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思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的研究中,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一笔丰富的资源。大到世界,小到国家,乃至企业、个人,都从中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份财富。当然,先秦时代在学术上的成绩粲然可观,但事实上,任何东西都有它缺憾的一面,那么就需要我们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自己所信仰的那些理论,会对自己的成长之路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我就浅浅的谈论一下自己在先秦思想中所获得的启示,它对我现在以至于未来成长的重大影响。

二、先秦诸子对人才的看法

尽管先秦诸子对人才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都非常重视学习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都认为“学而知之”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

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就十分重视学习的重要性。他曾对弟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他的弟子子夏则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更加强调了学习对政治人才成长的决定作用。

孟子虽然认为人的各种道德品质是先天就有的,但也认为只有经过学习,人才能免除外界的干扰,保持住自己的善性。“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只知道吃饭、穿衣、睡觉、玩乐,就与兽没有多大差别了。学习不学习又成了动物与人的分水岭。子思则说:“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说苑·建本》) 荀子也十分重视学习,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不学习就无法改变天生的这种恶性。“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一子·劝学》)“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为学乎!”(《荀子·儒效》)在荀子看来,学习与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是做人还是当禽兽,而且还能决定一个人的贫富贵贱和智力的高低。

墨家很重视学习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有游于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绚通,欲便随而学。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之。’劝于善言而学。”墨子不仅劝他的弟子学习,还要像好美、欲富贵一样强为之,不要看别人怎么做。

法家也认为教育与学习对人才的成长很重要,只不过他们提倡的学习的目的和内容与儒、墨有所不同。韩非子说:“明国之主,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蠢》)学习现行法律。在他们看来,教育和学习是培养法家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习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我是非常非常的赞同。就比如吧,道家的思想和理论相当高深,一个人要了解道家思想,掌握其理论精髓,不刻苦学习能行吗?所以,对于我来说,虽然现在已经考上了自己的短时段的目标——大学,但是,要想长才,即便是没有真正的成才,但也要往成才这条路上面靠拢,要学而时习之,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仅对自己的知识面扩充,让自己有更深厚的内涵,更加深远的影响就是它升华了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对一般事物与他人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着更加深刻,更加有深度的见解。

总之,虽然先秦诸子在人才观和学习观上各持己见,甚至相互抵触,但在学习与人才成长的关系上则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即学习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观点和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先秦诸子的人生观

人所必然遭遇的是个人修身、处世的人生问题。先秦诸子由于人性论价值观的差异,对这个问题亦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孔子对人事特别重视,以为人所以有贤、不肖的差异,关键在“习”。孔子特别重视学,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子发下“有教无类”的宏愿。仁是一切行为的最高表现,生命过程中最有价值、最值得努力以赴的就是仁德的实践。仁是“克已复礼”,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仁是克制自我、放弃私心,而遵循中节中矩的行为规范。这是孔子对修身、处世最

明白、平易的指示。

孟子以为人性善,提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上)“对已放之心约之”,就要从“不动心”“寡欲”着手,以养“浩然之气”,“集义”成德,达于至善。

荀子虽主性恶,但性非不可移,所以荀子《劝学》,人性本恶,学则去恶就善;一个人的善恶,完全决定在学、不学,所以不可不劝。孟荀虽然对人性的见解有出入,但都主张以学成德。孟子说“集义”,荀子说“积善”,意在强调德行的修养,是积累一点一点的善德,从自己的行为一点一点修养而成的。

老子以为道生天地万物,而天地万物各具道的性质,所以德以道为本。道“周行不殆”,

其关键在“反”,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能“反”才能“周行不殆”,才能“常”。基于此,老子的人生哲学是:无知无欲、谦下不争。时代愈进步,人情愈复杂。老子的处世之道是谦,是柔,是不争。

庄子主张“顺德之本”。复归犹有所为,顺德却只是顺其自然,除去一切人为扰化。庄子虽处乱世,但并不主避世,“外物”“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这是庄子的处世之道。顺人往往失己,不失已往往不能顺人。庄子的修身功夫是从心斋达坐忘;同样的,处世态度也是从心斋达“虚室生白”,心境空灵,如明镜、止水般鉴物、容物进而化物的境界。

墨子以为人生一切罪恶都起于人的自利心,而墨子的人生道德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了“天下之利”,“杀己”都在所不惜。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真是一语道尽了墨子的人生哲学。

在诸子中,儒道都尊重个人,肯定个人,以成德在己为中心思想。墨家以自苦为极,主牺牲私我,以成就天下,把个人安顿在大我之中。法家思想的特色则在否定一切——个人的价值也是在否定之中。韩非认识的人性,既自私又可怕,每一个人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人人自危,环系人人的是“利”,但是个人利益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发展君国之利,才有意义,所以任何人的言行都要符合君主的主张、君主的利益。个人只是君国之利——富强——的工具,个人既不需思想,也没有好恶。

这里,我跟人非常认同孟子的主张。人性善,当然就是说人的本性相近,但后天环境的不同会拉开差距。《大学》中“明德”一词,亮点在“明”,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恻隐之心。“明”,要放正心态,干好事儿不是有所图,而是无私。理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良知”,要保持自己的“良知”,“良能”,将“善”发扬光大,要静心,养气,此处的气为浩然之气。在此,我不得不说,从小到大,自己一直认为要为人和善,与人友善,乐于助人。但仅仅是知道这么做是好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一些浅显的东西。但学完《先秦诸子》后,自己不但更深的认识了诸子,最重要的是,对于他们所传下来的思想有更深刻理解,这也就是帮助我解答了从小的疑团:为什么一定要与人友善?为什么要善良?为什么要乐于助人?这些思想认识都是在经过一定的沉淀和学习领悟下,所达到的。所以,我说的先秦诸子所对于我的影响,它是思想上面的影响,它是更加肯定了我浅显的意识,巩固了我的意识,我认为,它把我的意识已经升华到了信仰。这些思想会指导我在现今和以后的生活学习职业生涯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认为,这些思想会让我变得更加通透,更加懂“理”。做一个有善心,做善事儿的人。

国风, 先秦诸子对人生问题的探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

王世军, 先秦诸子论学习与人才成长的关系[M], 天中学刊,2003;

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