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技术(NBI)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我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被怀疑患有鼻咽癌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使用窄带成像内镜

技术进行鼻咽部检查,观察鼻咽部不同性质病变的粘膜表面微血管形态学特点从而诊断是否

为鼻咽癌患者。结果NBI内镜下观察到病变表面出现扭曲线条状或类似细树枝状的新生血管,NBI内镜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和实际处理得出值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窄带成像内镜技术(NBI)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关键词】鼻咽癌;窄带成像;内镜检查;早期诊断

鼻咽癌在我国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平均每1000000人就有20~60人是鼻咽癌患者[3,4],基于患者诊断时常出现颈部淋巴转移现象,所以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较困难。窄带成像内镜技

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近年来在头颈部肿瘤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利用

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各种疾病。本研究以我院被怀疑患有鼻咽癌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窄带成像内镜技术进行

鼻咽部检查确诊是否为鼻咽癌患者,探讨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以

下为本研究的回顾分析。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被怀疑患有鼻咽癌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

20~70岁,平均年龄为(45±5)岁,男性62例,女性18例。入选标准:经MRI、CT等影像

学检查或内镜检查发现鼻咽部存在不同程度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排除标准:存在难以控制的

出血性疾病患者;对利多卡因过敏的患者;不能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为了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年龄、病程分布等一般资料上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

2.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仪器设备:Olympus公司的CLV-S40 Pro 光源,OTV-S7Pro 图像处理器和ENF TYPE VT2(PAL)电子鼻咽镜。该设备能够提供NBI和白光两种观察模式。检查过程中患者

全程采取仰面平卧的姿势,按电子鼻咽镜检查常规进行麻醉,将内镜[1]依次置于双侧鼻腔检

查鼻咽部。待内镜进入鼻咽腔后,首先使用普通白光进行检查,鼻咽顶后壁、咽鼓管圆枕及

咽鼓管咽口、咽隐窝等位置需重点观察,留意病变主体的位置,判断鼻咽两侧的结构是否对称,观察鼻咽部病变位的形态学特点,注意清除鼻咽部的痂皮及分泌物的过程中勿损伤鼻咽

部黏膜导致出血;接着采用NBI模式进行观察,在距黏膜的5mm处观察病变表面粘膜的微

血管形态学特点并采集代表性图片,在表面麻醉下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9]。活检标本置于10%的福尔马林中保存送检。

3.病灶评估

参照UICC分期标准对鼻咽癌进行分型。鼻咽癌[6]大致可以分为隆起型(肿瘤组织增厚,还未形成肿块形状,表面粗糙)、黏膜下浸润型(肿瘤向腔内突起,表面仍被正常黏膜组织

覆盖)、溃疡型(肿瘤组织中央凹陷并伴有坏死,边缘隆起)、结节型(肿瘤组织呈肿块状

或结节状)、菜花型(肿瘤组织呈菜花状)、浅表型(隆起或凹陷深度小于5mm)。参照WHO分型标准将鼻咽癌可以分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未分化型癌、非角化性分化型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对在白光模式和NBI模式下病变表面毛细血管形态和病变的边界模

糊程度评分:非常清晰为4分,较清晰为3分,模糊可见为2分,看不清为1分。由两位不

知病理诊断条件的研究者对两种模式下病变图像进行评分,意见一致的为最后结果。活检病

变组织经固定、切片、染色由两位研究者进行评分,意见一致的为最后病理诊断结果。

4.统计学方法

本次观察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统

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80例患者经过活检分析后,有64例患者为鼻咽癌(非角化性未分化型癌39例、非角

化性分化型癌20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5例),鼻咽良性病变10例,其他鼻咽恶性肿瘤6例。

正常鼻咽部黏膜在白光模式下表面光滑红润,在NBI模式下呈现淡绿色,黏膜终末端的

毛细血管未发生明显扩张,黏膜下血管及斜行血管出现不明显显露,黏膜表面血管网不可视。64例鼻咽癌患者中隆起型19例(30%)、黏膜下浸润型5例(8%)、溃疡型6例(10%)、结节型8例(12%)、菜花型18例(28%)、浅表型8例(12%)。

诊断鼻咽癌的标准:NBI内镜下观察到病变表面出现扭曲线条状或类似细树枝状的新生

血管,即诊断为NBI阳性。64例鼻咽癌患者中,NBI阳性53例,阴性11例,阳性率为

82.5%。10例鼻咽良性病变患者中,NBI阳性1例,阴性9例,阳性率为10.0%。6例其他鼻

咽恶性肿瘤患者中,NBI阳性2例,阴性4例,阳性率为33.3%。鼻咽癌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鼻咽良性病变患者和其他鼻咽恶性肿瘤患者。NBI内镜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和实

际处理得出值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结论

本研究发现:80例患者经过活检分析后,有64例患者为鼻咽癌,鼻咽良性病变10例,其他鼻咽恶性肿瘤6例。64例鼻咽癌患者中隆起型19例、黏膜下浸润型5例、溃疡型6例、结节型8例、菜花型18例、浅表型8例。64例鼻咽癌患者中阳性率为82.5%,10例鼻咽良

性病变患者中阳性率为10.0%,6例其他鼻咽恶性肿瘤患者中阳性率为33.3%。NBI内镜诊断

的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和实际处理得出值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BI内镜

诊断效果好,可以有效、尽早的发现病灶,清楚的图像显示粘膜表面微血管形态学特点从而

进行诊断,精确度极高,相比较于普通的白光更易于发现浅表病灶。

综上所述,窄带成像内镜技术(NBI)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好,能克服鼻咽癌早

期诊断困难的问题,以病变表面出现扭曲线条状或类似细树枝状的新生血管为标志进行诊断,精确有效,通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素丽,张建生,王鼎鑫等.早期胃癌52例内镜诊治分析[J].中国内镜杂

志,2012,18(2):160-162.

