,经常在沪杭一带作画吟诗,抨击时弊,抒发抗日救亡激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应付巨大的战争财政开支,国民党政府自1937年9月1日起发行5亿元救国公债。
何香凝认为此举是抗战的需要,募集金银饰物,目标为募捐2000万元。
何香凝领导的“妇慰上海分会”提议把9月5日定为上海妇女首次献金的日子。
在开展献金运动的同时,还举办了义卖画展。
“八一三”抗战开始后,由于何香凝等的积极推动,中国画会和女子书画会联合举办了“慰劳将士书画展览会”。
参展的书画精品达700余件,均为当代书画名家何香凝、于右任、柳亚子、王一亭等人的作品。
展览会于10月22日在上海大新公司开幕,历时半月,各界踊跃参观认购,总计售得7000余元,悉数用于“购办前方应急物品,慰劳作战将士。
”
这一时期,她的画注重写生,讲究意境,万千的思绪凝聚在笔端,主要特色在于借物抒情,主题鲜明,寓意深远。
邓颖超高度评价何香凝的绘画,称赞她
的画“充满斗争激情,洋溢着浩然正气”。
深受人们喜爱,能卖得好价钱。
(三)第三期绘画作品特色与心路分析
新中国建立后,何香凝在工作之余经常泼墨作画,笔耕不辍。
她说:“抗战期间,我绘画多是为了拿去义卖,救护伤兵,救护难民。
如今,我看到祖国飞
跃前进的景象,禁不住要画它几笔,在美妙的境界中,觉得心情格外舒畅!”
又说:“我生平作画,现在是最愉快的时刻啊!”并表示在作好国家交给我的
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我必定要每人赠送一张画,这也是我的
一点心意。
”(8)她将到各地视察的观感凝结在笔端,努力作画,讴歌社会主义祖国百花齐放、江山多娇的春天。
她画干枝梅时,“挥笔成干枝,数点成红梅……无限革命壮志融化在其中”,真是“新花真欲红千点,老干偏能力万钧”。
她和其他名国画家合作的大幅花鸟画,象征着新中国的繁荣景象。
在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何香凝出于对社会主义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
不少巨幅山水画。
她试图以荆、关、董、巨(9)的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以雄伟的气势、多层次的构图来表现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讴歌,即使是寒冬的雪景也
显得生气盎然。
她的画一改旧中国时的悲愤,而是豪放开朗,表现出何香凝的
欢快豪放心情,过去很少画的牡丹、红枫经常在腕底出现,梅花更是坚挺有力。
并且老而弥坚,有长者风骨,画技亦达炉火纯青、笔随神驰的境界。
1951年何香凝写《祖国山河》。
款题:“何香凝。
祖国山河,刘少奇敬题” 。
说明:何香凝晚年的山水画,笔法多样,这幅画中横笔侧锋的远处山峰,颇类
宋代米芾所创的“米点皴”。
刘少奇时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1年何香凝写《冰雪暖于棉》。
款题:“何香凝画于北戴河。
独钓寒溪水,冰雪暖于棉。
借问何能尔,人民今是天。
一九五一年三月,郭沫若题。
”(10)说明:何香凝晚年喜画雪景,这幅画与古人的《雪山问道》的画面结构和笔法
极为相似。
1958年何香凝绘《花寒不落墨常新》。
款题:“双清楼主画於北京”。
“花寒不落墨常新,劲挺疏枝最有神。
端的双清楼上作,化身如愿暗香真。
董必武。
”说明:梅是文人画家十分喜爱的画材,尤其是生长在山野清绝的地方,梅干劲直,尽自然之本性的野梅、村梅。
何香凝此幅既有借鉴古法之处,更多的则是
个人精神修养和崇高人品的结晶。
历来有关画梅的文字也是不胜枚举,董必武
这首诗在众多咏梅诗中可称为独树一帜。
此画既有主干梅枝之老辣,又有新枝
娴熟自然、清丽,古法借鉴也是恰到好处。
1960年何香凝绘《梅·竹》,款题:“海上竹梅都跃进,暗香浓影领春风。
香凝同志嘱题,谢觉哉。
”(11)
1960年何香凝绘《高松立海隅》。
款题:“何香凝画於首都,时年八十有二。
高松立海隅,梅菊为之护。
幽兰亦间出,清泉石中漱。
绿竹更悠然,岁寒挺如故。
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
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
绘画如其人,方向
毫不误。
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复。
一九六〇年六月香凝老人以所画高松图嘱题,陈毅谨遵命。
”(12)
1963年何香凝绘《松风流水》。
款题:香凝。
1963年2月双清老人以所写主峰悬瀑布?示,敬为补成蓋师万壑松风百滩流水之微意也。
伏乞教正,傅抱石杭州记。
“铃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抱石和印」。
(13)说明:1963年2月,何香凝赴杭州。
潘天寿、傅抱石全程陪同。
潘、傅两位都以独特的艺术个性、卓越的绘画实践和丰富的理论著作著称于当时中国画坛,但对何香凝这位革命老人、画界前界都十分尊敬。
这一阶段,何香凝曾和许多中青年画家合作作画,在旧中国时和经亨颐、陈树人等人的交往已详前述,到新中国建立后就更多了。
她和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除半丁、于非暗、溥雪斋、吴镜汀、王雪涛、周元亮、贺天健等人都有过合作。
通过合作作画,不但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好作品,而且团结了更多的画家。
这其中有一位特殊的合作者,就是她的儿子廖承志。
何香凝的山水画中的人物,多数都是廖承志的手笔,有古装的老翁,也有现代的农民、渔民。
如《闻鸡起舞》中的舞剑者和《泊舟》中的两个老渔翁等,画得十分生动而富于生活情趣。
何香凝的画绘好后,常请当代著名人物品题。
她的许多画上有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陈毅等人的题诗题词。
因此,读起来犹如饶有兴味的历史掌故杂记。
在她的许多名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幅百花盛开、和平鸽双双嬉戏在花丛中的《和平颂》。
这一充满了和平气氛的名画,就是出自何香凝和齐白石等十四位我国名画家的手笔,这幅画是送给世界和平大会的。
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捷报传来时,何香凝乘兴作了一幅《喜鹊报喜图》,周恩来看到后高兴地在上面题字云:“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
”196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前夕,何香凝精心绘出《高松图》一幅,题曰“万古长青”以贺党的生日。
中国妇女代表团出席世界妇女大会时,她送《墨梅图》一幅,题曰:“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以示勉励。
何香凝的绘画遗作,是中国美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任克雷先生在《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序言”中讲到:
在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之中,何香凝于1902年与丈夫廖仲恺先后赴日留学,她是中国近代最早走出国门学习美术的女性。
在日本,她积极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成为第一位女同盟会员;同时,她先在目白女子大学教育部博物科学习,后转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日本画。
何香凝一生喜作狮、虎、山水和松、竹、梅、菊,砥砺同胞在困境中坚持正义和真理。
她将一腔浩然正气托之丹青,使绘画成为她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何香凝更以其伟大的情操和高尚的品格,以及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凌厉,刚健的画风,为中国20世纪的女性绘画树立了典范。
她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吸取外来的营养,同时兼具自由不羁,不拘古人的精神品格。
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也是一个极为恰当、合适的评价。
二
何香凝能作旧体诗词,是中国诗坛上勤于创作的女诗人。
她写过许多反映历史事件,纪念先烈、怀念友人、抨击敌人的诗篇。
她的诗词作品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事件,都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