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学思维·郑毓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与现实
第一,数学抽象源于现实生活,包 括具体的事物与现象,以及人们的 运作; 第二,数学抽象又高于现实,并是 一种建构的活动,即包含了与现实 世界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分析与思考
• “数学,对学生来说,就是利用自己的 生活经验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 读’。”(转引自衡锋,“‘错题’ 演绎的精彩”,《小学数学教学》, 2007年第十期) • 对照:学习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 程,也即如何对主体已有的认知框架 作出必要的调整或重建。
可能的结论
(1)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 (2)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乃 至“通过数学学会思维”。
进入主题:走进数学思维!
• 一个持续的热点; • 现状与问题: 第一,普遍存在的一个思想障碍:由 于小学数学的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就 不可能很好体现数学思维; 第二,在现实中我们并可经常看到 “简单移植”、“随意拔高”等作法。
• 第四,课程组织过分强调情景学习,而忽 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按照这种 思想所编制的一些中学数学教材中,传统 的关于几何、代数和三角的区分被取消了, 取而代之则是所谓的‘整合性数学’,也 即主要围绕实际生活来组织有关的数学内 容的学习。然而,尽管后者具有综合性的 特点,并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实际意义, 但却未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 识。
[例4] 美国课程改革的相关教训
第一,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忽视。 第二,不恰当的教学形式,即如对于合作学 习的过分强调等,但却未能很好地发挥教 师应有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建构主义” 的盛行,人们认为学生只能掌握(或理解) 其自身或通过同伴间合作所得以“建构” 的知识,而这事实上就从根本上消取了教 师在教学中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数学最基本的特性:抽象性
• “甚至对数学只有肤浅的知识就能容易地察 觉到数学的这些特征:第一是它的抽象 性,……。抽象性在简单的计算中就已经 表现出来。我们运用抽象的数字,却并不 打算每次都把它们同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 我们在学校中学的是抽象的乘法表——总 是数字的乘法表,而不是男孩的数目乘上 苹果的数目,或是苹果的数目乘上苹果的 价钱等等。”(亚历山大洛夫)
[例2] 另一篇受欢迎的文章
• 邱学华等:“2007年小学数学教 育的回顾与展望”(《小学教学》, 2008年第三期) • 相关的大事; • 热点问题; • 重要著作与论文。 • 展望。
加强学习的意义(2)
• 增强判断能力,防止对于时髦潮流 的盲目追随。
[例3] 一段心得体会
• “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许多事 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 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 误,屡屡犯过。……懂得先前的事 情,起码不至于轻信,不至于盲 从。” (陈四益,《文艺报》, 2005,9,17)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结论之二
• 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的关键:应当 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 学模式。( “去情境化”) • 相关的论述: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 情景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化”。 • 问题: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去情 境化”?
[例三] “找规律” (黄爱华、胡爱民)
• “师: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鼓号队的鼓号曲里, 我们把第一个音唱做‘咚’,第二个音唱 做‘哒’,第三个音唱做‘啦’,所以这 个乐句就变成│咚 哒啦│咚 哒啦│咚 哒啦 │…… • “请想一想:第16个音符是什么?为了能让 别人看得一清二白,请你在草稿本上用一 种合适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写一写、画 一画、算一算。”
启示(2):关于教师培训工作
• 培训形式的必要转变。 • 应当积极引导教师去读书、读好书。
加强学习的意义(1)
• 了解发展动态,明确教学研究的方 向。
[例1] 一段评论
•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 不断遇到新问题,如‘算法多样化’、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随着课 程改革的深入,老师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逐步趋于清晰并付诸实践,而近两年来, ‘解决问题’的教学成了教师们最为关注 的话题……”(《小学数学教育》编辑部 , 2008年第七期)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一篇读书笔记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 此的兴趣? • 这一事件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按]
• ……我决定见识见识这位隐藏着的智 者……经过两轮挑战和对话,形成了 如下的文字,也拿来与更多的读者分 享——数学教师该读什么书,数学教 育的精髓是什么?数学理论该如何用 实践来解读——这一系列困扰每一个 教师的问题的答案。
• 第五,未能给予数学推理足够的重视。 尽管《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应当培养 学生数学推理的能力,但是,就实践而 言,所唯一得到强调的只是实验与猜测 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而逻辑与证 明则完全被抛弃了。
• 第六,广而浅薄,这即是指,由于未能很 好地区分什么是最重要的和不那么重要的, 现行的数学教育表现出了‘广而浅’的弊 病。特殊地,‘大众数学’看来忽视了不 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要,而一种更应注 意避免的弊病则是将为一切人的数学变成 了‘最小公分母’式的教育。”(“千年 之交的美国数学教育”,载郑毓信,《数 学教育的现代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
• 进一步的问题:数学中究竟又为什 么要进行分类?
[例四 “100以内加减法练习” 例四] 例四
• • • • • • 34+42 =76, 37+17 =54, 69 -15 =54, 59 +17=76, 91 -15 =76, 83 - 29=54。
• “师:刚才全体小朋友认认真真地 做好了六道100以内的加减计算题, 并且做得很对。现在我们再来仔细 观察这六道题,如果我们把它们分 成两类,你有什么好办法?为什么 可以这样分?”
