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简史

中国戏剧简史

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古至今,中国戏剧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剧种和流派。

一、古代戏剧

1. 汉代百戏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百戏是各种表演艺术的统称,包括舞蹈、歌唱、说白等。汉代百戏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2. 唐宋参军戏

参军戏是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主要分为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参军戏以滑稽幽默为主,多以丑角扮演,讽刺时弊,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 宋元南戏

南戏是宋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南方民间小调为基础,以歌唱为主,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南戏的题材多以爱情、历史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二、近代戏剧

1. 京剧的兴起

京剧是近代中国戏剧的代表剧种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京剧融合了南北方戏曲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被誉为“国粹”。

2.地方戏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戏曲剧种不断兴起,如川剧、粤剧、湘剧等。这些剧种各有特色,丰富了中国的戏剧艺术。

三、现代戏剧

1. 话剧的传入

话剧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戏剧形式。话剧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强调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话剧的传入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戏曲改革与实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戏曲改革。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推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剧目。同时,实验戏剧也逐渐兴起,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形式。

3. 当代戏剧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戏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各种新兴艺术形式的涌现为戏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剧种和流派。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戏剧将继续与时俱进,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中国戏曲史简要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 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 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1、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2、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 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 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优戏之始:“优孟衣冠”。优戏因“善肖人形容”,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 (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A扮演之始: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惟妙惟肖,扮演的非常成功,但是,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所以,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B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 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 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 1、百戏。“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参考p13-14 2、角抵戏。《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东海黄公》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西京赋》,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二、唐代歌舞戏和优戏 1、唐代乐舞的背景知识及对“梨园弟子”的认识 唐代戏曲发展条件之一:宫廷乐部机构p18 条件之二:唐代的家班。P19 梨园弟子:梨园弟子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戏曲从业人员的总称。名称始于唐玄宗时期,由于李隆基本人热爱表演艺术,他挑选太常寺坐部伎子弟三百人,亲自教授“丝竹之戏”,将他们安置在禁苑梨园旁边,所以他们被称为“梨园弟子”。后来又设宫女数百人,置于宜春北院,也称梨园弟子。 2、唐代优戏。唐代优戏演出频繁,最有代表性的是弄参军戏。 参军戏:唐代称为“弄参军”,是以表演当时官职卑微的“参军”的故事的雏形戏曲。最初在军队流行,后来流传至民间。上场人物有妻妾、参军、苍鹘等,人物形象鲜明,多以插科打诨、讽喻吏治为主要内容。中晚唐发展成为“陆参军”,戏剧性更为突出。 3、唐代歌舞戏。突出歌舞因素的歌舞戏有《大面》、《钵头》、《踏摇娘》、《秦王破阵乐》等。其中,《踏摇娘》是唐代歌舞戏的突出代表。P21 《踏摇娘》的表演,最初男扮女装,扮妻子的演员徐徐入场,边走边唱,以评说心中的苦,唱时还要不断的摇动身子,每唱完一段,有人合唱帮腔,扮丈夫的上场后,两个人作斗殴表演。丈夫虽然很凶残。但却醉步踉跄,丑态百出,从而形成一种滑稽表演,舞蹈,角抵相结合的舞台艺术。

中国戏剧史

第一章戏曲概说 第一节、什么是戏曲 一、什么是戏曲? 1、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 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 ——[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 2、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辞海》 3、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朝秀才,著名学者。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4、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长洲(今苏州)人。戏曲作家、表演家、理论家、教育家、收藏家。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著名门人有任二北、卢前、唐圭璋、王季思、钱南扬、万云骏等。 第二节、戏曲戏剧曲艺 1、戏曲与戏剧 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 并列关系: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关系。 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 2、戏曲和曲艺 戏曲主要以歌舞表演故事,曲艺主要以说唱表演故事。 戏曲主要是代言体结构,曲艺主要是叙述体结构。 3、曲艺及其种类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讲和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情景,反映生活。 演员人数常为一至二三人,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拆唱(分角色唱)、彩唱(化装表演)。 按历史渊源和形式特点,有评话、相声、快板、大鼓、弹词、道情、牌子曲、走唱、时调小曲及少数民族曲艺等。各地各族现有三百多个曲种。 第三节、戏曲的基本特征 1、创作-表演的二元艺术体系。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 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 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 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 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 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 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 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 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方戏剧的重写实”因而,应当吸引中西戏剧之长,创造一种国剧”中国人引进西方戏剧,明显带有为我所用的目的。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们特别钟情于

简述中国话剧发展史

简述中国话剧发展史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我国话剧是应社会变革需求而生,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在这漫长的百年中,我国话剧日益走向成熟,形式也逐渐多元化。大致历经了五个发展时期,分别是:(一)新剧时期;(二)爱美剧时期;(三)左翼戏剧时期;(四)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新剧时期 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二、爱美剧时期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特别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开始后,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们一面更加猛烈地批判传统旧戏,一面竭力提倡西洋新戏。1921年,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与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发起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同时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天津南开学校、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中国戏剧简史

