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昆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 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亟待构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二是发 展规划滞后,项目开发“碎片化”问题突出;三是产品缺乏创 意,文化与旅游融合领域有待拓宽;四是政策扶持不到位,政 府与市场衔接有待加强;五是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
二、经验借鉴及对昆明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突飞猛进式发 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业态不断涌 现,已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较为完 备的旅游业体系。随着旅游市场、消费水平、旅行方式等一系 列市场要素的变化,全国各地愈加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 展,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及互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 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 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 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昆明文 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 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 水平与昆明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 的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 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2012年7月,昆明市委 书记张田欣对昆明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倾 力打造文化昆明,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 化、生态文化及现代时尚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影视文化、娱 乐文化得到创新,并走进大众”。
135
城市旅游规划
2013年06月下半月刊
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从而 拉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其产业创新和发展。昆明深厚的历史 及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这种资源 具有地域的特色性与不可复制性,有较高的旅游属性,通过一 定的技术手段开发或整合即可将其资源转化为新型的旅游产 品,可促进现有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二次创业”目标。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昆明市委十届 一次、二次全会报告,坚定不移提升昆明文化软实力,切实推 动文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文 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和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行动, 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转变昆明市发展方式,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因此,研究昆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 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桂林文旅结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桂林从抓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教育广大旅游文化 工作者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以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旅 游文化产业,依托文化和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文旅结合” 产业发展路子。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出台政策。协调财政、规划、土地、文化、工商等部门 共同制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二是组建领导 机构。成立了桂林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制 定文化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 问题,制定出台了《桂林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 发展的意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 政策支持。 2、依托资源,理清思路,积极探索“文旅结合、以文促 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途径。桂林市依托资源,自主创新,走 “文旅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道路,并提出“两 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是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紧密 结合。利用山水实景形成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中外游客; 把文化产业项目纳入旅游线路,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体捆绑 推介;积极开展阳朔“渔火节”、恭城“桃花节等节庆活动, 增加产业卖点和旅游亮点。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 挖掘紧密结合。桂林市将历史文化资源纳入产业开发,使资源 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桂林旅游 项目。 3、抓好示范,打造品牌,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规模发展之 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就是一个典 型案例,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4、面向市场,拓宽渠道,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 业的作用。一是积极鼓励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桂林市 文化产业。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目前国内最大的主题雕塑园 区——桂林“愚自乐园”。二是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 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如桂林演出市场的新亮点——大型实景艺 术演出剧《龙脊》就是由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运作的项目,初 步形成内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三是抓大 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艺术演出与旅 游、文化艺术展示与交流三大系列文化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 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 (四)对昆明的经验启示 借鉴以上国内三个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成功 经验,可以得出促进昆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些启 示: 1、依靠技术+创意,进行产业优化。产业融合取代了某些