• 方法一:按照得数相同来分; • 方法二:按加法和减法来分; • 方法三:按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 法、以及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来分;
第三,数学并不只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 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 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 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事实是,在实践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即为了吸 引学生的兴趣,教师或教材把注意力和大 量的时间放到了相应的活动或情景之上, 但却没有能集中于其中的数学内容,这当 然是一种本末倒置。
• • • •
“为什么是除呢?” “老师,我又错了。” “你说,对的该是怎样呢?” “应该把它们加起来。”
启而不发?
• “我们换一个题目,比如你每天吃 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 • “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 • “那你吃什么?” • “我经常吃粽子。” •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 吃几个粽子?”
• 课改以来的一个新增内容。 • 相应的思考:究竟什么是数学中的 分类?这与一般的分类又有什么不 同(显然,这也直接关系到了究竟 什么是数学课所应当具有的“数学 味”)?
[例四] 几何模块的分类
• 常见的组织方式。
分析与思考
• 问题:我们是否应当同样地去肯定 学生所提出的各种分类方法,包括 按形状、颜色和材料等进行分类? • 有益的对照:自然数的认识。
加强学习的意义(3)
• 从长远的角度看,能够不断提高自 己的理论素养,开拓视野,增强思 维的深刻性。
插入:一点建议
• 无论是专业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或是 在职教师或未来的教师,都应经常自 问:什么是自己专业领域内最为重要 的一些著作或论文? • 教育领域内的各个专家、包括各级教 研员以及优秀教师都能为一线教师认 真推荐本专业的几本好书或好的文章。
• 方法一:用图形表示 │□ ○△│□ ○△│□ ○△│□ ○△ │□ ○△│□ • 方法二:用数字表示 │1 2 3│ 1 2 3 │ 1 2 3│1 2 3 │1 2 3│ 1
结论之三
• 模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适当 的图形或符号,从而实现与具体情 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二、数学中的分类
[例一] 这个学生缺的究竟是什么?
(楼文胜,“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 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求解这样一个问 题:“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 亩,问12天耕地多少亩?” • 一位学生是这样解题的: 52×150×12=……
接下来的对话
• “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列式?” • “老师,我错了。” • “好的,告诉我,你认为正确的该怎 么列式?” • “除。” • “怎么除?” • “大的除以小的。”
当务之急
• 应当针对小学数学的实际情况、包括 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更 为深入去开展工作,特别是, 第一,清楚的界定; 第二,很好处理具体数学知识内容 (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数学思 维的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从数学抽象谈起 • 父:“如果你有一个橘子,我 再给你两个,你数数看一共有 几个橘子?” • 子:“不知道!在学校里,我 们都是用苹果数数的,从而不 用橘子。(《译林•文摘版》)
事后的思考
• 学生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究竟学到了 什么,特别是,这些学生能否被认 为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更多的问题
• 某人有两套不同的西装和三条不同颜色的领带, 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 有两个军官和三个士兵,现由一个军官和一个士 兵组成巡逻队,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成方式? • 某女士外出旅行时带了三件不同颜色的上衣和四 条不同颜色的裙子,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 法? • 有三个军官和四个士兵,现由一个军官和一个士 兵组成巡逻队,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组成方式?
“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了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 “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 学)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 “两个半。” • “怎么算出来的?” • “两天一个,5天两个半。”……
• • • •
结论之一
• 学会数学思维的首要涵义:学会数 学抽象(模式化)。 • 数学:模式的科学。这就是指,数 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 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 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
我的推荐: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我的推荐: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数学教育哲学 数学教育哲学
(1)数学教育哲学的兴起 • 必要的思考:这是否仅仅是一种时髦, 还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合理性?
(2)数学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
• 数学观 • 数学教育观 • 数学学习观与数学教学观
(3)回到主题
• 什么是数学教育的价值?特别是,数 学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素养究竟又能 起到怎样的作用? • 基本立场:我们既应充分体现数学教 育的特殊性,同时也应高度重视教育 的整体性质。
另一段对话
• “这些笔记的确很精辟,但是我觉得您的解 读更精彩,从某种角度讲,能用恰到好处 的实例来解读理论的人,比只会给出抽象 理论的人更伟大,因为这不但表明消化理 论的能力,也代表了思考的透彻与思想的 成熟。您让我们看到了浓缩的理论后面丰 富的实践风景,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维风 暴。”
启示(1):教学研究的一条可能途径 • 用恰到好处的实例来解读理论。
走进数学思维
郑毓信 2008,12于广东
引入:从一篇文章谈开去
• “关于数学教育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 —对话特级教师王凌的读书笔记” (王凌、余慧娟,《人民教育》, 2008第七期),第39-45页) • 主要内容:对于若干“语录”的解读。
背景(按)
• 前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神游,忽然发现许 多数学教育网站、数学教师的博客上都流 传首“王凌的35条精彩语录”,而且点击 率很高。如今能成为“语录”的东西该是 稀罕物了。打开仔细一看,真是“精彩”! 浓缩了不少数学教育的思想精华。能写如 此“精彩语录”的人,不用管“语录”从 何而来,都代表了一种学养,一种品位。 我决定见识见识这位隐藏着的智者,就其 中的某些“语录”向王老师发问。经过两 轮挑战和对话,形成了如下的文字,
[例二 这能否算一堂真正的数学课? 例二] 例二
• 这是关于“问题解决”的一个教学实例,教师要 求一群三年级的学生求解以下的问题: “某女士外出旅行时带了两件不同颜色的上衣和 三条不同颜色的裙子,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方法?” • 教师鼓励学生们用“实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了笔和纸,开始在纸上实际地画出各种 可能的搭配……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 都可凭借自身的努力(单独地或合作地)得出正 确的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