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鲁棒控制理论第一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出反馈控制
根据研究所基于的模型不同,系统鲁棒性研究方法主要有 两类:
研究对象是闭环系统的状态矩阵或特征多项式的,一
般采用代数方法
研究是从系统的传递函数或传递函数矩阵出发的,就
常常采用频率域方法
三、关键性事件
一般认为,多变量系统鲁棒控制的研究始于1976年。其研 究的最重要特点是讨论参数在有界扰动(而不是无穷小扰 动)下系统性能保持的能力。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大大推动了鲁棒控制的发展。 Davison等人提出的鲁棒调节器设计方法,使得闭环系 统稳定且达到输出渐近调节,而且当对象的参数发生 微小摄动(保证闭环稳定性)时,仍然达到输出渐近调 节。 Youla等人于1976年针对一个特定对象给出了所有镇定 补偿器的参数化表示。该参数化方法使得控制器自动 产生一个闭环稳定系统。
上面的“事物”、“事物的某种性质”和“事物的某种形式的 扰动”是言及鲁捧性所必须的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给定某种事物 W 及其所受的某种形式的扰动 D,如果事 物 W 的某种性质 P 在事物 W 受到扰动 D 后仍然完全保 持或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继续保持的话,则称事物W的性 质 P 对于扰动 D 具鲁棒性。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于数值分析中接触过的许多问题,如 各种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分析问题、矩阵的各类扰动分析问 题,都可归结为某种意义下的鲁棒性问题。 从总体上说,鲁棒控制包含两大部分内容:控制系统的鲁 棒性分析和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在一个具体的鲁棒控制系统设计问题中,上述几方面因素 都要有具体的内容或含义。 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或含义的不同便决定了不同的鲁棒控 制系统设计问题:
由于我们所研究的系统从性质到描述形式都是多种多
样的,而且它们所受的扰动也可以具有各种特定形 式,
人们对于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也可能是多方面的, 所以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便给出了众多的鲁棒控制系
再次,既然鲁棒性所表征的是“抗干扰的能力”,则必与所 言事物的某种形式的“扰动”相关联。如
对于控制系统而言,某些参量的变化、外界干扰等都
可视为扰动;
对于矩阵而言,其元素的摄动即是一种扰动。 “扰动”往往都有多种形式,某事物的某性质针对事物
不同形式的扰动决定了该事物、该性质的不同的鲁棒 性。
可以用间接的方法处理系统不确定性问题 发展了在增益和相位存在变化时仍能保证闭环系统稳
定的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概念 遗憾的是这些处理方法大多数局限于单变量输入/单变 量输出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处理大量 的多变量输入/多变量输出系统的设计问题
以二次型最优控制(LQ)为代表的一类多变量控制系统
知、但扰动范围未知的条件下,分析事物能够维持某 种性质所允许的这种形式的扰动范围的大小。
第二类鲁棒性分析问题,已知事物W及其性质P和事物
W的某种形式的扰动△W及其扰动范围,要给出事物W 受到扰动△W后是否仍具有性质P的确切结论。
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的任务可以较为笼统地概括为:给定一个受 到某种扰动的系统,求取系统的某种形式的控制律,使得 当扰动不存在时,在该控制律作用下的闭环系统具有某种希 望的性能或要求; 当扰动存在时,在该控制律作用下,闭环系统还仍能完全保 持或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保持所希望的性能和要求。 在上述提法中,涉及到下述几方面因素: 作为研究对象的受控系统; 系统所受的扰动; 控制律形式; 闭环系统的希望性能或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保持”系统性能
建立了线性系统的能控、能观性理论 提出了反馈镇定的一整套严密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却仍然依赖于受控对象的精确
的数学模型
由于实际的系统往往都是运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各种 因素(如温度、原料、负荷、设备等)都是随时间变化的, 一般说来,这种变化是无法精确掌握的。 又由于受理论和方法的限制,在实际系统的建模过程中经 常要做—些简化处理,如降阶、时变参数的定常化处理、 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等 使得实际系统和我们赖以做分析和设计的数学模型之间存 在一定的差别。
参考书目
反馈控制理论,J. C. 多伊尔、B. A. 弗朗西斯、 A. R. 坦嫩鲍姆 著 鲁棒控制基础理论,苏宏业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10 H2和H∞优化控制理论,王德进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3 《现代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 梅生伟,申铁龙,刘康志, 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Doyle等人提出可根据范数界限扰动有效地描述模型不
确定性,由此他发展了判别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的 强有力工具——结构奇异值。
Vidyasagar等人于1982年提出了同时镇定化问题:给
定 r 个被控对象P1,P2 ,…,Pr ,能否找到一个控制 器,镇定所有被控对象。这里,被控对象由多个模型 描述,主要是由故障或非线性系统在多个工作点线性 化造成的。