[2]杨涌,司勇锋,邓卓霞等.窄带成像技术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应用的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杂志,2014,49(2):141-144.

[3]秦雷.鼻咽癌放射治疗的进展[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6):720- 724.

[4]邓伟,黄天壬,陈万青等.中国2003-2007年鼻咽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肿

瘤,2012,32(3):189-193.

[5]赵娜,田书信,尚国臣等.窄带成像技术、染色法及超声内镜联合使用对早期食管癌的诊

断价值[J].山东医药,2014,(28):59-61.

[6]嵇贝纳,万荣,熊文坚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0):1654-1655,1657.

[7]嵇贝纳,熊文坚,杨湘怡等.超声内镜、染色法及窄带成像技术联合使用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7):598-600.

[8]朱凌音,李晓波.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7):381-383.

[9]王瑞芳.窄带显像内镜引导下咽喉部活检术的护理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

刊),2015,24(6):565.

内窥镜成像新技术原理及应用

内窥镜成像新技术原理及应用 汪长岭;朱兴喜;黄亚萍;吴敏 【摘要】阐述各种现代内窥镜成像的原理,并调研主流品牌的内窥镜临床和科研应用情况,分析、对比其应用范围.其中一些技术较为成熟,如放大内窥镜、染色内窥镜、超声内窥镜等已在临床应用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随着内窥镜技术的进步,自体荧光成像、相干断层成像、共聚焦成像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内窥镜技术 的革命,可以提高癌症早期检测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并且使得在体实时光学活检将成 为可能.%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kinds of imaging principles of endoscopes, and investigated and surveyed the application of endoscopes of mainstream brands in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and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ir application scopes. Some mature techniques, such as magnified endoscopy, computed virtual chromoendoscopy, endoscopic ultrasound etc., have been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y have provided the reliable evidence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With the progress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other some techniques, such as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etc., will lead to revolution of endoscopic technique. And they will increase the relevance ratio and accuracy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Moreover, the optical biopsy at real-time will become true in future.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 【年(卷),期】2018(015)004 【总页数】5页(P125-129)

窄带成像技术:内窥镜、皮肤科诊断的新利器

窄带成像技术:内窥镜、皮肤科诊断的新利器 窄带成像技术临床应用 一、窄带成像技术介绍 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成像技术,通过使用窄带滤光片来选择性地过滤光线,从而获得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图像。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内窥镜诊断、皮肤科诊断等领域。 二、窄带成像技术原理 NBI技术利用不同组织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的差异来形成图像。窄带滤光片只允许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从而减少了散射,提高了成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NBI技术主要采用蓝光和绿光,这是因为这些波长的光线在生物组织中的散射较少,能够更好地穿透组织并形成清晰的图像。 三、窄带成像技术特点 1.高分辨率:NBI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清晰地显示组织的微细结 构。 2.高对比度:NBI技术能够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使医生更容易区分不同的组 织。 3.操作简便:NBI技术操作简单,只需更换滤光片即可实现成像。 4.安全无创:NBI技术不涉及放射线,对组织无害,是一种安全无创的诊断 方法。 四、窄带成像技术应用范围 NB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内窥镜诊断、皮肤科诊断等领域。在内窥镜诊断中,NBI技术可用于观察食管、胃、肠等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辅助早期发现肿瘤等疾病。在皮肤科诊断中,NBI技术可用于观察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和色素,辅助诊断皮肤癌等疾病。 五、窄带成像技术应用实例

1.食管癌的诊断:NBI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食管黏膜的微细结构,辅助医生 早期发现食管癌。 2.皮肤癌的诊断:NBI技术能够高分辨率地显示皮肤表面的微细结构,提高 皮肤癌的诊断准确率。 六、窄带成像技术优缺点 1.优点:NBI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操作简便、安全无创等优点, 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2.缺点:NBI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窄带滤光片的透过率较低,需 要足够的光源照射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同时,对于深部组织的观察效果可能不如传统成像技术。 七、窄带成像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NBI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来,NBI技术将进一步优化滤光片的设计,提高光源的透过率,扩大应用范围,同时与其他成像技术相结合,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成像等,实现多模态成像,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总之,窄带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内窥镜诊断、皮肤科诊断等领域。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NBI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NBI-ME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NBI-ME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马连喜 【摘要】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 B I-M E)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58例NBI-ME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 变的病灶行活检病理检查,将NBI-ME诊断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58例患者中NBI-ME诊断癌前病灶134处,病理诊断癌前病变132处、早癌2处;158例患者中NBI-ME诊断早癌32处,病理诊断早癌31处、癌前病变1处。
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是发现上消化道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检查手段。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年(卷),期】2016(022)002 【总页数】2页(P55-56) 【关键词】上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窄带成像;内镜 【作者】马连喜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内七科沈阳 11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 内容提要: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58例NBI-ME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

变的病灶行活检病理检查,将NBI-ME诊断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58例患者中NBI-ME诊断癌前病灶134处,病理诊断癌前病变132处、早癌2处;158例患者中NBI-ME诊断早癌32处,病理诊断早癌31处、癌前病变1处。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是发现上消化道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检查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消化道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上消化道癌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改善预后,回归正常生活[1]。NBI-ME采用了符合黏膜组织及血色素光谱特性的窄光波,再结合高 分辨放大内镜技术,能对黏膜病变表层结构和微血管形态进行对比观察,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和准确率。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经NBI-ME检查被诊断为上消化道早癌 及癌前病变的158名患者166处病灶,作为观察目标。其中男患者94例 (54.5%),女患者64例(40.5%),患者年龄在32~85岁之间,平均年龄(65.2±4.5)岁。 1.2 设备 Oliympus290系统主机,HQ290电子胃镜,具有NBI系统和ME放大系统。 1.3 方法 158例患者均由年资较高的内镜医师负责内镜检查及内镜诊断。具体操作步骤: 给予患者常规口服利多卡因胶浆局部麻醉,进行临床检查时,常规进境至十二指肠降段,针对黏膜表面黏液和气泡,采用二甲硅油+生理盐水制作而成的清洗液进行冲洗,以免对检查造成影响。对清晰的病灶白光画面进行采集,白光观察发现可疑