中国戏剧简史 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古至今,中国戏剧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剧种和流派。 一、古代戏剧 1. 汉代百戏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百戏是各种表演艺术的统称,包括舞蹈、歌唱、说白等。汉代百戏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2. 唐宋参军戏 参军戏是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主要分为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参军戏以滑稽幽默为主,多以丑角扮演,讽刺时弊,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 宋元南戏 南戏是宋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南方民间小调为基础,以歌唱为主,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南戏的题材多以爱情、历史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二、近代戏剧 1. 京剧的兴起 京剧是近代中国戏剧的代表剧种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京剧融合了南北方戏曲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被誉为“国粹”。 2.地方戏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戏曲剧种不断兴起,如川剧、粤剧、湘剧等。这些剧种各有特色,丰富了中国的戏剧艺术。 三、现代戏剧 1. 话剧的传入 话剧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戏剧形式。话剧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强调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话剧的传入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戏曲改革与实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戏曲改革。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推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剧目。同时,实验戏剧也逐渐兴起,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形式。 3. 当代戏剧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戏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各种新兴艺术形式的涌现为戏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剧种和流派。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戏剧将继续与时俱进,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在原始社会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繁荣: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戏曲的节奏是从容的、曼妙的,现代的都市是紧张的、快捷的。两者的气质好像难以调和,现代都市人亦总是觉得戏曲是属于过去时代的它离今天的生活,离当下的我们非常遥远。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欢迎参考~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戏剧的发展: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历史沿革: 1、家庭剧泛滥 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贫困而虚弱。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

中国戏剧发展史

戏剧发展史 一、概念界定 〔一〕关于戏曲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主要表达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到达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 〔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 1.宗教祭祀 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 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在祭祀活动中,这些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他们歌舞的目的不仅在于娱神,也在于娱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过程。以下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的主要阶段: 1. 战国时期至汉代(约前5世纪至3世纪): -在战国时期,戏剧元素首次在杂剧中出现,演员表演和歌唱结合。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表演形式逐渐发展演化。到了汉代,雜劇成为当时的主要表演形式。 2.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此时期见证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进一步丰富。南北朝时期,杂剧逐渐演变成了雜劇、崑劇、音樂劇等不同的戏曲形式。南朝刘宋时期,雜劇中的南戏开始崭露头角。 3. 唐代(618-907年): -在唐代,宫廷中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大曲”的新戏曲形式,表演风格更加庄重高雅。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戏曲表演场所,如盛行于长安的“乐坊”。 4. 宋代(960-1279年): -宋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展了文戏和武戏的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元曲。元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融合了戏曲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 5. 元代(1271-1368年): -在元代,元曲达到了一个高峰,丰富的剧目涌现,形成了杂剧、元杂剧等多种戏曲形式。元曲在表演和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6. 明代(1368-1644年): -明代戏曲进一步繁荣,京剧的雏形逐渐形成。文官武将的表演风格相辅相成,形成了杂剧、武戏和文戏的综合性表演。 7. 清代(1644-1912年): -在清代,戏曲形式进一步丰富,地方剧种逐渐兴起,如川剧、豫剧、粤剧等。这个时期也见证了京剧的崛起,它汇聚了多个剧种的元素,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多元的历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表演风格,为后来的中国戏曲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历史戏曲年表

中国历史戏曲年表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史戏曲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演绎出 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和传统的剧种。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一个中国历史戏 曲年表,通过对每个时期的概括和戏曲发展的重要事件进行回顾,带 领读者领略中国戏曲的千年魅力。 1.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戏曲的起源时期。这个时期戏曲主要表现为各 类宫廷舞蹈和宴会娱乐活动的形式,以音乐和舞蹈为主。 2.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唐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代出现了各种表演形式,如西 方戏、河洛戏、夜场戏等,其中以曲艺和杂剧为代表。著名的戏曲文 艺家白居易在唐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3.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 北宋时期是戏曲传统的确立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传统 剧种,如京剧、越剧、粤剧等。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 之一,它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音乐、舞蹈和表演特色,成为后世戏曲发 展的重要基础。 4. 元代(1271年-1368年)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元代时,戏曲艺术融合了中 国传统文化和蒙古、波斯、阿拉伯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 特的元曲风格。元曲以快板为主要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深受观 众喜爱。 5. 明代(1368年-1644年) 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明代,戏曲剧目的数量不断增加,戏曲家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明代时期还兴起了徽剧、评剧和黄 梅戏等剧种,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6. 清代(1644年-1912年) 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末期时期。在清代,戏曲艺术面临了一些挑 战和困境,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剧目问世。清代时期京剧成为主导剧种,逐渐形成了现代京剧的基本形态。 7. 当代(1912年至今) 中国戏曲在现代继续发展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上世纪以来, 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戏曲表演艺 术家和创作家。当代戏曲以保护传统剧种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和创新,使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历史戏曲年表呈现了戏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色。从古代到现代,戏曲艺术一直扮演着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中国人 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我们应该珍 惜和传承戏曲艺术,让其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启迪。

