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玻璃的结构和组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2O3玻璃在不同温度下可能有几种结构模型:图1-9
低温B2O3玻璃结构是由桥氧连接的硼氧三角体和硼氧三
元环形成的向两度空间发展的网络,属于层状结构。
温度较高时转变成链状结构,由两个三角体在两个顶角
上相连接而形成的结构单元,通过桥氧连接而成。
更高温度,每一对三角体均共用三个氧形成双锥体,两
1.2 玻璃的结构学说
近代玻璃结构学说有:晶子学说、无规则网络学说、 凝胶学说、五角形对称学说、高分子学说等。目前 较为流行的是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
一、晶子学说
提出:1921年列别捷夫研究光学玻璃退火时,发现 折射率随温度变化曲线上520℃附近有突变,认为 这是玻璃中石英“微晶”晶型转变所致。
的。
② 把晶体磨成细粉,颗粒度小于0.1μm时,其X射线 衍射图也产生一种宽广的(或弥散的 )衍射峰,与 玻璃类似,而且颗粒度越小,衍射图的峰值宽度越
大。
意义:晶子学说第一次指出玻璃中存在微不均匀性,
即存在一定的有序区域,这构成了该学说的合理部
分。对玻璃分相、晶化等的理解有重要价值。
二、无规则网络学说
性、统计均匀性和无序性,可以解释玻璃的各向同
性、内部性质均匀性和随成分改变时玻璃性质变化
的连续性等。
综上所述:网络学说强调了玻璃中多面体相互间
排列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无序性;而晶子学说则
强调了不连续性、有序性和微不均匀性。所以,
玻璃是连续性、不连续性,均匀性、微不均匀性,
无序性、有序性几对矛盾的对立统一。
度空间发展的架状结构,内部存在许多空隙。
1.3.2 碱硅酸盐玻璃结构 熔融石英玻璃中加入碱金属氧化物,会使原有 [SiO4] 三度空间网络发生解聚,出现与一个硅原子键合的 非桥氧,碱金属离子处于非桥氧附近的网穴中,中 和过剩电荷。 原因:碱金属氧化物的加入使氧硅比值相对增大。 结果: [SiO4]网络失去原有的完整性,结构减弱疏 松,导致一系列性能变坏。
玻璃在Tg~Tf范围的性质变化
玻璃在Tg~Tf范围的结构变化
在Tf以上:温度高,黏度小,质点的流动和扩散快,结构
的改变能适应温度的变化,保持平衡状态,因此,温度 的变化对玻璃结构和性能影响不大。
在Tg以下:玻璃已转变为固态物体,温度的变化对结构、
性能影响也较小。
在Tf ~Tg范围内:玻璃处于上述两种状态之间,质点可以
第一章 玻璃的结构与组成
主要内容
1.1 玻璃的定义与通性 1.2 玻璃的结构学说
1.3 硅酸盐玻璃结构
1.4 硼酸盐玻璃结构 1.10 玻璃结构中阳离子的分类 1.11 各种氧化物在玻璃中的作用 1.12 玻璃的热历史
1.13 玻璃成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
1.1 玻璃的定义与通性
二、网络外体氧化物 不能单独生成玻璃,不参加网络,处于网络之外; M-O键主要是离子键; 单键能较小,一般<250kJ/mol ; 电场强度较小,是游离氧的提供者,起断网作用。 典型代表:Na2O、K2O
Fra Baidu bibliotek
三、中间体氧化物 一般不能单独生成玻璃,作用介于网络生成体和网 络外体之间; I-O键具有一定共价性,但离子性占主要; 单键能60~80 kcal/kmol; 阳离子的配位数一般为6,但在夺取“游离氧”后 配位数可以变成4; 典型代表:Al2O3
性增大。
氧化镁MgO
存在两种配位状态(4或6),大多数位于八面体中,属
网络外体。
当碱金属氧化物含量较多时也有可能处于四面体中进入
网络,使玻璃结构疏松。
以MgO取代部分CaO可以降低玻璃析晶能力,调整玻璃
的料性。
含镁玻璃在水和碱液作用下,表面易于形成硅酸镁薄膜,
产生脱片现象。
氧化铝Al2O3
石英玻璃:与石英晶体类似存在最小结构单元—
硅氧四面体,但排列是无序的,缺乏对称性和周
期性。
钠钙硅玻璃:由硅氧四面体为结构单元的三度空
间网络所组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均匀而无
序的分布于四面体之间的空隙中,以维持网络中
局部的电中性。
石英玻璃结构模型
石英晶体结构模型
意义:无规则网络学说着重说明了玻璃结构的连续
第二类氧化物:ZnO、CdO、PbO其离子具有18或18+2
电子外层,属于非惰性气体型结构。
压制效应:碱土金属离子将碱金属离子包围紧闭起
来,阻止限制其运动的效应。
氧化钙CaO
钙离子不参加网络,属网络外体离子,配位数一般为6。