咽喉内镜检查专家共识(2021)

咽喉内镜检查专家共识 由于咽喉的部位较深在,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复杂,检查时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仪器。咽喉内镜的发展提高了咽喉部检查的准确性,极大推动了对咽喉部疾病的认知。咽喉内镜从最初的间接喉镜到直接喉镜、硬性咽喉内镜及软性咽喉内镜,已成为咽喉部疾病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但目前咽喉内镜临床应用中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全面、诊断评估欠准确等问题。本共识重点介绍软性咽喉内镜的应用,包括操作步骤、检查时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等。 咽喉内镜分类 咽喉内镜主要包括间接喉镜、直接喉镜、硬性咽喉内镜及软性咽喉内镜等。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一些具有特殊检查功能的内镜,例如染色内镜、频闪喉镜、喉高速摄影等。 一、间接鼻咽镜和间接喉镜 间接鼻咽镜和间接喉镜是最基础、最简便的咽喉部检查内镜。检查时需要将间接鼻咽镜/间接喉镜置于口咽部,间接观察镜中鼻咽部、部分口咽、舌根、下咽部及喉部的结构及病变。 二、硬性咽喉内镜 通常将硬管内镜(90。或70°)置于口咽部,对于鼻咽、部分口咽、舌根、下咽、喉部及气管上段的结构及病变进行观察。一些硬性咽喉内镜还同时具有电子染色功能。 频闪喉镜:包括硬性内镜及软性内镜,临床应用以硬性内镜为主。

频闪喉镜检查除可以观察部分口咽部、舌根、下咽、喉部及气管上段的结构及病变外,其优势在于根据视觉残留定律,应用一定频率的频闪光照亮声带连续波动的不同点,通过视觉叠加,可以观察到声带静止或缓慢振动的影像,获得声带振动特征及黏膜波等信息。目前在临床嗓音功能评估及嗓音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软性咽喉内镜 软性咽喉内镜最初为纤维咽喉内镜,是利用透光玻璃纤维的可弯曲、光束亮度强和可向任何方向导光的特点,制成的镜体细而软的喉镜。纤维咽喉内镜检查时镜体末端可以接近组织表面直接观察鼻腔、咽部、喉部及气管上段的结构及病变,同时可以在接近自然状态下观察呼吸、发音、吞咽的关系。对于颈短、舌体肥厚、咽腔狭小、张口困难及婴儿型会厌等暴露不良者,软性内镜更具有优势。 电子咽喉内镜:利用在内镜末端配以CCD片作为超小型摄像机组成的电子内镜影像系统进行观察,获得的影像转换为电子信号后传输,同时可连接数字影像处理系统进行结构或颜色增强并对影像进行重建放大。电子内镜临床应用以软性内镜为主,可避免传统纤维咽喉内镜影像上的蜂房效应,清晰度和分辨率均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一些具有特殊光学处理功能的内镜,例如窄带成像(narrowband1mag1ng,NB1),荧光染色技术、血管增强技术、智能分光比色内镜和1-Scan内镜等。这些内镜的出现能提高对微小和浅表的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能力,并有助于病变范

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技术(NBI)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我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被怀疑患有鼻咽癌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使用窄带成像内镜 技术进行鼻咽部检查,观察鼻咽部不同性质病变的粘膜表面微血管形态学特点从而诊断是否 为鼻咽癌患者。结果NBI内镜下观察到病变表面出现扭曲线条状或类似细树枝状的新生血管,NBI内镜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和实际处理得出值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窄带成像内镜技术(NBI)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关键词】鼻咽癌;窄带成像;内镜检查;早期诊断 鼻咽癌在我国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平均每1000000人就有20~60人是鼻咽癌患者[3,4],基于患者诊断时常出现颈部淋巴转移现象,所以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较困难。窄带成像内镜技 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近年来在头颈部肿瘤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利用 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各种疾病。本研究以我院被怀疑患有鼻咽癌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窄带成像内镜技术进行 鼻咽部检查确诊是否为鼻咽癌患者,探讨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以 下为本研究的回顾分析。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被怀疑患有鼻咽癌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 20~70岁,平均年龄为(45±5)岁,男性62例,女性18例。入选标准:经MRI、CT等影像 学检查或内镜检查发现鼻咽部存在不同程度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排除标准:存在难以控制的 出血性疾病患者;对利多卡因过敏的患者;不能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为了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年龄、病程分布等一般资料上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 2.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仪器设备:Olympus公司的CLV-S40 Pro 光源,OTV-S7Pro 图像处理器和ENF TYPE VT2(PAL)电子鼻咽镜。该设备能够提供NBI和白光两种观察模式。检查过程中患者 全程采取仰面平卧的姿势,按电子鼻咽镜检查常规进行麻醉,将内镜[1]依次置于双侧鼻腔检 查鼻咽部。待内镜进入鼻咽腔后,首先使用普通白光进行检查,鼻咽顶后壁、咽鼓管圆枕及 咽鼓管咽口、咽隐窝等位置需重点观察,留意病变主体的位置,判断鼻咽两侧的结构是否对称,观察鼻咽部病变位的形态学特点,注意清除鼻咽部的痂皮及分泌物的过程中勿损伤鼻咽 部黏膜导致出血;接着采用NBI模式进行观察,在距黏膜的5mm处观察病变表面粘膜的微 血管形态学特点并采集代表性图片,在表面麻醉下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9]。活检标本置于10%的福尔马林中保存送检。 3.病灶评估 参照UICC分期标准对鼻咽癌进行分型。鼻咽癌[6]大致可以分为隆起型(肿瘤组织增厚,还未形成肿块形状,表面粗糙)、黏膜下浸润型(肿瘤向腔内突起,表面仍被正常黏膜组织 覆盖)、溃疡型(肿瘤组织中央凹陷并伴有坏死,边缘隆起)、结节型(肿瘤组织呈肿块状 或结节状)、菜花型(肿瘤组织呈菜花状)、浅表型(隆起或凹陷深度小于5mm)。参照WHO分型标准将鼻咽癌可以分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非角化性未分化型癌、非角化性分化型癌、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对在白光模式和NBI模式下病变表面毛细血管形态和病变的边界模 糊程度评分:非常清晰为4分,较清晰为3分,模糊可见为2分,看不清为1分。由两位不 知病理诊断条件的研究者对两种模式下病变图像进行评分,意见一致的为最后结果。活检病 变组织经固定、切片、染色由两位研究者进行评分,意见一致的为最后病理诊断结果。

