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传播?
人类传递、扩散、交流信息的活动。
2、传播的两个要素:
1)、信息——传播的内容
2)、流动——传播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3、关于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戈德
2)互动关系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格伯纳
3)符号说
“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贝雷尔森
4)目的、影响、反应说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霍夫兰
4、人类传播的类型
1)达摩面壁
相传达摩在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自身传播)
2)大仲马。蘑菇和雨伞(人际传播)
3)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群体传播)
4)开会。组织传播
5)阿姆斯特朗登月。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宇宙飞船阿姆斯特朗(大众传播)5、主要的传播模式
1.自身传播(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
5.大众传播
6、传播学的诞生
兴起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发展。
1)政治因素选举人开展有效的传播活动2)经济因素
3)媒介因素
19世纪中期,美国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进入20世纪以后,又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二战后的发展更为迅猛,在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美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
4)军事战争宣传的迫切要求,传播心理战术
交战双方都利用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宣传的研究成为当时的热点课题。
一战时同盟国和协约国展开了宣传大战。1917年美国参战后,成立了“公共信息委员会”,专门负责美国的战时宣传。大量的战争广告、宣传小册子、新闻电影、组织演讲。希特勒戈培尔电影《意志的胜利》5)学术传统借鉴多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符号学、语言学、新闻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重视实用主义研究,解决暴力、商业推销、等问题。
6)人才大批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7、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1、传播者(信源)
2、受传者(信宿)
3、讯息(针对信息的完整性)
4、媒介(信道)
5、反馈(获得传播信息是传播者的意图)
8、什么是符号?
传播——信息的流通
信息如何流通?符号——信息=符号+意义
什么是符号?符号——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
本元素,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
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请举出至少三个或三种不同的符号例:冒烟、
发烧、旗语、电报、红绿灯。
这些符号与它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相同
吗?
冒烟——起火,发烧——疾病自然关系一
对一的关系
旗语、电报、红绿灯人类创造
8、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声音高低、大小、
快慢、文字、字体
2)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
姿势等。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
如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饮食和服装、
音乐和舞蹈、美术和建筑、手艺和技能、住
宅和庭园、城市和消费方式等。
4)人际距离
了解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
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
距离。
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
个人的实际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
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9、选择性定律(主要针对受众)
1)选择性接触
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
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
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
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理解,使之
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相协调。
3)选择性记忆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
信息中挑选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
息,进行记忆。
10、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
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
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
改变“自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
自我。
11、内省式思考
内省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
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以解决现实目的为
目的的自我反思,称为内省式思考。
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
况时才会活跃。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
围的环境和他人有密切联系。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
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12、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
群体意识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
播的过程中形成的。
群体意识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
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方式。
13、集合行为中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
社会集合现象。
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传播机制非正常化
14、什么是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
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
的变化。
(一)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
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
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二)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
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
果。
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
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
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15、有限效果论
(强化效果论,最小效果论,无效果论)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
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
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
强化。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①有限效果论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
的转变上,而不是态度的加强。
②有限效果论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
响,未考虑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③有限效果论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
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
④有限效果论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
期效果。
⑤有限效果论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
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
1940年,伊里调查
①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
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
追随者。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流
动传播)。
②在影响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人际传播的
影响似乎不仅比大众媒介更经常,而且更有
效。
1948年,《人民的选择》1954年,《选举》1955
年,《个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