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及预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及预防措施
摘要对农业灾害性天气发生的特点进行阐述,并从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和气象服务保障渠道2个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以期为防御农业气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稳产、增产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预防措施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而农业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1-2],天气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3]。因此,如何发挥气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服务保障作用,拓宽气象保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保障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1 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
气象与农业密不可分,气象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当前,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洪涝、大风、冰雹、冷冻等[4-5]。
1.1 洪涝
洪涝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它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植被、季节、作物生育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但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导致减产或绝收。全国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
1.2 冰雹
冰雹灾害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农业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枝叶、茎杆和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冰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由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分布特点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中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
1.3 冷冻害
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指作物在生长期间因温度偏低,影响正常生产,或者使作物的生殖生产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常发生于春、夏、秋季;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是在植物越冬期间,温度低于0 ℃时,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现象,常发生于秋、冬、春季。
1.4 台风
台风被列为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当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2 km/s 时,称为台风。它是一种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热带气旋。在我国,受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发生在浙江以南沿海一带台风灾害以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瘟疫、环境污染、虫灾、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衍生灾害也将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2 预防措施
2.1 不断健全和完善气象为农服务机制
针对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以预防为主,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健全和完善气象为农服务机制[6-7]。
2.1.1 建立专业服务组织,健全为农服务体系。首先加强对气象人员特别是专职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的培训和配置,专门从事农业气象的观测、研究和预报产品的制作、发布,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同时,在各镇村配置专(兼)职农业气象联络员和村农业气象信息员,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主要负责气象信息传递、反馈、解释、应用和指导任务,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开展气象服务工作,成为气象服务到农户、到田头的桥梁和纽带。
2.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为农服务手段。一是在各乡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装配风格化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自动监测并向区县气象台站传输主要气象要素,让农业气象人员及时掌握各地气象情况和天气变化动态,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跟踪监测,为提高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拓宽气象预报服务产品传播和服务渠道。利用村村通广播、有线电视、有线无线电话、传真、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气象警报机、电子显示屏等媒体,随时发布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使气象为农服务达到立体全方位、双向反馈、联动互动的要求。
2.1.3 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积极与农林、水利、农经等部门和单位密切联系,加强合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农村工作动态、农情、苗情、墒情、病虫情、天情、水情、灾情和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资源开发等信息,形成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全面掌握农业发展情况、农业生产和经营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使气象为农服务更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天制宜,更加有的放矢。通过信息共享,确保气象服务与其他行业密切配合、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相得益彰,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的综合效应,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8]。
2.1.4 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增强为农服务后劲。在为农服务中,积极推广应用上级气象部门和科研院校的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充分发挥气象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精选课题,积极开展本地化农业气象科研,探索本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业气象趋利避害、农业防灾抗灾、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对策,为气象为农服务储备更多“能源”,增强
后劲,使气象为农服务不断适应气象科技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努力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科学性。
2.2 要注重开发和拓宽气象服务保障渠道
完善为农服务机制,拓宽服务保障渠道,在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和针对性、指导性上取得新的突破。把常规天气预报作为基础性的初级产品,通过专业加工,衍生、开发面向农、林、渔等不同品种的精细化、专业化服务产品。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发适合各品种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产品[9-10]。针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开展面向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论证、气候评价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在为农服务中,要将过去的单一预报转变为“预报+服务指南”、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转变为“预报预警+影响评估+防御意见、建议”的形式,消除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气象服务的疑虑,进一步增强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指导性和保障能力,为农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3 参考文献
[1] 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5-168.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学会.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4-133
[3] 周淑贞,束炯.城市气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01-215.
[4] 程纯枢,冯秀藻,高亮之,等.中国的气候与农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165-167
[5] 朱自玺.农业气象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332-335
[6]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学基础科学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223-245
[7] 王馥棠,赵宗慈,王石立,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5-53
[8] 饶维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吉林省农业生产中的保障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9):136.
[9] 刘树泽.国外农业气象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世界农业,1986(6):31-33.
[10] 郭丹.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