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森林立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淳化县立地类型表
地貌
南 山 北 山 坡向 阴坡
立 地 条 件 土壤
褐土
坡度
陡坡 斜缓坡 陡坡
部位 上部
立地类型名称
南山阴坡上部
代 号

褐土(部分红胶土)
褐土
下部
下部 上部 下部 上部
南山阴坡下部
北山阴向斜缓坡 北山阳向陡坡上部 北山阳向陡坡下部 高原沟壑阴向沟坡上部

Ⅲ Ⅳ Ⅴ Ⅵ
阳坡
褐土(部分粗骨土) 褐土
1
(基 准 年 龄 1 2 年 )
3
X 1— X
2
X 1— X
X 1— X
4
X 1— X
5
X 1— X
4
偏 相 关 系 数 范 围
0 . 382 0 . 76
0 . 307 1 . 73 0 . 250 1 . 00 0 . 212 1 . 06 0 . 143 0 . 72 0 . 064 0 . 22
加拿大和美国:50年代后,多因子立地分类方法
(二)我国森林立地的研究
•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能按照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合理布局的原则指导林业生产, 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 建国以后,我国森林立地发展经历了3个大 的发展时期: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学习苏 联经验,70~80年代受德国、美国、加拿大 和日本的影响,这两个时期只要探寻立地 分类的手段和方法。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 期属于立地分类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时期。
1 .6 7 3 .2 7 4 .4 0 5 .2 8 6 .0 0 6 .6 1 7 .1 3 7 .6 0 8 .0 1 8 .3 9 8 .7 3
3 .2 2 4 .9 9 6 .2 4 7 .2 1 8 .0 0 8 .6 7 9 .2 5 9 .7 6 1 0 .2 2 1 0 .6 4 1 1 .0 1
二、森林立地研究的发展趋势
• 单因子分类---多因子分类 • 定性描述分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 类途径 • 单一利用方式评价---多利用方式叠加评 价 • 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
第三节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 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分析和评价 • 数量化立地指数表
一、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分析和评价
刺 槐 数 量 化 立 地 质 量 等 级 表 项 目 数 立 地 质 量 等 级 优 良 中 等 合 格 差 X
6
(基 准 年 龄 1 2 年 ) X
4
X
5
X百度文库
3
X
2
X
1
﹥ 1 1 .9 8 9 .1 5 — 1 1 .9 7 6 .3 2 — 9 .1 4 ﹤ 6 .3 1
﹥ 1 1 .9 3 9 .1 5 — 1 1 .9 2 6 .3 6 — 9 .1 4 ﹤ 6 .3 5
﹥ 1 2 .1 2 9 .5 6 — 1 2 .1 1 7 .0 0 — 9 .5 5 ﹤ 6 .9 9
﹥ 1 1 .8 9 9 .6 5 — 1 1 .8 9 7 .4 2 — 9 .6 4 ﹤ 7 .4 1
﹥ 1 1 .5 3 9 .5 6 — 1 1 .5 2 7 .6 0 — 9 .5 5 ﹤ 7 .5 9
第二章 森林立地
•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森林立地分类 •造林地种类
第一节
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 立地——指林地或造林地的具体环境,即指与 树木或林木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并能为其所利 用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的总和 • 立地条件——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
生活因子 如水、热、光、气 环境因子 如海拔 地质、地貌、地形(坡度、坡向 )植被
﹥ 1 1 .8 6 1 0 .4 4 — 1 1 .8 5 9 .0 2 — 1 0 .4 3 ﹤ 9 .0 1
第四节
森林立地分类
1.概念 立地分类——指的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基本 相同、立地生产力水平基本一致的地段的组合 2.立地分类系统 立地区域 立地区 立地亚区 立地类型小区 立地类型组 立地类型
第二节
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 立地研究发展简史 • 森林立地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立地研究发展简史
(一)世界森林立地的研究 1. 欧洲
芬兰:生长地带---地位级
依据土壤、坡向、植被等因子分类 德国:18世纪后,用林分收获表划分林地生产力 俄罗斯:两大学派:生物地理群落学派和生态学 派
2. 北美
4 .7 8 6 .7 0 8 .0 7 9 .1 3 1 0 .0 0 1 0 .3 7 1 1 .3 7 1 1 .9 3 1 2 .4 3 1 2 .8 8 1 3 .3 0
6 .3 3 8 .4 2 9 .9 1 1 1 .0 6 1 2 .0 0 1 2 .8 0 1 3 .4 8 1 4 .0 9 1 4 .6 4 1 5 .1 3 1 5 .5 8
阴坡
沟坡 阳坡 沟底 塬面
梁峁顶迎风坡
白缮土
陡坡
下部
上部 下部
高原沟壑阴向沟坡下部
高原沟壑阳向沟坡上部 高原沟壑阴向沟坡下部 沟底