Ca2+有极化桥氧、减弱硅氧键的作用:降低高温黏度。
Ca2+对结构有积聚作用:含量过多,玻璃料性变短,脆
使玻璃结构趋于紧密。
对玻璃的电学性能有不良作用。
1.12 玻璃的热历史
玻璃的热历史是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 温度区域的经历。 对某一玻璃成分,一定的热历史必然有其相应的结 构状态,而一定的结构状态必然反映于外部性质。
热历史
结构状态
外部性质
1.12.1 玻璃在转变区的结构、性能的变化规律
适当移动,结构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的长短由温
度决定。因此,玻璃的结构、性能由区间内保持的温度
决定。
1.12.2 热历史对性能的影响
密度
急冷:质点之间距离较大,结构疏松,密度较小; 慢冷:质点之间距离较小,结构致密,密度较大。
黏度
急冷:黏度小 慢冷:黏度大
热膨胀
急冷:热膨胀系数大
内容:认为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晶子是
尺寸极其微小、晶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
无定形介质中,从晶子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渡的, 没有明显的界限。
论据:①玻璃的X射线 衍射图一般有宽广的 (或弥散的 )衍射峰, 与相应晶体的强烈尖
锐的衍射峰有明显的
不同,但二者峰值所
处的位置基本是相同
几种解释混合碱效应的观点:
⑴不同大小碱离子的相互阻挡论;
⑵同类碱金属离子间的排斥力大于异类;
⑶电动力学交互作用论。
1.11.2 二价金属氧化物的作用 二价金属氧化物可以分成两类:
碱土金属氧化物:BeO、MgO、CaO、SrO、BaO其离
子具有8电子外层,属于惰性气体型结构。
Al3+有两种配位状态,4或6。
Na 2 O 当 >1时, Al3+位于四面体中,当 Na 2 O <1 Al2 O3 Al2 O3 3+ 时, Al 位于八面体中。
场强较大的阳离子如Li+、B3+、Be2+存在时, Al3+位于八
面体中。
当Al3+位于四面体中时,参与[SiO4]网络,起到补网作用,
1.3.3 钠钙硅玻璃结构 CaO的加入使钠硅玻璃结构加强,一系列性能变好, 成为各种实用钠钙硅玻璃的基础。 源于钙本身的特性及在结构中的作用。
Ca2+半径0.99埃与Na+半径0.95埃相近,但电荷比Na+大
一倍,场强比钠大得多。
具有强化结构和限制Na+活动的作用。
1.4 硼酸盐玻璃结构
提出:1932年查哈里阿森借助于哥希密特的离子结
晶化学原理,并参照玻璃的某些性能与相应晶体的
相似性提出了无规则网络学说。
内容:
凡是成为玻璃态的物质与相应的晶体结构一样,
也是由一个三度空间网络所构成,这种网络是离 子多面体构筑起来的。晶体结构网是由多面体无 数次有规律重复而构成,而玻璃中结构多面体重 复没有规律性。
离子性与共价性约各占50%,键强较大约为
106cal/mol。整个[SiO4]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不带
极性。
玻璃结构的无序性主要是由于Si-Si距离(即Si-O-
Si键角)的可变性造成的。
[SiO4]之间的旋转角度也是无序分布的。所以 [SiO4]
之间不能以边或面相连,而只能以顶角相连。
石英玻璃是[SiO4]之间以顶角相连,形成一种向三
1.11 各种氧化物在玻璃中的作用
1.11.1 碱金属氧化物的作用 Li2O、Na2O、K2O是玻璃中常见的碱金属氧化物。 K+、Na+主要起断网作用,Li+主要起积聚作用。 混合碱效应:在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 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逐步取 代另一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 现明显的极值。
质结构的外在表现。
2、介稳性 比相应结晶态物质含有较大的能量,不是能量最 低状态。
从热力学观点,有析晶的可能,是不稳定的; 从动力学观点,转变速率很小,稳定的。
3、无固定熔点
转化温度范围
4、性质变化的连续性和可逆性
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冷却(或相反加热)过程 中,其物理化学性质产生逐渐和连续的变化,而 且是可逆的。
慢冷:热膨胀系数小
1.13 玻璃成分、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
