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大理周城白族扎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金少萍
今日民族 ETHNIC GUIDE 2001(11) 1次
引证文献(1条)
1.卞俊鑫 浅析当代白族扎染图案的造型特点[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09(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rmz200111012.aspx
解读
。:;一犯。
追溯周城扎染的历史,目前 没有找到文献的明确记载,据调 查材料,扎染约始于明末清初, 扎染工艺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 代代相传,成为白族宝贵的文化 遗产。
民国年间,周城的土靛染布 业异军突起,十分兴旺,在滇西一 带都很有名气,不少人从远处慕 名前来购买染好的布料,或是携 带大量布料前来加工。特别在民 国20年以后,是周城染布业发展 的全盛时期,这时全村经营染布 的竞达300多户,村民自织、自扎、 自染、自销,藉以维持生计。因染 布业较发达,在村北的本主庙(灵 帝庙)中,还曾供奉有染衣业祖师 葛和梅的塑像。由于周城自种土 靛成本低,活路精细等,曾一度冲 击了喜洲的染布业。据有关资料 统计,解放初周城村的染布业共 有317户,资本在村内所有手工业 收入中名列前茅。在300多染布户 中有30多户属于资本家经营,并
扎好的“疙瘩花”
结合,无非是以其中一种方式为 主,另一种方式为辅。
周城染布所需布料少部分是 靠村内自织的土布,村内也有不 少经营织布的农户,据解放初的 统计,有58户织布,计有450多架 织机。主要的布料则是在当地乡 村街子喜洲街、龙街、狗街、头铺 街购买。织布、染布是当时大理城 乡家庭的主要副业。大理、喜洲一
大理纺织业的盛况一直沿袭 到民国年间,还形成了以销售棉 花、棉纱、土布为大宗的乡村市 集,如喜洲街、龙街、狗街、上关 街、头铺街、右所街等。纺织业方 面的专业村也在此时涌现,即全
村除种田外,兼营同一种手工活。 周城便是当时著名的织染村。
周城村人多地少,耕地有 限,历史上村民的生活素来仰仗 “亦耕亦织”维持。纺织业的兴盛 和发展又带动了染布业的发展, 因而染布业也是周城的传统家庭 手工业,成为村民维持生计、养 家糊口的一项重要传统产业。周 城也就成为大理近代脱颖而出的 织染村。
民国年间喜洲一带属于大理 坝子的富裕地区,匪患频频,周城 村地处交通要道,村口没有任何 屏障,首当其冲未能幸免。再加上
42 万方数据
染布业的兴旺,引得土匪分外眼 红,这大概也是周城屡屡遭遇匪 患的原因之一。据记载:民国12年 (公元1923年)11月26日,匪首张 结巴一伙掠去周城村老幼60多 人,焚烧民房60多所,除逃脱10多 人,赎回数人,伤亡6、7人外,其余 均遭杀戮。如今周城村南本主庙 的厢房中还供奉着民国年间遭匪 患I『|i遇难的男女老幼的牌位。周 城村过去在每条主要巷道的入口 处,如大充路、塔充路都曾建有壮 观的门楼和照壁,均先后毁于民 国年间的匪患。这些惨案令周城 人刻骨铭心,以致于周城人后来 在村落巷道的建筑布局上颇费了 一番脑筋,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突 出其防匪患的功能。外人步入周 城村弯曲狭长、纵横交错的巷道, 宛如步人了迷宫,一时不知所向。 民间相传:有一年,曾有一股土匪 贸然冲进周城的村巷,以图抢劫, 不料竟迷失了方向,最后在幽长 而狭窄的巷道中被村民用鹅卵石 活活砸死。
周城染布用的染料土靛,全 由村民自己种植、自己制作。除满 足本村染布之用外,多余的土靛 还用于销售。大理、喜洲等地的染 布业在外国洋靛输入之前,均是 仰仗周城的土靛。周城的土靛售 价低、质量好,因而十分畅销,甚 至还销售到弥渡、南涧一带。染布 的原料除土靛外,还需要其他的 辅料,辅料则来自石鼓和宾川I,在 喜洲街、龙街、狗街上均可购买。