(二)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地产”模式 华侨城是世界旅游集团八强的唯一亚洲企业,并构筑起 了一个从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演艺,到文化主题酒 店、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阵营。1989年,华侨城在深 圳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开创了中国文 化旅游的先河。随后推出了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 等一系列主题公园。正是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世界 各国文化精粹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华侨城充分运用现代休闲 理念和高新娱乐科技手段,满足人们参与、体验的时尚旅游 需求,营造清新、惊奇、刺激、有趣的旅游氛围,实现了以 旅游、地产和商业三大业态同步发展,成为“主题公园+地 产”模式的翘楚。 1、“文化经济”的先行者。通过产业“文化化”和文化 “产业化”,华侨城给旗下的各类产业都注入了文化内涵,从 而成为“文化经济”的先行者。如今,华侨城除了拥有和管理 多个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主题酒店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 13个大型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旅游+地产”开发的先驱者。旅游地产是国内地产开 发的一大难题,其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 缝嫁接。华侨城是国内从事“旅游+地产”开发的先驱者,其属 下的四大主题公园也是国内最为成熟的,规模更是全国之最。 华侨城通过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及规模性的创意,来 满足了人们从游乐、休闲、购物、娱乐、会客到居住的需求。 这种模式颠覆了都市大型生活圈的传统概念,突破了单一的城 市功能板块形式,上升为一个可以主动提供源源不断创想体验
城市旅游规划
昆明市促进文化产业与
2013年06月下半月刊
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杨 洋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昆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基于昆明市文化 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围绕建设区域性旅游会展中心、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发展要求,综合 生态、文化、旅游三大资源,提出“4567”战略,即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与市场融合四大融 合路径,建设五大示范基地,打造六大强势品牌,强化七大重点领域,以全面提升昆明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3、建设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高地。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曲江新区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高地,推出了一系列扶持 政策。一是资金扶持。新区推出的“基金+担保+风投+财税+房 补”五大举措,每年确保为文化企业提供10亿元的风险投资、 50亿元的信誉担保、2亿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二是投融资模式。 融通大资金,实施大开发,进行土地经营、流程再造,一次性 征地、配套、规划,分批次招商拍卖,实现资产商品化、流动 化,土地资本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效益化。三是招商经营 模式。曲江文化产业集群突破传统招商模式,把文化资源和项 目结合起来,把公益性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 价值取向:“服务是基础,经营是灵魂,机制再造是核心,流 程重组是关键,品牌共享是招牌”。
(一)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 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在发展公益性文 化事业的同时,发展经营性文化事业,以项目带动产业,提出 了“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第一极”的产业发展目标。近年来,其 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传媒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产 业、影视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和会展产业全面发展,“曲江模 式”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典范。 1、文化—旅游—城市融合的发展理念。曲江模式是一种 文化经济模式,是以文化为推动力,以城市经营为手段,达成 文化、旅游的契合;是特质文化内核、价值传播与新城市主义 的完美结合。一是挖掘曲江特质文化内核,旨在实现非物质文 化社会价值最大化、商业价值最大化;二是曲江价值传播以艺 术包装、文化营销、巧妙嫁接等手段,整合资源、放大效应,
的聚合性的多功能板块。 3、“创新发展”理念为核心。正是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
资源与世界各国文化精粹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华侨城才能在深 圳这样一个既无名山大川,又无深厚文化积淀的新兴城市,将 文化旅游做大做强。一是旅游产品的创新。为提升旅游项目的 吸引度,引入众多全国乃至亚洲独有的项目,例如世界最高落 差的“激流勇进”。二是产品内涵的创新。华侨城以文化为核 心的主题公园的成功,源于融入大量鲜活文化资源,例如华侨 城用“水文化”包装威尼斯酒店。三是经营模式的创新。面对 国内高端房地产市场的颓势,华侨城在旅游基础之上发展商业 以增加现金的流动性,形成了“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旅游+地产”三位一体的 有机结合。
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 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 过程。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是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产业间的 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技 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产业融合分为三 种形式:(1)产业渗透,指的是发生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 的产业边界处的产业融合;(2)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的 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3)产业重组,主要发生在紧 密联系的产业之间。在旅游价值链这两大部分的生产和传递环 节中,由于与文化产业的渗透或融合,产生了新的价值链,从 而带动两大产业的优化提升和有机互动,最终实现文化产业与 旅游业的双赢。
134
2013年06月下半月刊
城市旅游规划
是文化的再创造;三是倡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城市主 义,让城市格局回归文脉绵延、山水格局、文化繁荣、和谐世 界的人文精神,实现公共设施集聚化、城市资源利用集约化、 商业设施集聚、旅游要素集聚和文化产业集聚。
2、集群化运营方式。曲江以大融资、大投入、大策划, 践行着文化旅游业项目集群、成片开发、运营城市、自我平衡 的开发总路线。一是以城市运营为手段,超前规划建设体系完 备、功能完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促进城 市资源的扩张和价值提升。二是依托人文、区位优势,整合优 质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文化产业门类,形成相互依托的文化产 业体系,缔造强势品牌。三是成立龙头产业集团,扶持带动企 业集群化发展。2004年,曲江新区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 团,至今已发展形成多个集团,涉及影视、会展、旅游、演 艺、文化创意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四是文化旅游业联营模 式。曲江整合“文化+旅游+人居+商业”市场,共举同一文 化品牌,共用统一文化符号,以市场为导向,推崇合作、多元 互补,产生了强大的聚集效应。
一、昆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现状
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是提升昆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 大举措。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许多地区都拥有值得保留