Ⅷ Ⅸ Ⅹ Ⅺ Ⅻ
白缮土 潮土 黄绵土
陡坡
塬面 梁峁顶、迎风坡
• 命名:用主导因子组合的方式来进行
要求通俗易懂,野外便于识别立地类型,如南山 阴坡上部、北山阳向斜缓坡等
(2)按生活因子划分立地类型
• 首先要对重要的立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然后 参照植物及林木的生长状况,确定级别,组成 类型
• 优点:
• 能从本质上说明立地的差异,因而反映的立地 比较准确
• 缺点
• 划分立地的标准难以掌握、测定困难,山区小 气候的差异在这些类型中的难以表达
(3)数量化立地分类
利用数量化理论、聚类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立 地分类,使立地分类实现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 分析的飞跃
二、数量化立地指数表
1.资料收集、整理 2.项目、类目的确定 3.数量化
引入示性函数 填写反应表
4.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数学模型,得到预 测方程
二、数量化立地指数表
黄 土 高 原 刺 槐 数 量 化 地 位 指 数 表
得 分 类 项 目 部 位 X 1 土 壤 X 2 海 拔 X 3 坡 形 X 4 坡 度 X 5 坡 向 X 6 峁 顶 、 山 脊 山 、 沟 上 部 山 沟 、 中 下 部 谷 底 粗 骨 土 、 石 渣 土 红 胶 土 、 褐 土 、 黄 墡 土 粘 土 、 黑 垆 土 1100 米 以 下 1100— 1300 米 1300 米 以 上 凹 形 平 直 凸 形 26 以 上 16— 25 15 以 下 阳 坡 阴 坡 复 相 关 系 数 剩 余 标 准 差 0 .7 5 1 5 1 .8 0 1 0 .7 8 1 3 1 .7 0 7 0 .7 9 7 4 1 .6 5 3 0 .8 0 7 2 1 .6 1 9 0 .8 1 1 3 1 .6 0 6 9 .0 2 1 0 .1 8 1 1 .0 0 1 3 .2 8 7 .6 0 8 .3 9 9 .1 1 1 1 .5 1 0 0 .5 6 1 .9 9 7 .4 2 8 .2 5 8 .9 3 1 1 .3 2 0 0 .1 9 1 .7 6 0 1 .0 3 0 .1 8 7 .0 0 7 .8 1 8 .4 1 1 0 .8 0 0 0 .4 2 1 .8 3 0 0 .9 6 0 .2 0 0 0 .3 4 1 .0 8 6 .3 6 7 .3 1 7 .9 0 1 0 .2 1 0 0 .4 5 1 .7 3 0 0 .9 9 0 .2 0 0 0 .3 3 1 .0 8 0 0 .6 6 0 .7 2 6 .3 2 7 .2 3 7 .8 1 1 0 .0 8 0 0 .4 5 1 .7 3 0 1 .0 0 0 .2 3 0 0 .3 1 1 .0 6 0 0 .6 5 0 .7 2 0 0 .2 2 0 .8 1 2 1 1 .6 0 6 目 项 目 数 X
第五节 造林地种类
一、 荒山荒坡 这种造林地上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或过去生长过 森林植被,但在多年(50 年)前已遭破坏,植被 已退化演替为荒山植被,土壤也失去了森林植被的 特点 二、 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 三、 采代迹地和火烧迹地 四、 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 区划单位和分类单位组成同一分类系统 • 前3级是立地区划单位,后3级为分类单位 • 立地类型是基本的分类单位
⒊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1)按主导环境因子划分立地类型 • 优点: 简单明了,易于掌握 • 缺点 ①比较粗放、呆板、难于照顾到个别具体情况, 难以全面地反映立地的某些差异 ②采用的立地因子较少时,可能造成同一立地类 型的立地,却有不同的林木生长效果 ③采用的因子过多,否则会造成类型数量多,类 型命名过于复杂,而丧失本方法简单、易行的 优点
7 .8 9 1 0 .1 4 1 1 .7 4 1 2 .9 9 1 4 .0 0 1 4 .8 6 1 5 .6 0 1 6 .2 6 1 6 .8 4 1 7 .3 7 1 7 .8 6
9 .4 4 1 1 .8 6 1 3 .5 8 1 4 .9 1 1 6 .0 0 1 6 .9 2 1 7 .7 2 1 8 .4 2 1 9 .0 5 1 9 .6 2 2 0 .1 4
刺 槐 地 位 指 数 表
上 层 高 级 龄 阶 指 数
( 基 准 年 龄 12 年 )
4
6
8
10
12
14
16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0 .1 1 1 .5 5 2 .5 6 3 .3 5 4 .0 0 4 .5 5 5 .0 2 5 .4 3 5 .8 1 6 .1 5 6 .4 5
( 一)全面掌握造林地的立地性能
1.地形 • 海拔高度 坡向 坡度 坡位 坡坡形 小地形 • 不同地形其水、热状况不同 2.土壤 • 土壤种类 厚度 腐殖质含量 结构 质地 PH值 3.水文 4.生物 5.特殊因子
(二)掌握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找出主导环境因子 (四)立地质量评价
⒈ 立地指数级 ⒉ 立地指数 立地指数(SI)-----基准年龄时林分上层木的平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