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辛亥革命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辛亥革命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

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

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

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

了闸门。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能够看作是辛亥

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

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

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长远的政治遗产。这样,

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

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

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能够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

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

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

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准确

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

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

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长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使

用分析归纳水平和知识迁移水平,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

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使用

层次。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

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

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

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实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在实施课堂教

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使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

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相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

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相关问题启发引导学

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

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

式评出本课“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水平:1、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

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

孙中山实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查找相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水平、知识

迁移的水平和使用史料支持观点的水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

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

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

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和使命感。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协助的精神和

竞争精神,学会准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网络平台教学法:知识容量大。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比较适合学生的

课堂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比较自然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

3、问题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胜和集体荣誉感的特点,

课堂采用小组竞赛形式,绝大部分问题的回答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4、讲述和竞答法:讲述历史小故事和问题竞答相结合,着重培

养学生的表达水平与历史思维水平。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学生按小组收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相关故事(可根据课文

内容的先后顺序,各小组抽签分别准备)。

2、教师提出思考题:20世纪中国有哪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

命有何历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个思考题是各个小组都要

准备的,并且要尽量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史料。

3、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书籍名称等查找资料的途径。

4、学生课前明确分工,选出组长、发言人,主动查找资料,收

集图片、照片、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解

说词、制作课件等。组内交流,以便于上课时,能快捷调出所用资料;同时,要设计多种表达方式来归纳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编演历史

剧小品。

5、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

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出示孙中山的画像及播放电影片断《辛亥风云》。

设问:同学们知道孙中山的哪些事迹?孙中山为何被称为“国父”?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孙

中山的青少年时代,了解历史的真知。(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新课

(1)故事擂台:

学生活动:组内指定专人讲述、专人协助播放图片、多媒体影音

材料,或表演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

第一组:讲述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孙中山弃医从政的故事。

(教师点评:这些史实说明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就树立了胸怀大

勇的风范)

第二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讲述“孙中山上述李鸿章”的故事,

讲述兴中会的成立、同盟会的成立等。

(教师点评:这体现了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

第三组: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的故事,其中主

要是武昌起义的故事。

(一边播放武昌起义的录象,一边讲述起义中的历史情节,烘托

气愤,增强学生的感性理解)

网络展示“武昌起义后形势图”,让学生找出宣布独立的省份,

并圈出来。

第四组:中华民国建立的故事,如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统帝退

位等。

在讲故事时,教师要着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历史事件:

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最先采取武装斗争的革命方式——资产阶级革命

创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或问:为什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设计理念:学生要参与表达,要注意交流过多或过少的不足。)

引导学生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

(可用表格、图示或列举法)。

1894年,创立兴中会

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

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创立同盟会

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问题竞答

孙中山的名字从何而来?孙中山弃医从文值得吗?什么事件使孙中山意识到救中国只能用武力推翻清朝?这个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同年发生了什么战争?当时孙中山几岁?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面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武昌起义发生在哪一年?这个年是农历什么年?中华民国是哪年成立?哪年哪个皇帝下诏退位?民国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是谁?中华民国推翻了什么政权?它又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加以小结和点评:

1、组织规模、领导机构、政治纲领、机关刊物等方面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盟会。

2、孙中山领导下,革命党人愈挫愈奋,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武昌起义的爆发,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成立。

3、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武昌起义形势图”,说明武昌起义后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已脱离清政府,标志着清政权已土崩瓦解。强调这里的独立是指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不是从一个国家分离出去。

4、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组织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设计理念: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大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观点深入人心。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帝国主义再也无力建立起

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它为民族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辛亥革命说成功,也行;说失败,也能够。理由充足即可。

之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结

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没有完成,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也没有实现,

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辛亥革命最终

是失败的。

3.课堂小结学生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之后,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

为现实,辛亥革命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

民继续推向前进,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

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以此增强对学生情感

方面的教育。

5.板书设计

第8课辛亥革命

一、准备: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二、爆发:武昌起义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六、评价

本课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大容量资料的优势,向学生展示相

关辛亥革命的各种历史材料,以学习小组实行讨论,并派代表陈述交

流本组对辛亥革命的看法,能很好地解决难点。

七、教学自我反思

第一,历史学习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从学生的具体实际

出发,寻找适合的切入点。

第二,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形象的材料,会使学生更贴近历史。

【篇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能简单地

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并对中国近代

探索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的根源也已理解,这对他们学习辛亥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作用、纲领、报纸、及“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想象水平;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水平;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史实中总结结论,做

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培养学生能从历史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来达到分析问题的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解读“三民主义”,并评价辛亥革命,从而提升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

