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管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的 政府管理
陈瑞莲教授
一、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涵义
• 据有关资料,最早使用全球化一词的 是经济学家T·莱维在1985年的《市场的 全球化》一文中。他以全球化形容此 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重大变化,即商 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 消费和投资领域的扩散。
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1997年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全球化是指跨国 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 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 使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二)世界全球化的进程
• 第一阶段(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被认为是全球化的源 头,由此打破了东西方天各一方的局面。
• 第二阶段(19世纪末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前),此阶段世界市场网络形成,国 际资本和劳动力大规模地流动。
•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 80年代),此阶段跨国公司规模膨胀,发 达国家资本大量外流。
•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人称 之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 ,此 阶段以国际政治多极化和国际经济多元化 为基础,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 导,涵盖生产、贸易、金融、投资及其它 各个领域。
(三)全球化的影响
• 积极影响
– 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 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全球生产力 的增长
——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年第216页
美国著名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在70年代初提出了现
代化社会的10项指标。这10项指标是:
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
⑵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超过12%-
15%
⑶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
45%⑷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超
• 据测算,第一次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GNP)1998年为6126美元。第 二次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50 年应超过25510美元。(详见《中国 现代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三)中国现代化的历程、规划
• 1840年至1949年
1840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实际上就开始了迈向世
上述说明,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 但必须注意的是:
1.经济全球化不等同经济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不等同经济一体化
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看,我们
倾向于认为:全球化是以经济全 球化为核心,以科技、知识信息 为主要依托,包括通讯、生态的 全球化等内容,而以文化及社会、 政治影响为直接后果的一种多方 面和多层次的社会变化趋势
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加 – ⑶社会成员在广大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经
济和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
⑷村社和代代相传的社会群体普遍解体,导致个人 有更大的社会流动性,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具有更 广泛和多种不同的范围 ⑸全面推广文化知识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对其周围 环境传播的世俗的和越来越科学化的倾向 ⑹广大和深入的大众交流网络 ⑺政府、商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机构的生存以及 这些机构中日益增多的官僚组织 ⑻在一个大的民众团体控制下,各大民众团体加强 统一(即国家),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增 强(即国际关系)
(二)现代化的模式、标准
• 1. 现代化的模式
• 早发内生型 • 后发外生型 • 后发内生型
• 2. 现代化的标准
1960年,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学者
在日本箱根(简称“箱根会议”)召开的 “现代化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 提出了现代化的8项指标:
– ⑴人口比较高度集中于城市 – ⑵使用非生命能源的程度比较高,广泛的商品
• 第二次现代化(后现代化)
• 1970年以来以瑞典、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 达国家的新现代化,其主要特征是知识化、 网络化
• 1998年,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8 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其中 现代化指数排世界前10名的是瑞典、美国、 芬兰、澳大利亚、瑞士、挪威、日本、丹 麦、德国和荷兰。
– 增强了人类共同发展的全球意识,形成 了一些公认的国际运行机制和惯例,为 日益增多的全球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
– 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技术和国际市 场,发挥“后发效应”提供了历史机遇
• 消极影响
–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 使南北差距不断扩大 – 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 使宏观调控出现新困难 – 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不断
增大
• 结论是: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二、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涵义、发展进程
• 1.现代化的涵义
• “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它涉及人 类思想和活动的所有领域的变化。”
——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9年,第35页
2. 现代化的进程
• 第一次现代化(1763年~1970年),其主要 特征是工业化
过70%⑸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
8பைடு நூலகம்%
⑹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
过10%-15%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
⑻平均每名医生负担的人口为1000 人以下
⑼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
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以下
• 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的标准大致反映 了20世纪40至6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的 发展水平,被认为适合于作为衡量发 展中国家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社会经 济标准
界、实现现代化的历程。期间包括清朝时
期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以及
共和时代的现代化努力。但在旧中国的百
年岁月里,现代化始终只是人们向往的渺
茫幻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提出“四个 现代化”的构想
•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在20世 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再次提出在 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启 动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以蒸 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英国开端然后向西欧扩散
第二阶段(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以内燃 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运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 革命,由欧洲扩大到北美等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电子化 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陈瑞莲教授