中国戏曲史

中国戏曲史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

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摯鏀二字,取自其撐奁娌淮薮黄鏀之特色。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与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与代表作品 引言 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戏曲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还反映了中国 古代社会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史,并介绍 一些代表作品,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中的舞蹈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表演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故事情节和对百姓生活描述的戏剧形式。可以说, 古代戏曲是中国民间文化和宫廷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早期戏曲的主要类型 1. 皮黄 皮黄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早形式之一。它源于戏剧表演中的面具和舞蹈, 以及古代祭祀仪式中的表演元素。皮黄戏曲的特点是演员扮演多个角色,通过 面具和服饰的变化,展示多样的故事情节。 2. 秦腔 秦腔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秦汉时期。它在唐代和宋代得 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腔的剧本以歌唱和对白为主,演员通过面具和表情来塑

造角色形象。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声腔而著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四大声腔”之一。 3. 评剧 评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另一重要流派,起源于明代。它以评话和唱腔为主 要表现形式,以讽刺和批评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为题材,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品 古代中国戏曲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戏曲界具有重要地位, 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1.《西汉演义》 《西汉演义》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反映了西汉末年的历史和 社会风貌。这部剧以汉武帝和权臣霍光之间的斗争为主线,生动地刻画了当时 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2.《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小说名著。这部剧 通过对贾府宅院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家族的兴衰。它以其复杂的 剧情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中国古代戏曲史

中国古代戏曲史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我讲的内容就和京剧有关,借由京剧简单谈谈 中国古代戏曲。然后我想想讲些和京剧大师梅兰芳有关的事。最后讲 讲不为人知的辽剧。 一中国古代戏曲简史 1·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 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 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 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 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 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 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 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 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 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 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摯鏀二字,取自其撐奁娌淮薮黄鏀之特色。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一)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然而,中国戏曲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处。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仪式说。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说。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成为“戏曲”。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戏剧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上古宫廷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他们或

笑谑,或歌舞,或弹奏,以供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优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蕴。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 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百戏”不是指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熔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艺术技艺为一炉的综合体,是盛行于汉代广大社会,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等音乐艺术形式的总称。“百戏”又称“角抵戏”。《东海黄公》就是一出古老的角抵戏,演的是秦朝末年善施的黄公到东海区降服白虎却失灵被虎所杀的故事。在《东海黄公》的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情节,有特定的服饰、人物、情节冲突和既定的结局,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出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因此,这出古老的艺术也一度被许多学者看做中国戏曲的雏形。汉以后的魏晋六朝一直到隋朝都盛行百戏,百戏的发展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戏曲萌芽的摇篮。 迈入唐代以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表演模式——弄参。弄参得名于表演的角色,“参”属于官职的名称,是当时的芝麻小官;“弄”是古代百戏乐舞中角色扮演或节目表演的代称,如汉代百戏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

中国戏剧的历史

中国戏剧的历史 中国戏剧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 奴隶社会:祭祀性歌舞,“优孟衣冠” 封建社会:汉代“百戏” 盛唐:“参军戏”、“歌舞戏”、训练艺人的组织—梨园 宋金:多种形式歌舞杂戏融合产生“宋杂剧”,中国戏剧基本形成。 元代: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也称“元曲”。 明代:南戏发展成为传奇。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 京剧 1、形成: 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进京。徽班以唱徽调(以二黄调为主腔调)为主。 清嘉庆道光年间,以唱西皮腔为主的湖北汉调艺人进京,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出现徽汉合流。 道光十四年前后,皮黄腔即京剧形成。 2、虚拟性的程式化特点规律性;规范性 3、流派、名家 咸丰同治年间:“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 光绪年间:“后三鼎甲”: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 民国初年:“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海派:王鸿寿、盖叫天、周信芳等 4、京剧的角色、脸谱等 (1)角色: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 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 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 (2)脸谱 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的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剧情服务。 (3)“四功五法” 四功——唱(唱功)、念(道白)、做(表演)、打(武打) 五法——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台步)、法(上述四种技艺的规格和方法) (4)四大名旦 4、京剧的角色、脸谱等 (1)角色: 生——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 旦——表演女性人物的行当 净——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花脸)丑——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扮演人物种类繁多 (2)脸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