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褐飞虱爆发成灾原因分析
1. 前言
•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目前影响 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 • 该虫是迁飞性害虫,在我国,除海南、广 东、广西、云南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 外,在其它大部分地区常年均不能越冬, 我国北纬21°以北的广大稻区的初始虫源 主要来自于国外。
2. 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情况
• 褐飞虱的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刺吸 汁液,使被害处变褐坏死,养分和水分散 失,引起叶片发黄,生长低矮,严重时枯 杆倒伏。
• 乳熟期受害,使稻穗灌浆不满,形成秕粒, 千粒重减少,严重影响产量。
25
发生面积 发生程度
6 5
Fra Baidu bibliotek
发生面积(百万公顷)
20 15 10 5 0
3 2 1 0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年份
• •


近年来,褐飞虱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 发生面积和危害范围进一步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经济损失巨大 : 1991 年最为 严重,发生面积高达2320 万hm2,发生范围涉及19个省(市、区),虽经全 力防治,仍然损失稻谷25亿公斤,加上人工、农药及施药器械方面的投入, 估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 年际暴发频率增加:60 年代以前,每5~10 年甚至更长时间爆发1 次,大发生频 率为10%~20%;70年代大发生频率上升到50%,1980至1995 年的15 年中, 有11 年重发生,即平均3年就有2年猖撅发生,大发生频率达70%以上 ;
滞育率(%Diapause)
2003 1986 1985 1984 1983 9-5
图2.二化螟在大田不同日期孵化的幼虫的滞育率
1983至1986年8月初孵化的幼虫有部分进入滞育,8月中旬孵
化的幼虫有50%个体滞育,8月20日后孵化的个体全部进入滞 育。 在高温超历史的2003年,8月中旬末孵化的幼虫(日平均气温 为29.8℃)亦有50%以上的个体进入滞育
内在因素 : 2 .二化螟越冬场所的分散及转移力强,大
大增加越冬种群的存活率
二化螟寄主较多,除取食水稻外,还能取食玉米、甘蔗、粟、蚕豆、 茭白、高粱、油菜、小麦、紫云英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和杂草 。 二化螟越冬场所较分散,除在水稻田越冬外,还能在茭白田,田埂、 稻草堆、冬季作物田或在稻田附近的树缝隙中越冬 二化螟转移力强 ,在越冬寄主不适宜的情况下,还能迁移到适宜的 寄主上去
1.由于不重视农业防治措施,导致了二化螟发生基数大量提高 2.早稻迟熟品种增多,有利于第二代成虫顺利羽化,增大了第三 代二化螟在田间的发生量 3.一季稻面积扩大,增大了二化螟的过度桥梁田,致使第三代二 化螟在晚稻田大面积发生 4.防治适期预测不够准确,药剂选择不当,施药质量较差,也是 近几年二化螟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1996至2005 年出现2次特大发生年(分别为1997和2005),2006年9月前亦发生严重。
2005
发生程度
4
田间种群发生动态过程
• 以江苏、安徽为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1)少量迁入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水稻处于分蘖期, 虫源由两广南部和岭南区波及迁入,迁入虫量少,灯下虫 峰不明显,田间难查获; • (2)大量迁入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水稻处于分蘖末 至拔节初期,虫源由岭北和沿江江南稻区迁入,本地属主 降区,迁入虫量大,峰次多,田间易查获; • (3)稳定增长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水稻处于拔节期 至孕穗期,褐飞虱进入定居繁殖期,短翅型成虫增多,种 群稳定上升; • (4)种群高峰和长翅型成虫迁出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 水稻处于抽穗灌浆期,种群数量剧增,达全年虫量最高峰, 此后,羽化的长翅型成虫随高空气流逐日南迁。
外在因素:
1 .由于不重视农业防治措施,导致了二化螟发 生基数大量提高 2.早稻迟熟品种增多,有利于第二代成虫顺利 羽化,增大了第三代二化螟在田间的发生量 3.一季稻面积扩大,增大了二化螟的过度桥梁 田,致使第三代二化螟在晚稻田大面积发生 4.防治适期预测不够准确,药剂选择不当,施 药质量较差,也是近几年二化螟大发生的重要 原因
滞育率(%)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图进一步显示了田间二化螟的滞育是在8月份高温条件下形成的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1 8-6 8-11 8-16 8-21 孵化日期(月-日) 8-26 8-31
内在因素 :1.二化螟的滞育特性确保了二化
螟能以较大种群数量越冬
