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0.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文章介绍了延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建立的“2.5+0.5+0.5+0.5”的分阶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现途径包括:转变教育理念、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体系、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

[关键词]基础实践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
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理工类大学生是国家工程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有生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对于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延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利用各种机会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和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普遍认为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够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等。

为此,自2006年起,我院提出了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对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按“分阶段、递进式”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形成了“2.5+0.5+0.5+0.5”分阶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2.5+0.5+0.5+0.5”分阶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所谓“2.5+0.5+0.5+0.5”分阶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用2.5年的时间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实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宽厚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继各阶段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用0.5年的时间,根据学生兴趣,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分模块实施对学生专业方向的培养,同时引进专业实训机构,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在校内实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用0.5年的时间,学生离校到专业实训机构接受工程素质训练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使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表现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培养;用0.5年的时间,使学生在学校导师、实训机构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真正参与企业实际的工程应用项目,成为对社会、对企业的“零适应期”人才。

通过上述四个阶段的培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精湛的专业基本技能,又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2.5+0.5+0.5+0.5”分阶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途径
1.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认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普遍重学轻用,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理工类专业学生培养的应用和实践特
性,高度重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的培养方式,真正做到从只强调“教”到更强调“导”、只强调“学”到更强调“用”、只强调“知识”到更强调“能力”和只强调“学会”到更强调“创新”的转变,为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要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

在该模式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院建立了“一个中心、两种能力、三个体系、四个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以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中心,强化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好学校、实训机构和企业密切协作的育人体系,按照打基础、定方向、提能力和去适应四个阶段进行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使知识与能力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实、加深和提高。

3.要始终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办学理念。

没有扎实宽厚的基础就不可能有创新,不注重实践就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

因此,在该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我院用2.5年的时间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开设综合课程,重新组合各种相近学科,增设与理论课程相适应的技能课程和课程设计,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使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具体在理论教学中,将讲授的内容按照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归结相应的问题情景,按照“问题情景—建模(算法设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组织教学,并根据问题情景的特点,适度安排一定学时的讨论课,增强师生互动;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或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开放性”内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问号,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基础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环节、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开拓学生思路,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完成具有一定背景的实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在校就能接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组织实验、撰写总结报告等环节,获取新知识和新经验,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能力,使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为后续各阶段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4.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兴趣和爱好是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实施该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我院用0.5年的时间,通过专业选修课、专业见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项目、大作业、小论文、科研论文、横向项目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表现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与激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和培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5.要强化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在实施该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用0.5年的时间,让学生离校到实训机构参与工程项目、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学生既可以品尝到成功所带来的欣慰与喜悦,同时,也能体会到失败所带来的挫折与磨炼,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团队精神、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等工程素质得到良好的训练。

6.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牢固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教师是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执行者,通过与实训机构和企业建立的牢固关系,一方面,鼓励校内教师积极参与实训机构和企业项目,提高校内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聘请实训机构和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中级工程师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校内、实训机构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用0.5年的时间在企业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背景完成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对企业的“零适应期”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革,安静宜.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教育与职业,2008(33).
[2]丁笑炯.探寻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之路——“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
[3]刘继平.模块化教学与学习迁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5).
[4]陈礼达.深化产学研结合助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