结构:原子或离子彼此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
性能:玻璃对外来因素(热、电、光、机械力、化
学介质等)作出的反应。
总的规律:玻璃的成分通过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和成分、结构间存在某些规律性。两类性质:
第一类性质:具有迁移特性。一般通过离子的迁移体现
个硼原子则处于三个氧原子平面之外的平衡位置,双锥 体通过氧原子的两个未偶合的电子和硼接受体互相作用 结合成短链。
1.4.2 碱硼酸盐玻璃结构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加入B2O3玻璃中,将产生硼氧四
面体[BO4]。
硼氧反常性:一定范围内,碱金属氧化物提供的氧,不像在
熔融石英玻璃中作为非桥氧出现,而是使[BO3]转变为完全
1.10 玻璃结构中阳离子的分类
根据无规则网络学说的观点,一般可按元素与氧结
合的单键能的大小和能否形成玻璃,将氧化物分为:
网络形成体氧化物、网络外体氧化物、中间体氧化
物三大类。
一、网络形成体氧化物 能单独生成玻璃,形成特有的网络体系; F-O是共价、离子混合键; F-O单键能较大,一般>335kJ/mol; 阳离子配位数是3或4,阴离子配位数为2; 配位多面体一般以角顶相连。 典型代表:SiO2、B2O3、P2O5
1.3 硅酸盐玻璃结构
1.3.1 石英玻璃结构
目前一般倾向于用无规则网络学说的模型描述石英 玻璃结构,认为石英玻璃结构主要是无序而均匀的 , 有序范围大约只有0.7~0.8nm。
[SiO4]是熔融石英玻璃的基本结构单元。Si原子位
于四面体的中心,O原子位于四面体的四个顶角,
O- Si- O键角109°28ˊ。Si- O键是极性共价键,
1.4.1 氧化硼玻璃结构 [BO3]是氧化硼玻璃的基本结构单元。 [BO3]是平面 三角形结构。B-O键是极性共价键,共价性成分约 占56%,键强略大于Si-O键,约为119cal/mol。整 个[BO3]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不带极性。
根据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的研究,证明B2O3玻璃 是由[BO3]组成的,但连接方式尚未彻底弄清。 由于B2O3玻璃密度与六角形结晶态的B2O3差别较 大,故不能把结晶态的结构推广到玻璃中。 根据X射线衍射分析, B2O3玻璃中有[BO3]相互连 接的硼氧三元环集团。
出来。玻璃成分和性质之间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可以
用离子迁移过程中克服势垒的能量来标志。经过转变温 度区时,性质一般是逐渐变化的。
第二类性质:不是某一离子活动的体现,而与整个玻璃
网络有关。玻璃成分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加和法则。 经过转变区时,产生突变。
作业
1、名词解释: 硼反常、混合碱效应、压制效应、网络外体、网络 形成体、网络中间体、玻璃热历史 2、广义或狭义的玻璃定义是什么?玻璃的通性有哪 些? 3、玻璃结构的两大主要学说的重点是什么?玻璃结 构的特点是什么?
一、玻璃的定义 1、狭义定义:熔融、冷却、固化的非结晶的无机物, 即无机玻璃,硅酸盐玻璃。 2、广义定义:呈现玻璃转变现象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转变现象是指当物质由固体加热或由熔体冷却时, 在相当于晶态物质熔点2/3~1/2温度附近出现性能突 变。这一温度称为玻璃转变温度。
二、玻璃的通性
1、各向同性
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方向都是相同的,是统计均
由桥氧组成的[BO4], B2O3玻璃从两维空间的层状结构部分 转变为三维空间的架状结构,加强了网络,玻璃的各种物理 化学性质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向着相反的方向 变化。
1.4.3 钠硼硅玻璃结构 硼硅酸盐玻璃:以Na2O、B2O3、SiO2为基本成分 的玻璃。“派来克斯”是典型代表。 硼反常: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往往在 性质变化曲线中产生极大值和极小值的现象。本质 是由于玻璃中[BO3]与[BO4]之间量变引起性质突变 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