找到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度析本课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归纳知识

点的水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一次伟大的反帝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

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持续进取的意识。

孙中山的革命首创精神,顺应世界潮流的新思维以及以民族利益为重

的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3重点难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通过讲述让学

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

盟会的革命纲领。通过度析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三民

主义”是中国近代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这个历史事件,得出辛亥革命既能够说是成功的,也能够

说是失败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播放MV《辛亥颂》,电影《辛亥革命》的主题曲

教师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曲的名字叫《辛亥颂》,这些年轻的革

命志士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争取中国的光明,他们所发起的

这场革命就是今天我们将要讲到的《辛亥革命》。孙中山曾说:世界

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辛亥革命如何顺应了世界历史

发展的趋势,又将在中国开辟了一个怎样的新天地呢?带着这些疑问

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辛亥革命》。以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2、掌握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同盟会及其性质、作用、报纸和

纲领

3、掌握辛亥革命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

成立

4、全面评价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活动3【活动】学生齐读

让学生明确我们今天将学习哪些内容。

活动4【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活动5【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来分析中国当时已一步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民族资本主义也迅速发展;并且教师引导学生

回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两次探索事件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个分析问题的方法。

活动6【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2、早期的革命组织是什么?何时在何地成立?

活动7【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檀香山是在美国的夏威夷群岛,说明孙中山的思想受到

欧美国家的影响,而他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中国国内的革命党人,随着

民族危机的加深,1905年国内产生了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教师

出示图片,并指出因为革命力量比较分散,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

大的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活动8【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及成立的意义分别是

什么?

1905年在日本的东京成立;性质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是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活动9【活动】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看书回答问题。

活动10【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4、辛亥革命的派别、性质分别是什么?

派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活动11【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能够从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和意义分析

活动12【讲授】教师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纲领

(出示对比表)通过对比同盟会的纲领和《民报》发刊词的“三

民主义”来解读民族、民权、民生的含义——民族独立是一个国家发

展的前提,所以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体现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要求,让人民丰衣足食,过上“家给人足”的生活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所以民生主义是保障;而民权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

不但要求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还要求获得

普选权,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所以民权主义是核心。从“三民主义”的核心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探索历程。

活动13【讲授】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5、辛亥革命经历了怎样一个探索历程?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活动14【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示学生辛亥革命探索的侧重点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孙中

山深受欧美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要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引导学生区分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政治目标上有一定的区别。培养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出两次探索的本质区别。

活动15【讲授】【小结、过渡】

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个革命,

革命党人在全国发起了多次武装起义。(出示革命形式示意图)面对

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式,孙中山评价当时的革命:“中国现今正处在一

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出示图片)但很遗憾的是这些革命先后失败,但失败的革命为革命

党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谓厚积薄发,终于在1911年的10月10日,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拉开了序幕。

活动16【讲授】二、武昌起义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通过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比拼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人、结果。

活动17【导入】教师拓展,导入下一个问题

教师提示这场武装起义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但它不是由孙中

山领导的,而是湖北的新军,他们敢于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

们学习。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土崩瓦解,一个崭新的政权将会对它取

而代之。

活动18【导入】二、武昌起义

2、播放视频《中华民国成立》,仍采用比拼记忆的方法,引导

学生完成以下问题: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临时大总统、纪年

方法分别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国是

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这是辛亥革命的创新,是旧民主主

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活动19【活动】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

学生推导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公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在中国

历采用干支纪年的事件: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

条约》、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等。

活动20【讲授】二、武昌起义

3、评价辛亥革命

活动21【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来讨论,女同学——辛亥革命

是成功的,因为它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男同学——辛亥

革命是失败的,因为①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②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史实来实行论证:北洋军阀本身就是一个

封建军阀;在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的过程中,他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

对他的支持,所以北洋军阀再度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

所以当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就意味着这场革命将无法完

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活动22【讲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是否能把“结

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改为“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不能。原因是每一个社会形态都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辛亥革命仅仅在政治上冲击了封建制度,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民族资

产阶级和海外华侨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在经济

上促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辛亥革命的又一成就。所以

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即: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而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是顺应

了世界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教师出示一张清朝官员

的服饰和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图片,让学生对比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

结论:辛亥革命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习俗。至此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之

处剖析完整。)

活动23【活动】【小结】

辛亥革命既能够说是成功的,也能够说是失败的,对这个事件我

们实行了全面的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中国历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孙中山不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

本课当中他有哪些历史政绩呢?出示知识梳理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说

出孙中山的事迹。从而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活动24【作业】课后习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能够剿发捻,能够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

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

路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升庆平。——《拳匪纪实》

材料四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之羁绊,不可不革命;我中华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华共和国。

——邹容《革命军》(注:邹容,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杰出

人物)

1、上述材料一、二、四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他们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

材料一地主阶级洋务派;材料二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四资产阶

级革命派

分别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材料二、四的救国方式及政治目标有何不同?