和传承的文化资源。将昆明重要文化资源宝库中的文化资源转 化为旅游产品,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并在新时代迸发 出新的生命力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昆明市在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方面打造 政策环境、搭建项目平台、挖掘文化内涵、整合资源配置,文化 和旅游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的相互结合、相互提升的态势。一 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不断增加;二是文化旅游 产品通过旅游市场获得了创新和发展;三是旅游产品通过文化内 涵的注入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四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模不 断增大;五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二、经验借鉴及对昆明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突飞猛进式发 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业态不断涌 现,已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较为完 备的旅游业体系。随着旅游市场、消费水平、旅行方式等一系 列市场要素的变化,全国各地愈加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 展,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及互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 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满足人 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 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昆明文 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 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 水平与昆明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 的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 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2012年7月,昆明市委 书记张田欣对昆明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倾 力打造文化昆明,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 化、生态文化及现代时尚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影视文化、娱 乐文化得到创新,并走进大众”。
135
城市旅游规划
2013年06月下半月刊
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从而 拉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其产业创新和发展。昆明深厚的历史 及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这种资源 具有地域的特色性与不可复制性,有较高的旅游属性,通过一 定的技术手段开发或整合即可将其资源转化为新型的旅游产 品,可促进现有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二次创业”目标。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昆明市委十届 一次、二次全会报告,坚定不移提升昆明文化软实力,切实推 动文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文 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和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行动, 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转变昆明市发展方式,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因此,研究昆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 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桂林文旅结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桂林从抓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教育广大旅游文化 工作者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以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旅 游文化产业,依托文化和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文旅结合” 产业发展路子。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出台政策。协调财政、规划、土地、文化、工商等部门 共同制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二是组建领导 机构。成立了桂林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制 定文化产业的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 问题,制定出台了《桂林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 发展的意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 政策支持。 2、依托资源,理清思路,积极探索“文旅结合、以文促 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途径。桂林市依托资源,自主创新,走 “文旅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道路,并提出“两 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是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紧密 结合。利用山水实景形成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中外游客; 把文化产业项目纳入旅游线路,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整体捆绑 推介;积极开展阳朔“渔火节”、恭城“桃花节等节庆活动, 增加产业卖点和旅游亮点。二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 挖掘紧密结合。桂林市将历史文化资源纳入产业开发,使资源 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桂林旅游 项目。 3、抓好示范,打造品牌,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规模发展之 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就是一个典 型案例,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4、面向市场,拓宽渠道,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 业的作用。一是积极鼓励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桂林市 文化产业。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目前国内最大的主题雕塑园 区——桂林“愚自乐园”。二是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 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如桂林演出市场的新亮点——大型实景艺 术演出剧《龙脊》就是由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运作的项目,初 步形成内外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三是抓大 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艺术演出与旅 游、文化艺术展示与交流三大系列文化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 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 (四)对昆明的经验启示 借鉴以上国内三个城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成功 经验,可以得出促进昆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些启 示: 1、依靠技术+创意,进行产业优化。产业融合取代了某些
