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及方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多用 主药:荆芥、防风—辛温解表
独活、羌活-祛全身风湿 祛邪 辅药:川芎—搜风止痛,
柴胡—疏解表邪,茯苓—渗湿健脾 佐药:前胡、桔梗-宣肺止咳,枳壳-理气宽胸 使药:甘草—益气和中,协调诸药
六、辛凉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升麻—发表散热、解毒透疹、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提阳气
胀 佐药:苍术、陈皮—燥湿健脾,散满除胀 使药:甘草—和中益胃 香油—润肠导下
②保和丸 功效:消食和胃,清利湿热 主治:食积滞停 2010A2备选 主药:山楂、六曲—消食化滞 辅药:莱菔籽—消食下气、宽利胸膈 佐使药:半夏、陈皮、茯苓—化湿和胃
连翘—清热散结
第五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疗气血不足、虚劳喘嗽、腰膝无力、滑精早 泄等病证。
第二章 常用中草药及方剂
第一节 解表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及方剂
解表法:汗法。
二、分类
1、辛温解表药 2、辛凉解表药
三、辛温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主治表实无湿证。 为治表第一要药。发汗力较其他药强。2011
桂枝—温经通阳、发汗解肌。主治表虚有汗 证。2010
三、归经 三、升降浮沉
四、中药的毒性
1、本草经中”毒”的含义: ①毒是药物的总称;②毒是药物的偏性; ③毒是药物作用的强弱;④毒是药物的副作用
第五节 中药的用法
配伍禁忌、宜禁、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等内容。
一、配伍的含义: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及药物使用法度,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辨证联合应用。配伍是临床用药的主 要方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一、适应证
痰咳喘证。
二、分类及含义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3、止咳平喘药
三、温化寒痰药及方剂 1、常用药物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散结消肿。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2010考 白前-祛痰、降气止咳 旋覆花-降气平喘,消痰行
2、代表方剂 ①二陈汤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主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辅药:陈皮—理气化痰 佐药:茯苓—健脾利湿 使药:甘草—和中健脾
辅药:黄芩、
、连翘—清热泻火
佐使药:竹叶—清热除烦
甘草—协调诸药
桔梗—载药上行
第三节 泻下药及方剂
一、泻下药分类
1、攻下药 2、润下药 3、峻下逐水药
二、攻下药及方剂
1、常用攻下药物 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 芒硝—外科疮疡、软坚泻下(2011)、清热泻火 番泻叶—泻热导滞,可单用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小柴胡汤 功能:和解少阳表里、扶正祛邪,解热 主治少阳病
第二节 清热药及方剂
一、适应证:里热证。 1、实热证: 2、虚热证
二、分类及功能特点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凉血药 3、清热燥湿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热解暑药:
三、清热泻火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石膏—(熟)外用收敛生肌、(生)清热泻火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肺生津 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芦根—清热生津
如麻杏石甘汤的主要功效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用于肺热咳喘证。若把清肺降火的石膏换成发汗解 肌、温经通阳的桂枝,即为麻黄汤,增强了发表散 寒的作用,可用于风寒表实证。
3、剂量加减变化: 组方未变,剂量变化,则功效和主治就改变,甚至
方名也改变。
4、剂型变化
5、数方相合的加减: 如: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 再加入肉桂、黄芪,称为十全大补汤,可治
中草药及方剂
中药的特征
①中药应用要讲究药材的地道,即地道药材(指某地 生长的药材为同类药品的优质品,以鉴别其他同类 药的优劣)。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
②依法炮制(炙):根据药物的形、色、气、味、升、 降、浮、沉,通过炮制,使药物性能得到加强或改 变,以增强或扩大药效。