一、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涵义
• 据有关资料,最早使用全球化一词的 是经济学家T·莱维在1985年的《市场的 全球化》一文中。他以全球化形容此 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重大变化,即商 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 消费和投资领域的扩散。
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1997年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全球化是指跨国 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 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 使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二)世界全球化的进程
• 第一阶段(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被认为是全球化的源 头,由此打破了东西方天各一方的局面。
• 第二阶段(19世纪末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前),此阶段世界市场网络形成,国 际资本和劳动力大规模地流动。
•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 80年代),此阶段跨国公司规模膨胀,发 达国家资本大量外流。
•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人称 之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 ,此 阶段以国际政治多极化和国际经济多元化 为基础,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 导,涵盖生产、贸易、金融、投资及其它 各个领域。
(三)全球化的影响
• 积极影响
– 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 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全球生产力 的增长
——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年第216页
美国著名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在70年代初提出了现
代化社会的10项指标。这10项指标是:
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
⑵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超过12%-
15%
⑶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
45%⑷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超
• 据测算,第一次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GNP)1998年为6126美元。第 二次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50 年应超过25510美元。(详见《中国 现代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三)中国现代化的历程、规划
• 1840年至1949年
1840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实际上就开始了迈向世
上述说明,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 但必须注意的是:
1.经济全球化不等同经济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不等同经济一体化
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看,我们
倾向于认为:全球化是以经济全 球化为核心,以科技、知识信息 为主要依托,包括通讯、生态的 全球化等内容,而以文化及社会、 政治影响为直接后果的一种多方 面和多层次的社会变化趋势
流通和服务设施的增加 – ⑶社会成员在广大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经
济和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
⑷村社和代代相传的社会群体普遍解体,导致个人 有更大的社会流动性,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具有更 广泛和多种不同的范围 ⑸全面推广文化知识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对其周围 环境传播的世俗的和越来越科学化的倾向 ⑹广大和深入的大众交流网络 ⑺政府、商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机构的生存以及 这些机构中日益增多的官僚组织 ⑻在一个大的民众团体控制下,各大民众团体加强 统一(即国家),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增 强(即国际关系)
(二)现代化的模式、标准
• 1. 现代化的模式
• 早发内生型 • 后发外生型 • 后发内生型
• 2. 现代化的标准
1960年,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学者
在日本箱根(简称“箱根会议”)召开的 “现代化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 提出了现代化的8项指标:
– ⑴人口比较高度集中于城市 – ⑵使用非生命能源的程度比较高,广泛的商品
• 第二次现代化(后现代化)
• 1970年以来以瑞典、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 达国家的新现代化,其主要特征是知识化、 网络化
• 1998年,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8 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其中 现代化指数排世界前10名的是瑞典、美国、 芬兰、澳大利亚、瑞士、挪威、日本、丹 麦、德国和荷兰。
– 增强了人类共同发展的全球意识,形成 了一些公认的国际运行机制和惯例,为 日益增多的全球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
– 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技术和国际市 场,发挥“后发效应”提供了历史机遇
• 消极影响
–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 使南北差距不断扩大 – 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 使宏观调控出现新困难 – 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不断
增大
• 结论是: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二、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涵义、发展进程
• 1.现代化的涵义
• “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它涉及人 类思想和活动的所有领域的变化。”
——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9年,第35页
2. 现代化的进程
• 第一次现代化(1763年~1970年),其主要 特征是工业化
过70%⑸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
8பைடு நூலகம்%
⑹青年适龄年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
过10%-15%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0%
⑻平均每名医生负担的人口为1000 人以下
⑼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
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以下
• 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的标准大致反映 了20世纪40至60年代主要工业国家的 发展水平,被认为适合于作为衡量发 展中国家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社会经 济标准
界、实现现代化的历程。期间包括清朝时
期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以及
共和时代的现代化努力。但在旧中国的百
年岁月里,现代化始终只是人们向往的渺
茫幻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提出“四个 现代化”的构想
•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提出在20世 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再次提出在 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启 动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以蒸 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英国开端然后向西欧扩散
第二阶段(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以内燃 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运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 革命,由欧洲扩大到北美等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电子化 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