材料二的救国方式是变法或改革,政治目标是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材料四的方式是革命,政治目标是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3、对待西学问题上,材料一、二有何异同?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的军事技术,而戊戌变法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

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阶级的什么历史运动?近代这个阶级还发动了哪个运动?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说教材 在20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中华民族走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巨变,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孙中山建立革命党。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活动,包括建立兴中会和同盟会,并提出革命理论——三民主义。第二目:武昌起义。主要介绍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历史意义。 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问题分析能力。同时,初中生的感性认识会丰富一些,通过选取适当选取合适的文字资料、图片及影音资料,将其结合在一起运用到课件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并引导学生从现有的资料和信息中得出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及自我探究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史实。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导入新课学习

(2)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加深对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的了解。 (3)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相关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说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长检查组员完成情况 【学生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答案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课本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对本课的知识脉络有一个初步了解,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增加其自我展示的勇气。)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答案查找,我们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经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 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孙中山 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今南京)数万军队进行镇压,起义军失败,刘道一等遇难。 2、安庆起义: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与清军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叛徒告密,被捕遇难。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图片、研讨资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重难点: 【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2.武昌起义的经过如何?它成功了吗? 3.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从东面起的第三幅浮雕展现了武昌起义的情节。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阅读教材P42,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 2,回答: (1)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是谁?起义中英勇就义的烈士被埋葬在哪里?被称为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答案提示:黄兴;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感受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2)根据所学回答P43“材料研读”问题。 答案提示:①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②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④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素材新人教版

辛亥革命 一、革命综述 1911年中国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 过程:①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②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③袁世凯强大的军事力量,列强的支持,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革命党人的妥协,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他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二、革命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物质条件 3.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 5.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初步发展并登上政治舞台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有了新的气象。1905年孙中山发起成立同盟会,提出了实质上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政治纲领,并努力用革命手段来实现这个纲领。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三、革命酝酿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20多种政治性刊物;还出版发行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小册子130余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翻译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著作,蔡元培翻译了德国科培尔的《哲学要领》,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著作。 辛亥革命时的孙中山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一公布,立即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是四川。1911年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9月,全省60余县成立保路公会,数千万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8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8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1894) 2.中国同盟会(1895) 纲领: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1911年)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 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 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 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可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 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部编】2018-2019学年度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_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监军中学王菁蓉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 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依据: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而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无法拆分,故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作为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依据:教材两目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提出来的,而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供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初中八年级历史课件:《辛亥革命》

初中八年级历史课件:《辛亥革命》 初中八年级历史课件篇一:《辛亥革命》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三中学周学军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大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识记理解能力)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准备、爆发及影响。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_3.doc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_3 复习提问: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导入新课,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那么资产阶级顺理成章的成为这一任务的领导阶级,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一、学情分析 高一的同学对学习大多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期待在成绩上得到提高来增强学习信心,也希望在历史课堂上得到趣味从而增强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图片、视频、以及学生表演来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也发掘和鼓励对表演有兴趣天分的学生,实践“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批优秀学生”的理念。并结合现实时事,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并促进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思考。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也较为容易理解的事件过程(亦即武昌首义的视频材料)入手,使学生对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兴趣,再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对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评析,进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讲出自己的看法。比较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本课主要通过丰富的材料,以及设计问题、提供思路、深化认识等方式,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分析武昌首义成功的原因。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3.了解袁世凯夺得领导权的过程和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对辛亥革命做出理解性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不断掌握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3.通过历史短剧表演,提高学生兴趣,体验历史。 4.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青年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进一步体会民主共和的涵义。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2.难点:评价辛亥革命。 四、教学用具与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powerpoint演示。 教学方式:教师语言表达;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历史短剧表演等。 课前准备:请四位同学报名排演历史短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讲了什么》。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导入】板书一幅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询问同学们可知道挽联纪念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课件展示图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亥革命的发生与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3.分析中国近代革命的阶段与倾向。 4.形成对民族独立、民主、科学等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1.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时代意义。 2.辛亥革命与其他革命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思考。 2.讲授法,重在讲解史实、分析事件。