从一个病例看颈部肿块的诊疗思路

从一个病例看颈部肿块的诊疗思路 颈部复杂的解剖层次,精细的组织结构,以及胚胎发育、淋巴回流等特点,且自胸腹腔及头颈部等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亦可转移至颈部,导致颈部肿块来源复杂,生物学特性各异,常涉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内、外、儿科等诸多学科。颈部肿块诊断比较困难,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主诉】 男性,42岁。主因“发现左颈部肿物2个月”就诊于普通外科,普通外科以“颈部肿物”拟手术切除收入院。 【印象诊断】问题:依据主诉,主要考虑什么诊断?诊疗思维:颈部肿物常依据病理分为先天性疾病、炎性病变、肿瘤三大类。在颈部肿物的诊断中,患者年龄和发病时间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关于发病年龄:接诊颈部肿物患者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患者的年龄段:儿童(15岁以下)、青壮年(16~40岁)、中老年(大于40岁)。每个年龄段均应考虑先天性疾病、炎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的发病可能。年轻患者中先天性或炎性肿块发生率较高,而超过40岁的患者,尤其伴长期的烟酒史、体重减轻、恶液质者更需要警惕颈部转移癌的可能。 关于发病时间:Skandalakis提出的“7”的规律:即发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多为炎症,发病在7周~7个月的多为肿瘤,发病在7年以上的多为先天性畸形。对颈部肿块的初步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发病时间2个月,肿瘤的可能性比较大。 知识点 1.“KITTENS”颈部肿物分类法(Pasha分类): (1)K(先天性):鳃裂囊肿,囊性水瘤,畸胎瘤,表皮样囊肿,甲舌囊肿,喉气囊肿。 (2)I(感染或医源性):细菌或病毒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

猫抓病,梅毒,不典型分支杆菌感染,泛发性淋巴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粉瘤,颈深部间隙感染或脓肿。 (3)TT(中毒或外伤性):血肿。 (4)E(内分泌性):甲状腺囊肿或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异位甲状腺,甲状旁腺囊肿。 (5)N(肿瘤性):原发性肿瘤或肿瘤颈部转移,甲状腺癌,淋巴瘤,血管瘤,涎腺肿瘤,颈动脉瘤,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等。 (6)S(全身性):肉芽肿性疾病,颈部蛤蟆肿,川崎病等。 2.skandalakis对颈部肿块的诊断总结出一条“80%规律”: (1)对于非甲状腺的颈部肿块,有约20%属于炎症、先天性疾病;而其余80%属于真性肿瘤。 (2)对于属于真性肿瘤的患者中,又有约20%属于良性肿瘤,80%为恶性来源;同时与性别有关,女性约占20%,男性占80%。 (3)在颈部恶性肿瘤中,有20%为颈部原发,而绝大多数为来源于头部和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占80%)。 (4)颈部的转移灶有80%来源于头颈部(锁骨上),20%来源于人体躯干部位(锁骨下)。必须引起重视的是颈部所有的转移癌中仍有约20%的患者尽管进行了临床、影像学、细胞学及实验室检查,最终甚至至死仍未找到原发病灶,称为隐匿性原发癌,发生率2.6%~9%。 【问诊】 问题:根据主诉,在问诊中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临床思维: (1)肿块特点:病程长短,肿物最初生长部位,生长速度,有无疼痛等。 (2)诱因:炎性——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鼻窦炎症,中耳炎等病史,宠物或其他动物接触史,疫区旅游史,是否接触过结核病患者。肿瘤——皮肤病变切除史,家族遗传史,放化疗史,其他肿瘤相关病史。 (3)伴发症状或有意义的阴性症状:发热、鼻后滴漏,流涕,咽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胃癌是在我国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对胃癌患者的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胃癌患者进行早期的准确诊断,并对确诊的胃癌患者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而对患者的胃癌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治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是目前内镜诊断中的一个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内镜诊断技术相比,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诊断的优势比较明显,可以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诊断率,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 标签: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早期胃癌;癌前病变 [文献标识码]A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胃癌患病率最高,是第三位的癌症死亡原因。临床治疗表明早期胃癌患者其术后5年生存率>90%,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为20%~30%。而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肠型胃癌常伴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Correa等提出正常黏膜一慢性炎性反应一萎缩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癌变的经典变化。因此,若能在内镜下识别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对预后十分重要。 1.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主要是对患者的消化道的黏膜表面上的一些微细腺管的形态和微血管的形态进行观察,进而可以发现于普通的内镜之下常常难以发现的一些病灶,更为精确的引导患者的活检,使患者的疾病诊断的相关准确性得以提高,使患者的消化道癌前的相关病变和早期癌症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可以对患者的黏膜浅层的一些比较细微的结构以及表浅的一些毛细血管网的形态学的成像效果较好,还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系统的对比性。而且,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中的红光的黏膜渗透的深度更深一些,其中比较长的波长更是超出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吸收光谱的范围,所以,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于患者的黏膜深层的一些集合性的大血管的成像效果也比较好,还可使患者的大血管和周围的相关组织进行良好的对比。Yasushi等的相关研究结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一些凹陷状轮廓的显示效果要比传统的内镜的效果更佳;对于患者的黏膜血管网以及病变的色调的显影情况也比传统的内镜的效果更好;对于区分非肿瘤性的病变以及肿瘤性的病变的敏感性高达100%,其特异性则为75%,要比传统内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83%和44%)明显更高,与色素内镜的检查结果则具相似性果。而且,与传统的电子内镜以及染色内镜比较发现,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NBI不需在内镜下进行对比增强剂的喷洒,只需对其内镜上的相关按钮进行操作即可;其次,NBI可有效避免由于染料的分布不均匀或者不规则而出现对患者的病变的错误判断的情况;再次,NBI可以于传统的内镜成像以及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的系统间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的需要,比较迅速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观察胃表面微血管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观察胃表面微血管在早期胃癌诊断 中的价值 牛昊书;陈海华;伏亦伟;崔宏;陈吉;杨洁 【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ME-NBI)观察胃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对判断早期胃癌分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ME-NBI技术观察200例具有可疑病灶患者的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参照Nakayoshi分型及Yokoyama分型对其微血管形态进行判断,将其分为FNP、ILL-1、ILL-2及CSP四型,之后对病变部位活检进行病理观察,将ME-NBI观察到的微血管形态分型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患者中36例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32例确诊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分化型腺癌组 中,FNP型占10%、ILL-1型占60%、ILL-2型占25%、CSP型占5%,ILL-1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ILL-2型(x2=5.013,P<0.05);未分化型腺癌组中,ILL-2型占 43.7%、CSP型占56.3%,CSP型发生率高于ILL-2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5,P>0.05);LGIN组中,FNP型占62.5%、ILL-1型占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P>0.05);FNP、CSP、ILL-1、ILL-2型在不同分化程度病变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94,P<0.05).100%的FNP型及80%的CSP型存在于凹陷型病变中;50%的ILL-1型存在于平坦及平坦隆起型病变中,50%存在于隆起型病变中;91.7%的ILL-2型存在于平坦及平坦隆起型病变中.结论应用ME-NBI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可帮助我们评估早期胃癌的分化情况.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年(卷),期】2015(024)010