③配伍应用:指一味药由于它的几种成分而产生的功 能亦有多种定向,要发挥其某一方面的功效或定向, 只有通过配伍来实现,即群体效应。体现了中药的 整体观和辨证观。
佐药:杏仁—宣降肺气。助主药平喘
使药: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
②桂枝汤 功效: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主药:桂枝—发表解肌、温经通阳 辅药:白芍—调和营血,避免伤阴 佐药:生姜—助桂枝散风寒 大枣—助白芍和营血 使药:甘草—甘缓和中
③荆防败毒散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外感挟湿的表寒证。 2011年A3备选。兽医
清热解毒代表方 黄连解毒汤 2009年考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 主药:黄连—泻心火及中焦之火 辅药:黄芩—泻上焦之火
黄柏—泻下焦之火(肾) 栀子—通泻三焦火,导热下行从膀胱出
五、清热凉血药及方剂
常用的药 水牛角—清心热,安神定惊,泻火解毒,凉
血消斑 生地—凉血生津 牡丹皮—凉血,活血散瘀 地骨皮—凉血退虚热 玄参—清热养阴,解毒散结 白头翁—治热痢要药
薄荷—消胀(治肚胀)、疏散风寒、清利头 目
葛根—发表解肌、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桑叶—清肝明目
3、代表方剂 ①银翘散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2009年考,2011年A3 主药:连翘、银花—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辅药:荆芥、薄荷、豆豉—发散表邪,透热外出 佐使药:桔梗、牛蒡子、甘草—祛痰止咳、清利咽喉
二、配伍关系(配伍种类或药性“七情” )
1、单行:不需要其他药辅助,依靠一种药物治疗疾病。
2、相须:性味、功能相似的同类药物合用,起到协同 作用,增强药物疗效。又叫药对或对药。
3、相使:性味功效有共性的药物一主一辅,合用后使 主药的功效增强。
4、相畏:一种药物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弱或消除。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弱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 副作用。
2、代表方 白头翁汤 2011年考组方,2010备选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湿热痢疾、热泻等。 主药:白头翁—清热解毒、清大肠血热而专治热痢 辅药:黄连—清化湿热,固大肠
黄柏—清后焦湿热 秦皮—清肝经湿热以凉血 茵陈蒿汤 2010备选项 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能: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6、相恶:两种药物配合应用,能相互牵制而使作用降 低或丧失药效。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第六节 方剂的基础知识
一、方剂的含义
就是为治疗疾病而开列的药方。它包括药物名称、 剂量、用法等。中药多为汤剂,故中药方剂也叫 “汤头”。
按照西兽医药理论形成的组合决不是方 剂。
二、方剂的组成
2、代表方剂 ①牛角地黄汤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主药: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止血 辅药:生地—凉血止血、 佐使药:赤芍—和营泄热
丹皮—泄血中伏热,凉血散瘀
③清瘟败毒饮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主治:一切火热证
主药:石膏、知母—清气分热
犀角、赤芍、地黄、丹皮、玄参—清血分热
山楂—行气散瘀,治瘀血肿痛,下痢脓血、消 (肉)食健胃
麦芽—有回乳作用、消(草)食和中
鸡内金—化石通淋、消食健胃 莱菔籽—理气化痰、降气平喘、消食导滞
四、代表方剂
①曲蘖散 2009考 功效:消积化谷,破气宽肠 主治:料伤。2010A1、A2备选 主药: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化滞 辅药:枳壳、青皮、厚朴、萝卜—理气宽中,助消
1、四气
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 性,表示药物作用有机体的反应和产生的治疗效果。 相应的,中药也分为寒性药(或凉性药)、热(或 温)性药、平性药三类。 用药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五味 味即味道。五味即通过味觉来辨别的药物的“辛、
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也是药物作用的标 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表示药物的功能。 五味属性和作用: 辛味 :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或润养 作用。 甘味:能缓能补,具有缓和、补益作用。 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味:能燥能泻,具有燥湿、通降作用。 咸味s: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润下作用。 阳:辛、甘、淡 阴:酸、苦、咸