带织布、染布的兴盛,使得其周围 的乡村集市也成为当地土布销售 的集散地。喜洲历来是商业贸易 集镇,以四方街为中心的集市,三 天一集,曾有“上午卖布,下午买 纱”,“日中为市”的古老遗风。其 中尤以龙街和狗街最为热闹,每 至街期,附近各村的农民、手工业 者和喜洲、大理、下关、邓川、洱 源、剑川等地的商人都纷纷前来 赶街。街子是在一片空旷地上,没 有店铺,都是临时搭棚摆地摊,商 品除一般的土杂、百货外,主要以 棉纱、土布为大宗。
据调查,当时周城村的染布 也主要驮到龙街、狗街、喜洲街销 售,除了当地人购买外,外地商贩 也到这些乡村集市上大批收购, 进而再贩运到外地销售。周城经 营染布的人家每遇街天便赶着马 帮,驮着染好的布料到集市上销 售,散集时又购买大批白布驮回。 周城染制的布匹除了畅销于大理 的喜洲、洱源、剑川、鹤庆外,还由 外地商贩辗转远销到兰坪、丽江 等地。每逢街天,乡村集市上驮着 布匹赶集的马帮和人群络绎不 绝,土布销售盛况空前。这些乡村 集市上土布销售的盛况,引起了 当地土匪的注意,以至于销售土 布、染布的市集和马帮成了土匪 窥视、袭击的重点目标,经销者不 时遭到土匪的抢劫。民国13年(公 元1924年)祸害于滇西、啸聚于喜 洲花甸坝的匪首张结巴等,抢劫 喜洲、狗街,掠去布疋、粮食、马、 牛及男女40多人。
周城村传统的染布业主要是 浸染扎染布、平面布、两面布、印 花布这四个品种。
其中扎染布尤负盛名,是一 种独特的染制工艺,民间素有“疙 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在白布上 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然后用 针线将“花”的部分重叠或撮绉缝 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 拆开色泽未渍的“疙瘩”即成各种 花形,成品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 素雅,韵味独特,有一种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深受人们的欢迎。
文化
≯、o£f喵。
o麓;读mo
过染布家,最苦不过赶马人”,道 出了染布人家的苦难生涯。
1949年解放后,周城村以社 队经营的方式保持着传统的扎染 手工艺。但在“左”的路线盛行的 时期,民族扎染工艺也历经磨难, 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曾遭受了 封闭作坊、捣毁原料的厄运,以至 于植物染料都差点失传。当时全 村仅有一位80多岁老人的苗圃中 种有数株植物染料。即使在那样 的条件下,村内4队的老队长、技 术员、会计3人甘冒风险,暗中保 存扎染原料、转移扎染工具,以集 体副业的形式悄悄坚持着扎染的 生产。
加《南诏奉圣乐》乐舞演出的演员, 其身穿的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 以八彩杂革”光彩照人。
伴随着纺织业的兴盛和普 及,甚至有将白族民间女子妞尼 尊为纺织神的事例。后人推测大 概是此人曾经对纺织技术有过贡 献。在近代脱颖而出的手工业专 业村中竞出现了与纺织业有关的 手工业神,如周城织染村,以梅葛 为染布业的祖师,而上述擅长擀 毡的金圭寺村,则奉苏武为擀毡 业的祖师。明、清时期,洱海白族 地区的纺织业进一步向纵深发 展。自制的白木纺车、木织机是生 产手工土布的主要工具。纺织所 需的棉花,一是白族农民在宾川 等地种植。二是仰仗来自缅甸的 棉花,又称“瓦花”,由经营棉花生 意的商人长途跋涉,赶马帮运来。 以纺织业为主的手工业十分兴 盛,纺织业已成为大理城乡白族 妇女普遍的手工业,几乎每家都 有纺车和织机。“苍山十九峰,峰 峰有水,大理三千户,户户织布。” 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道出了当时 大理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的盛 况。大理城在明朝后期还出现了 染布、裁缝等行会。清朝中后期大 理地区还出现了以经营缅甸棉 花、棉纱为主的大商号“三元号”、 “裕元号”、“九和号”。明代洱海卫 红布、清代喜洲布、大理布都以其 优良的品质而名噪一时,是滇西 土布中的畅销货。