中西部鼻咽喉早癌规范化诊断大赛暨陕西省总决赛试题及答案

中西部鼻咽喉早癌规范化诊断大赛暨陕西省总决赛试题及答 案 1. 关于喉腔解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 A 喉室位于室带与声带之间 B 喉由声带分隔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声门下区 C 声门裂为声带张开时出现的等腰三角形裂隙 D 喉前庭介于喉入口与室带之间 E 喉入口为喉最狭窄处(正确答案) 2. 关于间接喉镜检查,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 A 间接喉镜放入咽部前加热镜面以防起雾 B 间接喉镜应放于悬雍垂前面 C 间接喉镜放入咽部,镜面应朝前下方 D 间接喉镜可检查喉和喉咽部 E 间接喉镜检查时,正常双声带呈淡红色。(正确答案) 3. 最常用而简便的喉镜检查方法是()? [单选题] * A 显微喉镜检查 B 间接喉镜检查(正确答案) C 直接喉镜检查 D 纤维喉镜检查 E 喉动态镜检查 4. 喉返神经是哪一种神经的分支()? [单选题] *

A 隔神经 B 迷走神经(正确答案) C 交感神经 D 舌下神经 E 副神经 5. 声门上区的淋巴主要汇入()? [单选题] * A 颈深淋巴结下群 B 气管前淋巴结 C 喉前淋巴结 D 颈深淋巴结上群(正确答案) E 颈深淋巴结中群 6. 哪项不是小儿喉解剖的特点()? [单选题] * A 位置较成人高 B 软骨较成人软 C 声门较成人小 D 声带较成人短 E 结缔组织较成人多,不易发生炎性肿胀(正确答案) 7. 属于喉内肌功能的是()? [单选题] * A 使喉体上升 B 使喉体下降 C 使喉体固定 D 使喉入口开放(正确答案) E 上述都不是 8. 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的分界是()? [单选题] *

医用内窥镜的原理和应用

医用内窥镜的原理和应用 一、内窥镜的原理 内窥镜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检查和治疗人体内部器官的工具。其原理基于光学成像和灵活的探头。 内窥镜的灵活探头由一系列镜头和光纤组成。镜头通过光纤传递的光线反射图像,将器官内部的细节传送到医生所使用的显示器上。这个过程称为光学成像。 内窥镜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光纤,如光导纤维束和光纤光束,来传输光线。光线在光纤内部被反射,直到达到目标器官并返回到显示器上。这样,医生就可以观察器官的细节和结构。 除了光纤外,内窥镜还配备了其他功能,如吸引器、注射器和活检夹等。这些功能使得医生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治疗和诊断操作。 二、内窥镜的应用 内窥镜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人体的所有器官。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应用。 1.胃肠内窥镜 –检查胃部和小肠的病变和炎症 –探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钳取异物或活组织进行活检 2.支气管镜 –检查和治疗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和肺癌 –钳取支气管内的异物或活组织进行检查 3.膀胱镜 –检查和治疗膀胱疾病,如膀胱癌和结石 –钳取膀胱内的异物或活组织进行检查 4.鼻咽镜 –检查和治疗鼻咽、鼻腔相关疾病,如鼻咽癌和鼻息肉 –进行鼻腔手术,如鼻窦引流术和息肉切除术 5.膝关节镜 –检查和治疗膝关节疾病,如半月板撕裂和关节炎 –进行关节手术,如半月板修复和关节清理术 6.子宫腔镜和宫腔镜 –检查和治疗子宫内膜病变和子宫肌瘤