(二)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地产”模式 华侨城是世界旅游集团八强的唯一亚洲企业,并构筑起 了一个从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演艺,到文化主题酒 店、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阵营。1989年,华侨城在深 圳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开创了中国文 化旅游的先河。随后推出了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 等一系列主题公园。正是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世界 各国文化精粹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华侨城充分运用现代休闲 理念和高新娱乐科技手段,满足人们参与、体验的时尚旅游 需求,营造清新、惊奇、刺激、有趣的旅游氛围,实现了以 旅游、地产和商业三大业态同步发展,成为“主题公园+地 产”模式的翘楚。 1、“文化经济”的先行者。通过产业“文化化”和文化 “产业化”,华侨城给旗下的各类产业都注入了文化内涵,从 而成为“文化经济”的先行者。如今,华侨城除了拥有和管理 多个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主题酒店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 13个大型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旅游+地产”开发的先驱者。旅游地产是国内地产开 发的一大难题,其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 缝嫁接。华侨城是国内从事“旅游+地产”开发的先驱者,其属 下的四大主题公园也是国内最为成熟的,规模更是全国之最。 华侨城通过多样性、开放性、包容性、以及规模性的创意,来 满足了人们从游乐、休闲、购物、娱乐、会客到居住的需求。 这种模式颠覆了都市大型生活圈的传统概念,突破了单一的城 市功能板块形式,上升为一个可以主动提供源源不断创想体验
城市旅游规划
昆明市促进文化产业与
2013年06月下半月刊
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杨 洋
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昆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基于昆明市文化 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围绕建设区域性旅游会展中心、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发展要求,综合 生态、文化、旅游三大资源,提出“4567”战略,即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与市场融合四大融 合路径,建设五大示范基地,打造六大强势品牌,强化七大重点领域,以全面提升昆明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3、建设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高地。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曲江新区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高地,推出了一系列扶持 政策。一是资金扶持。新区推出的“基金+担保+风投+财税+房 补”五大举措,每年确保为文化企业提供10亿元的风险投资、 50亿元的信誉担保、2亿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二是投融资模式。 融通大资金,实施大开发,进行土地经营、流程再造,一次性 征地、配套、规划,分批次招商拍卖,实现资产商品化、流动 化,土地资本化市场化,运作公司化、效益化。三是招商经营 模式。曲江文化产业集群突破传统招商模式,把文化资源和项 目结合起来,把公益性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 价值取向:“服务是基础,经营是灵魂,机制再造是核心,流 程重组是关键,品牌共享是招牌”。
(一)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 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在发展公益性文 化事业的同时,发展经营性文化事业,以项目带动产业,提出 了“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第一极”的产业发展目标。近年来,其 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传媒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产 业、影视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和会展产业全面发展,“曲江模 式”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典范。 1、文化—旅游—城市融合的发展理念。曲江模式是一种 文化经济模式,是以文化为推动力,以城市经营为手段,达成 文化、旅游的契合;是特质文化内核、价值传播与新城市主义 的完美结合。一是挖掘曲江特质文化内核,旨在实现非物质文 化社会价值最大化、商业价值最大化;二是曲江价值传播以艺 术包装、文化营销、巧妙嫁接等手段,整合资源、放大效应,
的聚合性的多功能板块。 3、“创新发展”理念为核心。正是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
资源与世界各国文化精粹的深度挖掘与利用,华侨城才能在深 圳这样一个既无名山大川,又无深厚文化积淀的新兴城市,将 文化旅游做大做强。一是旅游产品的创新。为提升旅游项目的 吸引度,引入众多全国乃至亚洲独有的项目,例如世界最高落 差的“激流勇进”。二是产品内涵的创新。华侨城以文化为核 心的主题公园的成功,源于融入大量鲜活文化资源,例如华侨 城用“水文化”包装威尼斯酒店。三是经营模式的创新。面对 国内高端房地产市场的颓势,华侨城在旅游基础之上发展商业 以增加现金的流动性,形成了“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旅游+地产”三位一体的 有机结合。
所谓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 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 过程。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是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产业间的 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技 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产业融合分为三 种形式:(1)产业渗透,指的是发生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 的产业边界处的产业融合;(2)产业交叉,是指通过产业间的 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3)产业重组,主要发生在紧 密联系的产业之间。在旅游价值链这两大部分的生产和传递环 节中,由于与文化产业的渗透或融合,产生了新的价值链,从 而带动两大产业的优化提升和有机互动,最终实现文化产业与 旅游业的双赢。
134
2013年06月下半月刊
城市旅游规划
是文化的再创造;三是倡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城市主 义,让城市格局回归文脉绵延、山水格局、文化繁荣、和谐世 界的人文精神,实现公共设施集聚化、城市资源利用集约化、 商业设施集聚、旅游要素集聚和文化产业集聚。
2、集群化运营方式。曲江以大融资、大投入、大策划, 践行着文化旅游业项目集群、成片开发、运营城市、自我平衡 的开发总路线。一是以城市运营为手段,超前规划建设体系完 备、功能完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促进城 市资源的扩张和价值提升。二是依托人文、区位优势,整合优 质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文化产业门类,形成相互依托的文化产 业体系,缔造强势品牌。三是成立龙头产业集团,扶持带动企 业集群化发展。2004年,曲江新区组建了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 团,至今已发展形成多个集团,涉及影视、会展、旅游、演 艺、文化创意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四是文化旅游业联营模 式。曲江整合“文化+旅游+人居+商业”市场,共举同一文 化品牌,共用统一文化符号,以市场为导向,推崇合作、多元 互补,产生了强大的聚集效应。
一、昆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现状
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是提升昆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 大举措。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许多地区都拥有值得保留
和传承的文化资源。将昆明重要文化资源宝库中的文化资源转 化为旅游产品,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并在新时代迸发 出新的生命力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昆明市在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方面打造 政策环境、搭建项目平台、挖掘文化内涵、整合资源配置,文化 和旅游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的相互结合、相互提升的态势。一 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不断增加;二是文化旅游 产品通过旅游市场获得了创新和发展;三是旅游产品通过文化内 涵的注入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四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规模不 断增大;五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