1、主药(君):
指处方中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可 选用一味或两味以上,以解除主要矛盾。
如大承气汤的大黄,起苦寒泻下作用而为主药。
2、辅药(臣): 辅助主药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补中益气汤中的党参、白术、炙甘草补脾养胃,
增强主药黄芪的益气健脾作用。 3、佐药: 治疗兼证或起监制作用的药物(能消除或缓和方中
④合理剂型:多种剂型,多种给药途径。
⑤严格剂量:中药的效价某些方面体现在组方的主、 辅、佐、使的配合于剂量上。
炮制的方法
炮制
中药性能
一、概述
1、中药性能的含义: 内容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
二、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简称“性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 用以表示药物的药性和药味两方面。以气味来说明 药性,是中药的特点。
某些药物的毒性或偏性的药物)。 如银翘散中的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
止咳治疗兼证
4、使药: 指引他药直达病所,或起协调作用的药物。 如牛膝下行,桔梗入肺,柴胡入肝等作为引
经药;甘草、大枣味甘性平,在许多方剂中 作为调和诸药的使药。
以上是典型方剂的四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每个方剂 都必须如此,例如,单行中仅有一味主药,两味药 的方剂只有主药、辅药。然而,有的方中一味药可 兼有辅、佐或佐、使药的双重作用,虽然药味较少, 实际上也含有主、辅、佐、使四个方面。
2、代表方剂 ①大承气汤 2010备选 功效:泻热攻下,消积通肠 主治:结症。 主药:大黄—泻热通便。 辅药:芒硝—软坚润燥 佐药: 厚朴、枳实—宽中破气、消积导滞、行气散结
六、润下药及方剂
1、常用药物 火麻仁—滋养益津2009年考 郁李仁—利水消肿 蜂蜜—润肺解毒补中 食用油—润燥滑肠
四、清化热痰药及方剂
1、常用药物 贝母—清热化痰,润燥散结 瓜篓—清热化痰,宽中散结,润肠通便 瓜篓根(天花粉)—养胃生津,清肺化痰 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桔梗—宣肺祛痰,排脓消肿
2、代表方剂 ①麻杏石甘汤 功效: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肺热气喘。2011考 主药:麻黄—宣肺平喘、解表 辅药:石膏—辛凉宣泄 佐药: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止咳宣肺 使药:甘草—缓石膏辛寒伤胃气,协调诸药
紫苏—行气宽中、安胎。为中、上二焦之风 药。
荆芥—炒用止血、祛风解表。 防风—驱风、解痉
细辛—走窜力强、温肺化痰,长于止痛、通窍
3、辛温解表方
①麻黄汤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风寒表证。 2011备选项
主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辅药: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止痛
助主药发汗解表
郁金散
功效:清热解毒,涩肠止泻
主治:肠黄。 2011年考 主药:郁金—凉血散瘀,行气解郁 辅药:黄芩、黄柏、栀子、黄连—清三焦郁
火,化湿热
佐药:白芍、诃子—敛阴涩肠止泻 大黄—下积滞,推陈致新,清血热
四、清热解毒药及方剂 金银花—长于解热毒 连翘—长于散结 地丁—凉血解毒要药,为热毒疮疡要药 蒲公英—散气滞,治乳痈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2、代表方剂 ①当归苁蓉汤 功效:润燥滑肠,理气通便 主治:老弱、久病、体虚患畜之结症。2010考 主药:当归—补血润肠
肉苁蓉—补肾润肠 辅药:番泻叶-泻热通便
麻油-润肠通下 佐药:木香、香附、厚朴、枳壳—通行滞气
瞿麦、通草—利尿以清燥粪所化之热
第四节 消导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六曲—健脾,可治脾虚泄泻、消(谷)食化 积、健胃和中
2、代表方剂 ①白虎汤 2010考组方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经热盛及气分实热证 主药:石膏—清肺胃实热、透肌 辅药:知母—助石膏清热养阴 使药:甘草、粳(jing)米—益气养胃,缓和他药
三、清热燥湿药及方剂
黄连—泻心火,治毒痢、解毒 黄芩—泻肺火、凉血安胎 黄柏—泻肾火 秦皮—治疗热痢常用,还能清肝明目 苦参—治湿疹、皮癣
四、方剂的加减变化:
方剂在临床应用时,还必须根据病情、体质、年龄、 性别的不同,以及饲养、管理、使役、气候、地区 的差异,随证加减化裁,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药味增减变化:
指主证未变,兼证不同时,方中主药不变,随病情 变化对其他药味随证加减。
2、药物配伍变化: 主药不变,配伍药变化可直接影响该方主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