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
【民族概述】
瑶族,现有人口200多万。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
瑶族以其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和文化独特而为世人所瞩目。
瑶族是一个山居民族,大部分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少部分居住石山或半石山地区,或丘陵、河谷地带。
瑶族分布的区域较为广阔,东起广东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至湖南辰溪的山区,都是瑶族人民长期活动的地带。
五岭、十万大山、都阳山、雪峰山、罗霄山、六韶山、哀牢山等山脉横亘其境,山峦起伏,千溪万涧,纵横交错,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山麓陡坡。
大多数的瑶族集散在两广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
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建立村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周围与汉、壮、傣、侗、哈尼、苗族的村落毗邻,也有不少的瑶族与其他民族同村寨居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由于语言支系复杂,各地语言差别较大,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没有本民族文字。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
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
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
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
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瑶族的宗教信仰因地而异,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也有图腾崇拜;还有些地区信仰巫术和道教。
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
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
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
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
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你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
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
盘王节是纪念盘王诞辰,日期是农历十月十六日。
这天除祭祀盘王,男子青年还要聚集对歌、交友,俗称“耍歌堂”。
耍歌堂历时三天,第一天是祭祀、游神,将神像临时安放在村中;第二天未婚青年男女成群涌向广"耍歌堂"对唱,成双结对的男女青年相对站立尽情欢唱,从朝至暮;第三天,男女老少浩浩荡荡将神像送回庙里,当夜幕降临时,鼓乐齐鸣,“耍歌堂”在欢庆的气氛中结束。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那一天,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唱歌跳舞,共同欢度达努节。
【民族服饰】
服装常饰以五色丝线的绣花,古有“瑶好五色衣裳”之称。
瑶族男女的上衣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几何图案、人物形象……,衣领有圆领、竖领两种,对襟、无扣、系腰带,下身穿长裤、短裤、布片裙、绣花裙等。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绑腿是瑶族男子服装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护腿又美观。
衣,窄腿裤,一般不加花边.