–进行人工流产、宫内节育器植入和子宫内膜切除术 7.脑血管内窥镜 –用于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狭窄 –进行血管内修复和栓塞手术 三、结论 内窥镜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避免开放手术的创伤和风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内窥镜将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技术和诊断进展

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技术和诊断进展鼻咽癌是发生在鼻咽部位的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期筛查技术和诊断 进展对于鼻咽癌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技术和 诊断进展进行讨论,以期为鼻咽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早期筛查技术 1.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生物标志物是指某些生物体内产生的特定分子或细胞结构,能够反 映疾病的存在和进展。在鼻咽癌的早期筛查中,一些生物标志物如液 体活检中的核酸标志物(如miRNA)和蛋白标志物(如免疫组织化学)等,可通过检测血液、唾液或尿液中的特定物质来迅速判断是否存在 鼻咽癌的风险。 2. 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展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鼻咽癌的早期筛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常见的 影像学检查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这些检查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 鼻咽部位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发现早期病变,并指导进一步的诊断 和治疗方案制定。 3. 鼻咽镜检查的进展

鼻咽镜检查是目前鼻咽癌筛查中常用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它通过将一根细长、柔软的镜头插入鼻腔进行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鼻咽部位的异常变化。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鼻咽镜的分辨率更高,对于早期鼻咽癌的检出率也有所提高。此外,鼻咽镜还可以通过活检获取组织样本,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诊断进展 1. 病理学诊断的进步 鼻咽癌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传统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包括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基因突变检测等技术的发展,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得到了提高,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鼻咽癌的类型、分级和预后等信息。 2.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鼻咽癌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等来判断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状态。例如,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能够检测鼻咽癌相关病毒(EB病毒)的存在,有助于早期筛查和诊断。 3. 微创手术的应用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微创手术如内窥镜下手术、激光手术等,可以在不开放鼻腔的情况下切除鼻咽癌病灶,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和功能损伤的风险。

基于MR的影像组学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全文)

基于MR的影像组学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在中国华南地区常见,超过70%的病人在发病时即为晚期,治疗前准确分期或预测疾病风险、治疗后及时评估疗效可以提高病人生存率。MRI是鼻咽癌诊断、分期和治疗随诊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但传统MR和功能MR 成像仅提供主观信息或组织结构学参数进行评价与诊断。 近来不断发展的影像组学是基于医学影像可以反映肿瘤内在生物学及生理学特征关键信息的假设,对影像特征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进而为肿瘤的分期、治疗方式的选择、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等提供依据。本文对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在鼻咽癌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MR影像组学在鼻咽癌中的应用流程及特点 影像组学在鼻咽癌应用的基本流程: ①图像采集。为了减少噪声、消除影像失真等以保证影像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对多参数MR影像进行预处理,主要采用滤波器,还可以采用重采样方案或者影像像素标准化等方式。MRI可选择不同的序列,增强T1WI联合T2WI是目前最推荐的且最常用的序列。 ②图像分割。大部分研究中鼻咽癌兴趣区(ROI)仅由有经验的专家手动分割,如何细化鼻咽部的组织结构轮廓以便应用自动或半自动分割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三维分析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分割方法,虽然可能更能代表肿瘤组织内的异质性,但三维与二维分析对鼻咽癌影像组学的影响尚不明确。

③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影像组学的关键步骤,目前应用最多的软件是Matlab(MathWorks,Natick,MA,USA)。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状大小、一阶特征、二阶(纹理)特征、更高阶的统计特征。一阶特征(如峰度)和二阶(纹理)特征(如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co-occurrencematrices,GLCM)是目前已开展的鼻咽癌研究之间普遍共享的两类影像组学特征。 ④特征选择。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theleastabsoluteshrinkageandselectionoperator,LASSO)Cox回归模型。最终的影像组学标签包含的特征数一般为几个至十几个,GLCM是鼻咽癌相关研究中唯一共享的特征类别,有望成为鼻咽癌新的肿瘤标志物。 ⑤构建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是最受欢迎且常用的监督分类器之一。Zhang等基于预测晚期鼻咽癌的复发及转移研究提出随机森林法(randomforest,RF)、自适应增强法(adaptiveboosting,AdaBoost)和线性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SVM)算法,这3种分析方法是NPC影像组学的首选,但目前尚没有形成规范。模型的性能通过测试集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来估计。 2.MR影像组学在鼻咽癌中的临床应用 2.1临床分期 TNM分期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预测鼻咽癌病人生存结局及风险评估的工具,但是相同分期的病人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治疗结果。

