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 ppt课件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药物不良事件
(Adverse Drug Event, ADE)
WHO: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 医疗事件,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临床新出现的偶然事件及不良反应。 如用药期间出现的病情恶化,并发症,化 验结果异常,各种意外事故(骨折、车祸 等)、各种原因的死亡等。
3. 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间接后果, 又称治疗矛盾。
二重感染, 利尿排钾易致强心苷中毒
6)撤药反应(withdrawal response) 机体对长期应用的药物பைடு நூலகம்生了适应
药物性耳聋
据调查, 我国有1770万听力语言残疾人 , 其中七岁以下聋儿达 80 万 , 老年性耳聋有 949 万 , 由于用药不当造成的约占20%, 并 以每年 2~4万人的速度递增。目前已发现 能引起听神经损害、导致耳聋的药物有百 余种 。
3)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仍残留在体内的低于最低有效治
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
龙胆泻肝丸中的关木通含马兜铃酸 , 1964年 曾报道马兜铃酸造成的肾损害,因是个例, 未引起 重视。1993年, 比利时医学界发现马兜铃酸导致 肾病, 国外将其称为“ 中草药肾病 ”。北京中 日友好医院自1998年10月起共收治100多例此类患 者, 其中最多的是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的肾损害。 协和医院、朝阳医院等亦多次有此类病例。 SFDA下发通知, 自2003年3月1 日起对含关木通 的“ 龙胆泻肝丸” 严格按处方药管理 , 后于4月2 日取消了关木通的药用标准, 要求用木通代替。
1)引起死亡 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3)有生命危险并能导致永久或显著
的伤残 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4. 群体不良事件
对健康人群进行免疫防治过程中, 因使用药物而出现的多人非正常医学 反应事件。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1.A型药物不良反应(type A adverse drug reactions) 又称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dose-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为药理学作用的延 伸,或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毒性作用 所致。 特点:常与剂量有关,可预测,发生率 高,但死亡率低。
疗浓度的药物所引起的效应。 短暂的 如巴比妥类催眠药物在次晨引
起的宿醉现象。 持久的 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
药后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4)首剂效应(first-dose response) 某些药物在开始应用时,由于机体对
其作用尚未适应,反应较强烈,多为一 过性。
哌唑嗪, ACEI, 钙通道阻滞剂 5)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美国每年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者 和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占 住院病人总数的6.7%,因此而死亡的占住 院总人数的0.32%。因药品不良反应而死 亡的人数为10.6万(7.6~13.7万),居 各类死亡的第4~6位。 发展中国家住院病人中药品不良反应发 生率为10%~20%。 我国每年约500~1000万住院者发生药 品不良反应,约19.2万人死亡。
据北京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对1993- 1999年期间5900份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 报表分析表明,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 中,抗生素占首位(48.2%),中药以 13.4%的比例占第二位。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1994至1999年 10月因药源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结 果发现,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 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
中药不良反应导致的主要器官损害包括消 化道出血、肾损害、药物性肝炎、严重心 律失常等。
常用的丹参、鱼腥草、板兰根、穿心莲、 双黄连等中药制剂一旦使用不当,均可诱 发过敏性休克。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
一、基本概念 1. 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WHO: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 节生理机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 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 法》: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 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排除有意的或意外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 (配伍用药)所引起的反应。
1) 副作用(side effect)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
关的作用。由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所产生。 随用药目的不同,副作用可转换。
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广泛。
2) 毒性作用(toxic effect) 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
生的有害作用。 急性毒性多发生在循环、呼吸和中枢神
经系统 慢性毒性多发生在肝脏、肾脏、骨髓、
血液和内分泌系统。 减少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可以防止毒性反
应的发生。
氨基比林致粒细胞减少症
氨基比林于1893年合成, 1909年进入美 国市场。1922年以后, 德、英、美、丹麦、 瑞士、比利时等国逐渐发现, 许多服过此药 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减少症。 调查最终证实, 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1934年, 仅美国就因此而死亡 1981人, 欧洲死亡200人。
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
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 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证实, 主要是由于服 用非那西丁所致。欧洲报告了2000例, 美国 报告了100例, 加拿大报告了45例, 几百人死 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关国家紧急限制含非那 西丁的药物出售。 有证据表明, 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 以后, 还有人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药物不良反应 ppt课件
药物(drug):用于预防、诊断和治 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理作用 药物具有两重性
不良反应
2007年3月29日, 培高利特因导致心脏瓣膜 病而撤出美国市场。
5月2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美 国的一项荟萃分析, 显示罗格列酮增加心梗 和心源性死亡的危险。
8月15日,美国FDA于发出警告,劝导父母不 要将抗感冒与止咳的非处方药用于2岁或以 下婴幼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