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作者:丁菲
摘要:在国际职教发展史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和认可。在职业教育领域这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德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快速发展。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
关键字: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
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产品的质量全球公认,经久耐用,因此“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首先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国家,其“双元制”堪称“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
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可的重要前提。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是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因此,德国社会上上下下都高大重视职业教育(这就是所谓文化传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在各方面努力与支持下,如今全国已形成了一个从学徒培训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多阶段、多功能、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的完备体系。各州、
市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络。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基本能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要求。同时,该体系高度分化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很好地适应与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
和英国一样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早期的行会制度。当时,在手工业部门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以师傅带学徒,从学徒到帮工,最后成为师傅的学艺方式。到了中世纪后期,这一早期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方式便流行了下来。
到17世纪,德国重商主义者对师傅带徒弟的职业培训形式进行强烈的抨击。他们认为它过于强调直观模仿,缺乏理性。他们还认为要提高德意志手工制造的生产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多手工业者的训练。受其影响,再加上18世纪德国工业、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急需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操作工人,于是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职业专科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在18世纪虽很不发达,可是它连同在各生产部门内进行的职业训练一起,在18世纪的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随着18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到19世纪,德国大工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为了满足加速发展的工业化的要求,培养出大批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各种不同层次水平的职业学校便建立了起来。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并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目前在德国占有核心地位的“双元制”培训体系。(以学校形态出现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确是大工业的产物这一点确证无疑,可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但当代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产业、新的职业大量涌现,怎能固守原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呢?这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要改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多数职业教育者所不理解的地方。)
一、校外职业培训史
校外职业培训主要指学徒培训。它源于中世纪,其最早的史证是1192年科隆旋工规章。在中世纪以及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学徒训练主要集中于手工业部门。一是因为手工业部门所需人数有限;二主要是由于德国在19世纪前是一个农业国,它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分布在农业部门。当时,成为学徒的条件非常严格。学徒培训的最兴盛时期是中世纪后
期,到了16世纪以后,随着同业工会的解体,培训质量缺乏监督而一度陷入危机,学徒制自此走向衰落。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学徒培训事业在德国再度复兴。这主要归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国经济发展对受训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1869年、1897年、1900年、1908年四次立法中分别对职业培训作出了最低质量要求并对有关职业培训的法规作了重大修改。这为学徒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徒培训的地位。
虽然,学徒培训在19世纪初已走出手工业部门,但企业大规模自成体系的学徒培训则是20世纪才开始。20世纪20、30年代,学徒训练工场大量发展,后来又提出并普及了专业工人考试。1969年《职业培训法》的颁布,标志着学徒训练在联邦德国已逐步完善。如今,几乎所有的德国经济部门都参与学徒的培训。(德国的确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国家,它没有重复走英国多元发展的职教道路,而是从学徒制度直接走向了学校形态的职教,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
二、学校职业教育史
最早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
宗教界与实业界一起举办的星期日学校。到了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重商主义影响下,建立了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职业专科学校。到19世纪20年代末,德国各大城市里出现了一大批地方性职业学校。30年代则有高级职业培训学校问世。1850年德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学校建制标准。19世纪60年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给德国职教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使德国各界认识到提高在业人员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性。于是,德国明确规定工厂主必须为雇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并规定18岁以下徒工可以通过地方法规定强迫接受进修学校教育。随后,在许多大城市里,进修学校便成了在职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职业教育作为战后经济重建的一部分受到极大的重视。为了不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文化素质,德国又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继续进修学校等。这些补习学校组成了德国所谓第二条教育途径,为在职青少年提供再一次升学机会。
§2 专题研究
一、德国的双元制
1.德国双元制的形成
学徒不仅要在生产车间跟随师傅学校实用技术,还要到学校来历学校必要的理论知识。这一想法早在1821年就产生了。在当时,萨克森—魏玛大公国的同业协会法律中就规定:师傅要严格认真地教授学徒学会一种手工业技艺。同时又要督促学徒到绘图学校、星期日学校或专门的手工业学校中求学。而学校里的课程则按规定要补充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提高学徒的普通教育水平。这种企业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实际上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
双元制真正的形成还是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的开始,传统的学徒培训在提高学徒文化知识素质及适应需求方面,日益显出其弊端。因而,有不少城市明确要求学徒有义务到职校接受必需的理论知识学习。到1900年许多大城市将学徒期青少年的进修学校教育定为义务教育,并决定让企业参加职业培训,承担培训主要责任。与此同时,又用职业学校教育补充企业实训。这样,整个职业教育就分在两个地点进行,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两者相互合作,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进而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