NBI引导下行早期鼻咽癌鼻咽部活检14例临床分析

NBI引导下行早期鼻咽癌鼻咽部活检14例临床分析标签:鼻咽癌;病理检查;窄带成像系统 鼻咽癌又称两广癌,是高发于广西、广东两省的恶性肿瘤。鼻咽部位隐匿,难以早期发现,导致患者就诊时多已处于中晚期。因此,实现鼻咽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目前鼻咽癌的诊断主要依靠鼻咽组织活检病理确诊,但因部分早期鼻咽癌患者肉眼观察鼻咽部无明显异常改变,难以通过间接鼻咽镜及纤维鼻咽镜直视下发现病灶,给临床确诊带来一定的困难。我科自2014年引进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系统,并在NBI系统引导下对14例鼻咽部无明显异常的早期鼻咽癌患者进行活检,准确性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可疑鼻咽癌患者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42~65岁。所有患者均由2名主治医生以上的耳鼻喉科医生检查后确认鼻咽部无明显病灶。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签署活检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及评估标准 本研究使用日本奥林巴斯高清电子鼻咽喉镜(VISERA Pro),可提供白光与NBI两种模式。行鼻咽部检查前常规使用1%丁卡因+l%麻黄素棉片进行双侧鼻腔黏膜收缩及表面麻醉。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将NBI内镜系统经前鼻孔进入,观察鼻腔及鼻咽部,先以普通白光模式下观察鼻咽部情况,观察时应轻柔细致,注意保护鼻咽部黏膜不受损伤,避免影响NBI模式下的观察结果。早期鼻咽癌患者在检查中鼻咽部未发现明显病灶,白光模式下鼻咽部黏膜稍红,较正常鼻咽部组织差别不明显,肿瘤组织范围不明确(图1),后转NBI模式可见鼻咽黏膜呈现浅表血管错乱,形态迂曲,蚯蚓状及条索样的改变(图2中箭头所示),并对该部位进行活检。将活检组织置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后送病理科,并以活检标本最终的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2 结果 在普通白光内镜下检查鼻咽部未见明显异常的14例患者,经NBI模式检测鼻咽部黏膜呈现浅表血管错乱,形态迂曲,蚯蚓状及条索样改变。在该部位取材活检的鼻咽组织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鼻咽癌。在NBI模式下早期鼻咽癌病例的诊断符合率为100%。 3 讨论

NBI窄带成像内镜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可编辑范本】

窄带成像内镜 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NBI内镜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1简介编辑 内镜窄带成像术(NBI)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已初步显示出它在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NBI的窄带光谱有利于增强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在一些伴有微血管改变的病变,NBI系统较普通内镜有着明显的优势。目前,NBI已在多领域广泛开展,应用范围除消化道外,还包括耳鼻咽喉、呼吸道、妇科内镜与腹腔镜外科等。 2用途编辑 具NBI功能的内镜其外形和常规操作与普通内镜基本一致,在操作中可随时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对于附带NBI功能的变焦放大内镜而言,在对病灶近距离放大观察后再开启NBI模式,能更清晰地了解病灶表面的黏膜凹窝形态及血管等,方便对病灶进行定性与靶向活检。目前,NBI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包括:①微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与诊断;②联合放大内镜观察其细微结构,进一步评价其特性并预测组织病理学结果;③作为病灶靶向活检及内镜下治疗的定位手段。 NB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下咽部早期癌、食管上皮内癌、Barrett食管、早期胃癌、结肠早期癌的诊断及检出率。 NBI图像中血管和粘膜的颜色对比率明显更大,易于对食管上皮微血管(IPCL)的形态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对无经验的内镜医师更易于发现病变.与组织学金标准相比,使用NBI内镜对IPCL的评价预测肿瘤浸润深度的精确性可达85%,因此,日本内镜学会建议在食管鳞癌的筛检中应常规使用HR-NBI。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唯一癌前病变,使用NBI加放大内镜联合检查Barrett食管,较传统电子内镜更容易呈现鳞柱上皮交界处,能更清晰地显示Barrett上皮血管网的形态,并能较好地对Barrett上皮进行粘膜腺凹形态分型.资料显示,放大内镜、NBI加放大内镜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能清楚地显示上皮腺凹的比例分别为14%、61%和70%。另外,通过活检证实其对异型增生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42%、73%和79%。表明NBI加放大内镜优于普通放大内镜,具有与染色放大内镜相近的诊断率. 大多数的胃癌被认为来源于一系列粘膜改变,经历Hp相关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到肿瘤。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胃粘膜表面微血管结构的观察可以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癌诊断的敏感性。放大内镜结合NBI系统虽然不能取代组织学检查,但是能预测胃癌的组织学的特征。NBI放大内镜通过照射到胃黏膜中肠化上皮顶端可产生淡蓝色冠(LBC),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应用NBI放大内镜在萎缩性胃炎中识别肠上皮化生的区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NBI识别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因此,NBI放大内镜通过淡蓝色冠这一特点,能较准确地发现胃黏膜中的肠上皮化生。 由于放大内镜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应用较成熟,且结肠黏膜较薄,微血管易见。因此,NBI系统对结肠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帮助较大。NBI系统观察黏膜表面变化,判断肿瘤或非肿瘤病变的符合率比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高,敏感性强。NBI对结肠增生性息肉、腺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5。7% ,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2。7%. 3原理编辑 传统的电子内镜使用氙灯作为照明光,这种被称为“白光"的宽带光谱实际上是由R/G/B(红/绿/蓝)3种光组成的,其波长分别为605nm、540nm、415nm。NBI系统采用窄带滤光器

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

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 染色内镜的临床应用 染色内镜是一种先进的医学诊断技术,通过特殊染料对组织进行染色,增强病变组织的对比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染色内镜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详细介绍染色内镜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领域以及临床实践案例。 染色内镜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原理,结合特殊染料对组织进行染色。染色内镜通常由光学系统和染料灌注系统组成。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将特殊染料通过灌注系统喷洒到病变组织上,染料与组织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颜色差异,从而便于医生对病变组织进行观察和诊断。 染色内镜的技术特点包括:高对比度、高分辨率、可视化病变组织和减少漏诊率。由于染色内镜能够增强病变组织的对比度,因此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病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此外,染色内镜还可以减少漏诊率,因为医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观察病变组织,避免遗漏任何可能的病变。 染色内镜在多个临床科室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在妇产科领域,染色内镜可用于诊断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等疾病。在眼科领域,染色内镜可用于诊断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疾病。在耳鼻喉科领域,染色内镜可用于诊断鼻咽癌、喉癌等疾病。

下面以妇产科为例,介绍染色内镜的临床实践案例。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刮宫术获取组织标本,然后进行病理检查。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对子宫造成创伤,且诊断准确性有限。而使用染色内镜进行诊断时,医生可以在不进行刮宫术的情况下,清晰地观察到病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染色内镜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染色内镜的技术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其显著的优势已经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和信赖。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染色内镜将会在更多的临床领域得到应用,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确和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Johnson JR, Feezor RJ, Crouter SE. Recent advances in endoscopic imaging technology.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2018;47(1):35-47. 2、Tsuji K, Kakeji Y, Tanaka A.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Gastric Cancer. 2010;13(2):94-104. 3、Navascués M, García-Ruiz A, Villarreal-Quintanilla L. Spectroscopic endoscopy for in vivo cancer detection: a review. Lasers Med Sci. 2018;35(2):303-314.

