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状况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生产性噪声对工人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选择某企业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的工人进行纯音听力检测。并对听力损失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130名噪声作业工人的纯音听阈检测中,检出听力损失28人,检出率21.54%,语频听力损失18人,占13.85%,高频听力损失14人,占10.77%,双频损失4人,占3.08%;听力损失发生率随工龄增加而升高。结论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的听力损失有较大影响,应加强个体保护。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生产性噪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职业卫生界的广泛关注。噪声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和多功能的损伤,其中对听觉系统作用具有特异性[1]。为进一步了解接触生产性噪声对工人听力损失的状况,2011年对成都市新都区某企业暴露于噪声作业的工人进行了纯音听阈检测,并对听力损失与工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某金属锻造加工企业长期暴露于噪声作业的工人130名,进行纯音听阈检测。其中:男性118名,女性12名;年龄23~56岁,平均41.37岁;噪声作业工龄1~37年,平均工龄17.76年;平均每天接触噪声8~10 h以上。

1.2 方法受检者排除耳部疾患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听力异常,脱离噪声作业环境12~48 h,采用丹麦AD226型听力计,按照《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GB/T16403-1996,在环境本底噪音小于30dB(A)的隔音室对受检者进行听力检测,测双耳500Hz、1000Hz、2000Hz、3000Hz、4000Hz与6000Hz六个频率纯音气导听阈[2,3]。

按照《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49-2007,对每名受检者各频率的听阈进行年龄性别修正,分别计算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和语频平均听阈,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力下降,结合职业史、病史、症状和体检结果进行诊断。对双耳语频(500Hz、1000Hz和2000Hz)经修正的平均纯音听阈>25dB者判定为语频听力损失,对双耳高频(3000 Hz、4000 Hz和6000 Hz)经修正的平均纯音听阈≥40dB者判定为高频听力损失[2-3]。

2 结果

2.1 概况对130名噪声作业工人进行耳科常规检查均未发现耳部疾患,均无中耳疾患病史,均否认既往有其他听力异常等疾患。纯音听阈共检测130人,检出听力损失28人,检出率为21.54%。

2.2 语频和高频听阈检测结果比较语频和高频检出率分别为1

3.85%和10.77%,虽然噪声作业工人语频较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25)。

3 讨论

噪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而导致的听力损失更是最普遍的一类职业危害。从2009-2011年连续3年对该企业4个生产岗位选择3点进行环境噪声检测,结果其中3个岗位噪声均超标,超标率为75%[5-6]。该次调查的130例噪声作业工人共发现28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1.54%,语频听阈损失检出率为13.85%,高频听阈损失为10.77%,且随接触噪声作业工龄越长听力损失越严重,随接触水平的增加听力损失的危险性也增加[7]。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接触噪声的强度太大,接触的时间太长;

②劳动防护用品缺失或不足,缺乏隔音降噪设施,耳塞数量不足或破损等;③工人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自觉性,甚至有不少工人不习惯配戴耳塞,认为佩戴耳塞难受或使用耳塞影响

对现场情况的判断等;④企业缺乏主动督导性,安全生产部门未对工人佩戴耳塞进行督促,同时发现已有较明显听力损失者未调离或暂时调离岗位。

生产性噪声与作业工人的听力损失息息相关,为保护噪声作业工人的身心健康,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健康监护与听力防护知识的健康教育[8];②定期对生产车间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完善生产车间相应防护设备,并加强督促工人佩戴防护用品;③对噪声作业工人,做好就业前、工作中和离岗后的定期职业健康体检,即时发现敏感者,并及早给予调离或暂时调离岗位、强制佩戴耳塞、治疗等处理措施,防止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9-10];

④建立合理的劳动作息制度,实现工间休息,尽量缩短在噪声作业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