主讲: 苏宏业 徐魏华 Tel: 0571 87952369 , whxu@iipc.zju.edu.cn 13805712171
二、不确定性和鲁棒性
鲁棒控制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目前仍然非常活跃的一 个研究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研究内容。
上世纪初,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主要是基于Bode曲线和 Nyquist曲线
Kharitonov于1978年针对区间多项式族,提出由四个
区间端点作为系数的多项式的稳定性来判别区间多项 式族的哈氏定理。
Zames于1981年提出控制系统的
H 设计方法。在假 定干扰属于某一已知信号集的情况下,Zames提出用 其相应的灵敏度函数的 H 范数作为指标,设计目标 是在可能发生的最坏干扰下使系统的误差在这种范数 意义下达到极小,从而将抗干扰问题转化求解使闭环 系统稳定,并使相应的 H 范数指标极小化的输出反 馈控制器设计问题。
设计和最优化方法应运而生。 但是随着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发现LQ理论设计出 来的控制器对系统不确定性因素反应较为敏感 不能保证闭环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性能的鲁棒性 控制器设计过程要求准确知道干扰过程的全部统计特 性 这一要求使该理论的工程应用受到工程实际条件的某 些限制
上世纪60—70年代,控制理论中关于状态空间的 结构性理论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Lyapunov函数在鲁棒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 Matlab/MathWorks软件包
“鲁棒”一词来自英文词“Robust”的音译 Robustness,即鲁棒性
其含义是稳健、强壮,因而也常称之为稳健性或强壮
性
在上世纪 70年代初期,人们正式地将鲁棒性的概念引入 现代控制理论,然而关于鲁棒性本身却没有给出确切的定 义。
目前现代控制理论中所涉及的各种鲁棒性都具有其各自的 含义。 简单地说,鲁棒性是“抗扰动的能力”
鲁棒性定义
从某种抽象的意义上来谈鲁棒性本身,而不局限于控制系 统的鲁棒性。 首先,鲁棒性是一种性质,它应该与某种事物相关联。如 控制系统、矩阵等。因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控制系统的鲁棒 性即是与控制系统相关的某种意义下的抗扰能力。 其次,鲁棒性所言及的对象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 某种性质,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矩阵的可逆性或正定性 等等。 因而通常的“控制系统的鲁棒性”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是一 种很笼统的说法。如若确切地表述,则需指明“某事物的 某种性质”的鲁棒性,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的鲁棒性,简 称控制系统的稳定鲁棒性;控制系统的某种性能的鲁棒 性,简称控制系统的性能鲁棒性。
数学模型的这种不确定性必须在控制系统设计时进行考虑 因此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 稳定鲁棒性 在稳定鲁棒性要求的前提条件下的性能鲁棒性 很值得进行研究的。 系统控制哲学 自适应:控制器可变参数 (以变应变) 鲁棒:固定参数控制器(以不变应万变) 不确定性系统综合问题 给定一个广义对象的集合,给定一个外部输入的集 合,以及一个系统的性能指标,设计一个可实现的控 制器,达到该指标的界。
模型的不确定性
输出
输入
y = ( P + D) u + n
未知对象的摄动
未知噪声或干扰
标称对象的传递函数
不确定性的来源 参数和结构(阶次)的变化规律未知 高频下的未建模动态, 更严酷的工作条件 控制系统本身造成的不确定性, 广义对象的建模 从广义上来说,系统不确定性按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不确定性的结构未知,仅知不确定性变化的界限。 不确定性的结构已知,存在着参数的变化(参数不确定 性)。
统设计问题。
由此可见,试图给出一个包罗万象的鲁棒控制系统设计问 题是不现实的。
根据用于反馈的信号是采用系统状态还是系统输出,可将 反馈控制分为:状态反馈控制和输出反馈控制
状态反馈控制
显然状态反馈控制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大多数系统的状态很难直接 测量得到以实现反馈控制 尽管可以采用状态观测器等技术来达到系统状态重 构的目的,但是总非尽如人意。 输出反馈控制虽然实现起来相对困难一些 但是大多数系统的输出可以直接测量得到,从而可 以方便地构成反馈控制系统。
鲁棒控制理论
第一章 绪论
一、课程内容
课程性质:
博士生基础课,重点是鲁棒控制理论的基础 讨论对象:单输入单输出,线性,时不变,有限维 前导课程:线性控制系统理论 目的:扎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
信号和系统的范数 基本概念 不确定性和鲁棒性 系统镇定 H∞标准控制 不确定线性系统鲁棒控制 奇异线性系统鲁棒控制
第一类鲁棒性分析所考虑的问题:事物W受到扰动D后
仍保持性质P所允许的扰动 D的“最大”扰动范围是多大?
上述所说的“允许的最大扰动范围”的描述要因具体的 问题和具体的处理方法来决定,它一般是所论事物及 其扰动量的函数,常称为鲁棒性指标。
第二类鲁棒性分析问题
第一类鲁棒性分析问题是在事物所受扰动的形式已
鲁棒分析问题
根据鲁棒性定义,我们可以将鲁棒性分析问题归结为两大 类。 第一类鲁棒性分析问题 已知某事物 W 及其性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该事物的某种形式的扰动 D,但不知道扰动 D 的范围。一般说来,只要扰动D足 够小,事物W受到扰动D后仍能够保持其性质P。但当 扰动D的扰动范围大到一定程度时,事物W受到扰动D 后便不再具有性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