唐初白族先民的纺织业已达到较高水平,据《西 洱河风土记》载:“有丝、麻、蚕织之事,出绝、绢、丝、 布、麻,幅广七寸以下,染色有非帛。”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的纺织业无论是棉纺 织、丝纺织、毛纺织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织染 工艺本身织、染、挑花、刺绣等,整体呈现出较高的 水准。
唐初亦已有了丝织业,但织锦技术还不太成熟。 后来养蚕织锦已成为当地农家的一项重要的手工业, 并且丝织技术已接近中原水平。这些锦绣主要用于南 诏宫廷衣料和向唐主朝进献时的贡品。南诏的大厘城 (今喜洲镇)是远近闻名的织锦城,《南诏德化碑》中有 “大利流波濯锦”的赞语。整个丝织业的技术包括了缫 丝、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近年大理三塔出土的南 诏、大理国丝织品上有各种云纹、云雷纹及几何图案、 花卉图案、蝴蝶图案等。据史书载:唐朝贞元十六年 (公元800年)南诏朝廷派乐舞队到长安献艺,当时参
历史上周城村染布业的发 展,还出现了一些商号,著名的商 号有德信和(杨茂山)、德义和(杨 菁山)、复镇祥(桂品清)、裕金和 (杨学禹)、复玉和(杨锡章)、丽江
设号(苏步程)。可以说,当时村内 的殷实之家,大多是经营染布业 后而发家致富的,尤其是经营染 布商号“德信和”的杨茂山家,世 代从事染布行业,其规模、数量、 质量均居全村之首,经几代染布 经营的积累,在村内盖起了高门 大院的瓦房(现周城幼儿园园 址),堪称全村的首富。过去杨茂 山家染的布名气很大,不仅仅在 大理,甚至在剑川一带白族乡村 嫁姑娘时,若没有用杨茂山家的 染布作陪嫁,则认为脸面上无光。 如前所述对于村内经营染布的大 部分农户而言,属于兼营性质,仅 是作为一种贴补、维持生计的家 庭副业。染布是一项苦营生,日复 一日,年复一年,起早贪黑,披星 戴月。经营染布者长年累月双手 浸泡在凉水中,尤其是寒冬腊月 问,双手布满裂口,浸入冰水中疼 痛不堪。长年经营染布的人普遍 患有风湿病,严重者导致手指关 节变形,妇女还患有妇科疾病等。 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民谚:“最苦不
万方数据
令目氏获41
雇有雇工。而一般农户中只有少 数是以染布为主的独立手工业 者,绝大多数农户染布则属于兼 营性质,属于家庭副业,并且受季 节的影响和限制,特别在农忙时 往往无暇顾及而停止生产。
当时周城村的染布业就其经 营的方式而言,有两种方式:一是 自染自销,二是替人加工,具体到 各家各户则又往往是两种方式相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周城白 族的传统扎染又获得了蓬勃发展 的生机,个体经营与集体经营并: 行,扎染生产的发展和壮大,已成 为周城经济的龙头企业,周城成 为白族扎染生产的重要基地和大 本营,成为享誉远近的“民族扎染
之乡”。日
(编辑 扬波)
挺民们舞动着扎染4"ti龙-
万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据
今日氏秩43
从传统到现代——大理周城白族扎染
40 万方数据
大理周城白族扎L染
口金少萍
纺车纹样的扎染布门帘
白族居住的大理洱海地区,是云南历史上纺织 文化的摇篮地之一,据有关考古资料,洱海地区的新 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剑川、鹤庆、大理、祥云、宾川等 地,这些遗址中连连发掘出形制多样的陶制纺轮等 手工纺织工具的遗物。苍山马龙遗址中仅是陶制的 纺轮和纺坠就有车轮形、圆锥形、梯形、珍珠形等,共 40件;而在宾川I白羊村遗址中出土的纺织器具,有石 制和陶制的纺轮,陶制的纺轮有5种样式;剑川海门 口遗址中出土的陶制的纺轮则有8种样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