瑶族不同支系的服饰各异,同一支系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地域特点很明显。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男子上身一种穿法是无领衫,开右对襟,另一种穿唐装,立领,胸开对襟,布纽扣或铜扣,设两个兜;捆腰带;再一种穿夹衣,下摆左右和后背开子叉。
在云南金门瑶,广东的勉瑶比较盛行。
下身服饰一般也有三种:一种市穿长裤的,这种最为流行;另种是穿短裤;再一种是穿马腿裤,均为白色,流行与广西的白腿瑶。
连南排瑶,男子身穿无领无扣无袋的枇杷襟上衣,用2米余长的红布或黑布扎腰,外出时,还斜挂一个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挂袋”,下身穿宽阔长裤。
妇女与男子一样穿无领无扣无袋的枇杷襟上衣,但比男依长,爱用白布或黑布束腰,下身穿宽口长裤但比男裤短。
脚裹绑腿,盛装时男女身上披一大块方形红绒刺绣附有银饰的披肩。
乳源过山瑶,男子身穿短大襟衫,衣衫胸前背后均绣有方形图案,下穿宽大长至膝的裤子,脚扎绑腿。
妇女身穿无领大襟长衫,上衣的领边袖口衫脚等处用白蓝黑三色布条镶嵌腰围短裙,胸前再挂一条长围裙,下身穿裤,扎绑腿。
盛装时,腰间加扎一条挂有铜币,两端缀有彩色条丝的腰带。
连山过山瑶,男子上衣为黑色土布衣裳,衫扣为16 对或18对银质或铜质鸳鸯排扣,下身穿长裤。
妇女身穿镶边领的绣花衫,下着花边长裤,腰间围上短围裙,穿勾头花鞋。
盛装时围上梯形花围裙挂方形花袋,胸前挂一长串银牌。
连县的过山瑶与连山县过山瑶服装基本相同,但有的男子上衣穿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男女喜欢打脚绑。
乐昌、始兴、曲江、翁源及阳春、阳山一带的过山瑶基本着汉装,只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保留一两套瑶服,其服式与连县过山瑶服相似。
妇女服饰多种:有的穿无领短衣,系腰带,下着裙子;有的着长及膝盖的对襟衣,腰束长带,穿短裤或长裤;有的在衣领、衣袖与长裤脚绣各种图案。
广西大瑶山妇女头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
不少妇女衣服除饰银牌外,还戴银镯及耳环、项圈等。
粤北及云南等地妇女过去还戴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缨络的帽子。
瑶族百褶裙,流行于广西南丹。
通常用自织土布作料,染成深浅不同的靛色,折叠成造后用针线在裙头处串缀而成。
裙里衬一条与外裙大小一样的内裙。
裙面有蜡绘花纹,纹线经投靛染分深浅。
裙脚饰有红色刺绣花纹,多为几何形花卉,宽约10厘米。
着裙时,裙前习惯再围一条比褶裙稍长的面裙,宽约20厘米,黑底镶蓝边。
女子脚饰,穿布鞋、草鞋、木屐、打赤脚,无袜。
其中木屐比较有意思,虽然制作简单、原始,不但是工匠需颇费一番心思,即鞋掌板较厚,在脚掌底部前后各按一块长方形枕木,以防滑倒;鞋掌上面打有“人”字形的孔眼作为安装鞋绊,穿这种木屐走路,无论平路或山路都十分自如。
流行于广西瑶山花兰瑶。
小孩的服饰八九岁前不分男女装,一般兜戴瓜皮帽。
绣着小孩喜欢的小猫小狗的图案。
并垂吊着狮子头小铃铛,铜钱和串串的彩色珠子以及其他吉祥物。
到了十岁左右,头饰逐渐朝大人式样变化,服装和大人的基本的差不多。
但比较简单朴素,不绣花纹图案,这是因为身体尚未定型且成长比较快。
头饰与发型——过山瑶妇女头饰分为顶板高架、尖头、平头3种不同的发髻装饰。
乳源过山瑶因居地分有东边瑶、西边瑶、彼此的服饰因地而异,反映在妇女的头饰上。
居西边龙南、侯公渡一带的瑶族妇女头饰为折叠成多层的布巾,或用绣花头巾包头;居东边柳溪、游溪和东坪一带的必背瑶族妇女头戴顶板,高约一尺,宽约两尺许,内撑竹架,上盖白布巾,顶部再覆以绣花头巾,是一种古老的头饰,也是瑶族妇女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
头饰。
传说瑶族祖妣为“皇帝公主”,高架的头饰是皇帝所赐的“凤冠”。
连南排瑶油岭、军寮一带的妇女头饰亦属“顶板”一类。
连山三水和连南板洞、三联、白水坑过山瑶妇女头饰则用几十层花色彩布头巾包成三角尖顶头饰;连县瑶族妇女头髻只覆盖三尺布巾,简洁方便。
连南的排瑶妇女头饰因地而异,各排均有些区别,或束发盘髻,扎以方帕,或束髻高耸,套上用布浆成的花冠,盛装的头饰还挂上各种银鼓、银牌、银铃等。
男子头饰:过山瑶男子头上围7尺黑布巾或白头巾。
头巾中央绣四方形图案;排瑶男子束发挽髻梳成朝天髻或后枕髻,围着7尺红布头巾,发髻插数支雉鸡尾羽或白色鸡毛。
装饰品——银饰居多,亦有金、铜、竹、木等饰物。
妇女有头簪、头钗、耳环、项圈、串牌、链带、手钏、戒指、银铃、银鼓等。
男子亦有银牌、银铃、银鼓、戒指、耳环、烟盒等。
乳源过山瑶所戴的耳环呈三角形,连南排瑶的耳环为大圆并镶有穗花。
过山瑶妇女的盛装胸饰挂6―16块有花纹的方形银牌,男子衣扣16对,圆形银扣或铜扣。
排瑶男女喜戴大匝颈项圈,银质或铝质、锡质,过山瑶的颈饰挂长条银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