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曾秀梅

【摘要】 目的 探讨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生产的6511及9130K心电图机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果 间歇性预激发生率为26%(25/98),其中17例间歇性预激综合征,5例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2例合并束支阻滞,1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结论 深入了解间歇性预激特点及形成机制,可大大提高心电图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 旁路 正路 发生机制

现已明确预激综合征产生的解剖基础是房室间除正常房室结经路(正路)外还存在有附加房室旁路(旁路)。其心电图改变机制激动通过旁路预先激动心室,而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在预激图形与正常图形出现的频率对比、两种图形互为转变的方式以及图形转变时伴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等方面,有多种表现。本文分析25例间歇性预激的心电图特点,旨在探讨其发生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997~2004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采用日本光电生产的6511及9130K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典型预激综合征98例,其中25例为间歇性预激。女性17例,男性8例,年龄20~47岁,平均33.5岁。根据心电图特点分类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本文间歇性预激发生率为26%(25/98),其中17例间歇性预激综合征,5例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2例合并束支阻滞,1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2.2 心电图特点分类分析

2.2.1 频率依赖性间歇性预激共15例。心电图表现为:1)心率减慢时出现预激图形10例(图1);2)心率增快时出现预激图形3例(图2);3)长间歇(早搏代偿间歇)之后出现预激图形2例(图3)。

2.2.2 预激图形与正常图形交替出现5例。这类预激分别以二联律及成对交替出现(图4、5),不伴有心率的改变,提示预激旁路内发生2:1或4:2前向传导阻滞。

2.2.3 旁路内隐匿性传导及蝉联现象5例(图6)。

3 讨论

间歇性预激是指预激的心电图特征间歇地出现,间歇地消失,有文献报道发生率在25%~75%。导致预激间歇性出现的原因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诱致预激图形正常化的因素,凡能抑制旁路传导性,使其不应期延长或加速正常房室通路(正路)下传速度的神经体液,病理、药理及物理因素均可导致预激图形正常化;另一类是使潜在性预激图形重现的因素,凡能抑制正路传导性,使其不应期延长或在时间上为旁路下传的激动提供待预激区,都可使预激图形重现。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市妇幼保健院

邮 编 529500 收稿日期 2005-06-05

频率依赖性旁路传导阻滞是间歇性预激常见的机制。可分为快频率依赖性(3相)阻滞和慢频率依赖性(4相)阻滞两种类型,前者更为常见。本文15例频率依赖性间歇性预激中有10例为旁路3相阻滞,这是因为多数患者旁路不应期比正路长,当心率增快后旁路处于有效不应期中、后一次心房激动只能从正路下传,预激图形消失。当心率减慢或长间歇后,旁路恢复传导功能,预激图重现。另有3例在心率增快时显示预激图形,心率减慢时预激图形消失,提示旁路有自动除极能力,因而在心率稍慢时旁路丧失下传能力,激动只能从正路下传,这属可旁路4相阻滞,较为少见。

旁路内隐匿性传导致使旁路前传功能暂时丧失是产生间歇性预激另一个重要机制。当旁路被心室激动逆向隐匿传导或被心房激动前向隐匿性传导,造成旁路持续性功能性前向传导阻滞,而正路保持1:1传导,连续的隐匿性传导形成旁路蝉联现象,预激图形消失。Lehmann认为蝉联现象的阻滞区是连续的激动互相干扰的结果。室性早博伴正路及旁路逆向性隐匿性传导,希一浦系统受影响较小,仅发生前向传导延迟,最终还能下传心室,表现为PR间期延长,ORS波形正常,而旁路受影响较大,发生前向传导阻滞。这样经正路下传的激动再次逆传至旁路,如此反复隐匿性逆传产生旁路蝉联现象。如果逆向隐匿性传导消失,旁路前传功能恢复,旁路的蝉联现象也随之消失,预激图形重现。

对不伴有心率改变的间歇性预激,一般认为是旁路内存在前向性传导阻滞。图4显示预激图形与正常图形交替出现,很可能是旁路存在2:1前向传导阻滞。图5显示预激图形与正常图形成对交替出现,可能是旁路存在4:2前向传导阻滞。图中畸形ORS波的PR间期固定且<0.12S,见δ波,可除外束支传导阻滞及室性搏动。

间歇性预激往往提示旁路前向传导功能减退而其逆向传导能力仍正常,提示隐匿性预激的存在,成为阵发性室上速及阵发性房颤的原因之一。深入了解间歇性预激特点及形成机制,可大大提高心电图的诊断价值。

(本文图片见封四)

参 考 文 献

[1] 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93

[2] 刘仁光.预激综合征临床心电图诊断有关问题[J].临床心电图

学杂志,2003,1:43-44

4

9

3

1

・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5,Vol.26,No.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