3.图片、地图和文章的分析比较法,加深学生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课堂上询问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辛亥革命》。简单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2.概述 用地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区域划分,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简要介绍民族矛盾的冲突与发展。 3.讲解 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端、北洋政府成立等重要事件。 4.地图分析 将中国的地图投影到课堂上,分析中国的区域,如:南方、北方、沿海等地的发展状况,发现南方的民间势力activie,北方的政治中心较为稳定,通过地图分析,引导学生对民族矛盾有更深的了解。

5.图片分析 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如民众的游行示威、海外华人的反清抗日等相关照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小组讨论 结合图片和文章的比较,国内国外革命的异同,分成小组讨论,探究国内外革命的差别和原因,并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进行评判。 7.课堂呈现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表达出小组内讨论得出的结论,并向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有所认识,同时也对国内外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编)辛亥革命 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较大的反清革命斗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因而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安庆绍兴起义区别于同时代的革命起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皖浙两省的联合起义。 广西起义的指挥机关设在越南河内。) (徐锡麟,浙江绍兴人,光复会会员,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明,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革命党人,曾在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她与革命党人徐锡麟约定,分头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起义反清,1907年因起义事泄露被捕,秋瑾从容就义。)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同盟会成立后,领导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作了军事上的准备,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11年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共和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逐渐走向民主与共和的道路,同时也催生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辛亥革命的起因 辛亥革命起因于中国积弱深重、外强压迫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丧失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内忧外患的加剧,使得中国人民深受痛苦与压迫。此时,一股为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而奋起的革命浪潮开始兴起。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其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在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杨敬年领导了武汉起义,他们接管了武昌的军政机关,并向全国发出了革命宣言。起义军很快攻占了湖北、湖南以及江西等地。不久后,清廷发动了镇压,但受到各地民众的积极响应,起义的火种迅速蔓延。 随着辛亥革命的蔓延,南京成为了革命的指挥中心。革命党人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了临时政府,并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的

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中国的共和事业奠定 了基础。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的建立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 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宣布中华民国的成立,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 中华民国的成立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的格局,也注定了中国近代化 的历程。中国开始了探索民主共和政体、建设近代国家的历程。临时 政府致力于推进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力图改变中国的穷 困落后状态。 然而,中华民国在成立之初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各地军阀割据、社会混乱以及列强的干涉,使得民国政府难以保持统一和稳定,为后 来中国的发展埋下了许多不利的因素。 总结: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它为中国的民主与共和 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宣告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然而, 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仍然艰辛曲折。在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中,我们应

部编八年级上第9课辛亥革命

部编八年级上第9课辛亥革命 课题第9课辛亥革命时间序号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本课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构成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以“辛亥革命”为主题,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酝酿、经过和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检查《实践与探究》看学情:字的书写,知识点的梳理,构建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目标1.知道革命志士奋斗的史实 2.知道武昌起义的史实,说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方法与媒体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研读与体验感悟。 多媒体、历史图片和史料。 过程设计 【再现历史】 教学内容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依托课本实际复习提问问题。 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复习提问问题设计:(设计见《实践与探究》) 操作流程: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语: 亮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解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检查、巩固 学习成果, 温故知新。 让学生明 确学习目 标任务,让 学习有的 放矢。 【感知历史】 教学内容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 依托教材设计自主学习问题,并制定成学案。1.教师展示自主学习问题(见《实践与探究》),学生自 主学习教材知识; 2.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3.教师展示 4.教师重难点解析: 5.教师根据前面自主学习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整合本节 课的知识体系,初步完成本课的板书设计。 6.学生限时记忆,教师检查。 学生自主 学习完成 对书本基 础知识的 梳理。 学会构建 历史知识 结构。 【探究历史】 教学内容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史料研读、感悟体

优品课件之2018初二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重要知识点

2018初二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重要知识点 2018初二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重要知识点 一、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应当推翻清政府; ⑵清政府进行改革,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 ⑶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⑴原因: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⑵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⑶重要阵地(宣传中心):上海和日本东京。 ⑷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⑴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立。 ①时间:1894年。 ②概况: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⑵概况: ①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②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领导机构: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机关报:《民报》。 ⑤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军事基础: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推动革命进入高潮。 ⑴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进入高潮。 ⑵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使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6、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 ⑴原因: ①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②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⑵影响: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二、过程: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12日。 2、过程: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在熊秉坤、金兆龙率领下首先起义(革命首创精神)。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光复,史称“辛亥革命”。 3、结果: ⑴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⑵改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4、影响:推动十几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5、危机: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八年级历史课件《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课件《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 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 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 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某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 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 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 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 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 深远的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 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 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 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 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巧 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 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