窄带成像技术下鼻咽癌黏膜微血管形态学变化分析

窄带成像技术下鼻咽癌黏膜微血管形态学变化分析 陈斌;郑亿庆;邹华;张志钢;黄晓明 【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下鼻咽癌黏膜微血管形态的特征性表现.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9月在门诊行电子 鼻咽喉内镜检查,NBI模式下鼻咽局部疑为癌变并行活检的患者94例,根据局部是 否隆起将上述患者分为平坦组与隆起组,计算NBI技术对上述两组患者鼻咽癌诊断 的阳性预测值,并作统计学比较,评估NBI模式下鼻咽癌与非癌变黏膜微血管的形态学特点.结果NBI模式下鼻咽黏膜血管分为黏膜下血管(submucosal vessels,SV)、树枝状血管(branching vessels,BV)以及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3类.黏膜下层血管有2种形式,即正常型和扩张型; 树枝状血管有3种形式,即正常型、僵直扩张型及弯曲扩张型;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袢有3种形式,即密集点状扩张型、疏松点状扩张型及迂曲扩张型.各组黏膜微血管形态均有所不同.在本组资料中NBI模式对鼻咽癌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80.9%,其中平坦组为37.5%,隆起组为9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技术下鼻咽癌黏膜微血管形态学变化具有特异性,提高对上述血管形态变化的认 识可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2(018)001 【总页数】6页(P15-19,23) 【关键词】窄带成像技术;鼻咽癌;微血管;形态学;分析 【作者】陈斌;郑亿庆;邹华;张志钢;黄晓明

鼻咽癌高发地区超早期鼻咽癌误诊漏诊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鼻咽癌高发地区超早期鼻咽癌误诊漏诊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康喜讯; 傅明; 袁佛良; 余坤飞; 吴淑献; 张松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19(030)006 【总页数】4页(P775-778) 【关键词】鼻咽癌; 高发地区; 早期; 误诊漏诊; 应对措施 【作者】康喜讯; 傅明; 袁佛良; 余坤飞; 吴淑献; 张松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深圳 518106; 东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东莞 5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3 鼻咽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头部恶性肿瘤的50%,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 广西两省区为高发地区。虽然目前各种检查手段先进,但误诊漏诊率仍较高。同时,群众对鼻咽癌的早期发现以及对筛查方法存在较多误解,影响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CT及MRI扫描或三维甚至四维重建能较好显示鼻咽部的形态和深层结构病变。但是,相当多的患者因为经济原因不能完成这些检查,甚至质疑医生滥开检查。一部分放射科医生对鼻咽部的解剖、好发疾患的影像学特征了解不够深入,早期鼻咽癌鼻咽部的病变形态变化不明,不当的扫描体位及机器方面等原因都会造成误诊或假阴性,从而导致误诊漏诊。本文旨在分析鼻咽癌高发地区超早期鼻咽癌的误诊漏诊

原因,并探讨早期相对比较准确的诊断鼻咽癌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和东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 颈外科从2010年1 月至2018 年1 月首诊为鼻咽癌的1 225 例住院患者(排除门诊确诊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超早期鼻咽癌374例,仅占30.5%;年龄22~76岁,中位数年龄为33 岁。早期鼻咽癌患者电子鼻咽镜下判断标准为:病变仅位于鼻咽顶后壁,电子镜下可以明确分辨出癌灶区和正常区。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间接鼻咽镜和电子鼻咽镜检查。部分接受了鼻咽部CT 或MRI检查、PET-CT 检查。所有住院患者均接受外周血EB 病毒抗体检查。接受外周血EB 病毒DNA 检查452 例。患者的出生地或居住地大部分位于广东地区,少部分为广西、湖南、四川等。本组患者中无福建地区患者。 1.2 方法 1.2.1 鼻咽镜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间接鼻咽镜检查,鼻咽部电子镜检查(电子鼻咽 喉镜或鼻内镜检查)。部分患者进行鼻咽部影像学检查,包括CT 或MRI,CT 为256 排,MRI 多选1.5T。目前根据中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CT检查为鼻咽 部主要影像学检查。部分可疑者加做MRI 检查。鼻咽部电子镜检查结果、影像学 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均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把关。所有结果均由病理诊断证实。 1.2.2 鼻咽部MRI 检查由于鼻咽部MRI 检查比CT 价格略昂贵,部分患者对鼻咽癌平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的病情不很了解,限制了这项检查的广泛开展。部分患者会抱怨这项检查的花费高。 1.2.3 鼻咽部MRI 及增强扫描检查采用这项检查用来诊断早期鼻咽癌的更少,因 为需要造影剂增强,可能会带来造影剂过敏,大多数患者不愿意接受此项检查。1.2.4 PET-CT 检查本组中11 例颈部肿物,鼻咽部影像学及电子镜均未发现可疑 病变,病理提示颈部为转移鳞癌,经免疫组化提示EB病毒染色阳性,怀疑鼻咽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