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一、课堂篇

1.做读书人

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文化与语言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音素、音节、节奏、语调群,语言系统就是由音素、音节、节奏、语调群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音素也可以说是音位,也就是实际上发出的每一个音,辅音、元音和声调又构成了音节,一个重音以及它所附带的轻度音节又成了一个节奏,节奏凑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语调群。然而,语言单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单位本身所呈现出的具体的特性,而在于它们之间所表现出的关系。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人们为了交流心理,为了进行交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汉、英、俄、日等)。这多种语言就成了交际工具。使用者多种语言的人们,或说,或听,或些,或读,这些说、听、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常有一定个体主观的反映和表述客观现实的印记。因为个别人的言语(由于缺乏统一性)不仅以偏离语言的标准和语法结构而互有区别(多人习惯等不同)。而且,同一个人的言语在不同场合,不同需要之下会表现出的言语方式和风格的不同,因此,言语不同于语言就在于是主观的心理过程。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源于言语,语言是从千变万化的言语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结构,即同质结构。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创造物,语言也是人类的创造物,所以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许多文化现象只反映该文化现象本身,语言则不同,它不仅反映语言本身,而且其重要的职责是记录其他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语言的使用和文化背景相关,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言语交际行为也不例外。

比如打招呼,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常问“吃过了吗?”在中国过去由于贫穷,许多人没有饭吃。因而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话题。结果,“吃过了吗?”这句表示关心的话便成了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但是如果你跟英美人打招呼说:“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而可能会误认为你要邀请他/她去吃饭。更有甚者,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很认真地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又如:中国人之间见面问候时,常问“上哪去?”如果你跟英美人打招呼说:“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但是没有“Good noon”这种说法。也常说“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Hello”或“Hi”等。

“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

再例如寒暄,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

因为中国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别人所了解,所以与人交流时常会问婚姻、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如问上述类似的问题,则被认为是干涉了他们的私事,甚至遭到拒答。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时,教师有责任介绍东西方不同的日常交流话题,以免产生误解。

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或“It’s a beautiful day today.”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甚至感到很亲切。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在交际中,过多地给予劝告或建议会令许多外国人感到不快。例如,看到外国朋友感冒了,我们中国学生会说:“You sound as if you've got a cold. You should drink plenty of water.”对方不但不会领情,反而会生气。因为在英美文化中,人们一般不轻易给别人提建议,除非对方明确表示希望得到忠告。否则会让人感到你在用长辈式的口吻与他/她说话,这对自我独立意识很强的英美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英语中表示关心的方式通常是一般性的询问,如:“You seemed rather tired. Are you OK?”或者用表达自己良好祝愿的方式:“I do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所以千万不能把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中而忽略文化的差异。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 who are you 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 Hello 8403229.

B: Hello, this is Tom. Could I speak to Jim, please? 打电话的套话,经常这样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