从二化螟光周期反应曲线看出:在28°C下,在10-12 h 的短日照 条件下, 所有个体进入滞育,13h 的短日照诱导了75.5%的个体滞育, 临界光周期约为13 h 20 min。试验表明,短日照配合较高温度能有 效地诱导滞育。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1 2 3 4 5 6 7 8 光期长度(h) 图1. 二化螟在恒温28℃下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曲线。 28℃
2. 杀虫剂选择不对路,盲目用药
• 前研究表明,防治褐飞虱仅有吡虫啉,扑虱灵,锐劲特等 少数几种农药有良好的效果,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防效较差,且大量杀死稻飞虱天敌。 • 当前化学防治的研究主要偏向在化学药剂的药效试验上, 对于指导农民如何选药用药则缺乏研究。 • 不少农民不太清楚要选择什么样的农药,更不清楚如何合 理使用。导致乱用农药、用量过多,这一方面使得褐飞虱 的抗药性变强,导致防治效果差而加重危害;另一方面导 致大量杀死天敌,削弱了天敌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 Morishita (1992)对近100 年来日本褐飞虱大发生与厄尔尼 诺现象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厄尔尼诺次年为日本褐飞虱 大发生年。
3.3 食料因子(稻飞虱的食物得到优化)
• 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为褐飞虱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适 宜的繁殖生境。 • 杂交稻茎秆粗壮,叶片肥厚,有利于稻飞虱取食和繁殖。 • 在杂交稻上取食的褐飞虱,繁殖量(怀卵量)、种群增殖 率,存活率,短翅型比例均比取食常规稻有明显的提高。
江西水稻二化螟猖獗为害的 原因分析
薛芳森 教授
江西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
二化螟危害
枯鞘 枯心苗 白穗 虫伤株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是我省水稻上重要的钻蛀 性害虫,常年第一代均能对早稻分蘖期的禾苗造成较严重的危 害,已成为我省早稻分蘖期的头号害虫,特别是第三代幼虫在 部分迟栽单晚田和双季稻田暴发成灾,如2002年南昌县晚稻二 化螟防治不好的田块,亩虫量超过20万头,受害株率100%,损 失率达80%,并出现成片缺收稻田。特别提及的是,第三代二化 螟主要以虫伤株造成严重为害,导致水稻后期大面积倒伏。
由二化螟这些生物特性的内在因素可以得出:
1.田间二化螟的越冬种群虫源主要由8月初至9月中旬孵化的幼虫构成,其 构成的虫源基数之大可想而知 2.二化螟这一滞育特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不断选择形成的 ,这确保 了二 化螟在8月份高温季节进入滞育,避免了在高温季节不适时的发育导致 越冬种群数量的减少 3.二化螟越冬场所的分散及转移力强,大大增加越冬种群的存活率 ,为该虫 的大发生奠定了虫源基数
二化螟危害状:
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 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 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
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分析二化 螟猖獗发生原因
导致二化螟猖獗发生的内在因素 1.二化螟的滞育特性确保了二化螟能以较大种群数量越冬 2.二化螟越冬场所的分散及转移力强大大增加越冬种群的存活率 导致二化螟猖獗为害的外在因素
• 从国外迁入我国的褐飞虱大致可分三支: • 一支由泰缅北部凭借西南季风迁入, 主降地 区为云南西南边境的局部地区; • 一支由菲律宾于7~8 月随台风外围气旋迁 入,主降地区为东南沿海; • 一支由中南半岛随盛行的西南季风于5~6 月迁入,主降两广,随后迁向全国稻区, 是我国广大稻区初始虫源的主要迁入区
2007年轻发原因分析
• 1、2007年2-3月分温度比常年偏高(14.2℃), 比常年高出5-6℃,加速了越冬幼虫滞育的解 除,导致越冬蛾的羽化期与早稻栽插期不吻 合。
• 2、7月到8月上旬的干旱,加速了早稻收割 进程,显著地减轻第二代二化螟成虫的发生 量。
下图显示了2003年第三代二化螟发蛾盛期主要出现在8月下 旬至9月中旬初羽化,其中,8月28日的蛾量达到169头 第三代幼虫主要集中在9月上旬至下旬初以虫伤株形式为害 抽穗晚稻,仅少量表现为白穗,严重发生为害的田块,10月中 旬水稻开始出现倒伏现象
• 杂交水稻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导致稻株体含氮量增高, 刺激褐飞虱产卵量的增加和存活率的提高。
3.4 人为因素(防患能力仍较弱)
3.4.1 对大发生年的预测预报仍缺乏完全的把握,农技服务不到位 • 尽管目前我们已能用多普勒垂直谐波昆虫监测雷达对褐飞虱等 害虫的迁飞进行观测,计算机技术在褐飞虱的迁飞与预测预报 工作上的应用也得到发展,但我们仍做不到准确预测该虫的发 生情况。如2005年褐飞虱大爆发,我们就没有做出准确预测, 以致当年在思想和物资上均未做好充分准备.
与二化螟比较,三化螟生物学有如下特点
• 偏南方性种类,最北达北纬38°(山东烟台附近); • 幼虫仅取食水稻和野生稻,并以稻兜作为其唯一的越冬场所; • 幼虫危害直接造成枯心和白穗; • 越冬代发蛾期明显迟于二化螟(如南昌,三化螟于4月下旬初始见,4 月底至5月上旬盛发;二化螟于4月上中旬始见,4月下至5月下旬盛 发),因此受春耕沤田的打击较大,实现第一次过渡的条件稍差(从 越冬场所向早稻田过渡); • 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温比二化螟少得多(692日度比770日度), 因此在同一地区范围内,年发生代数比二化螟多1代。 • 能较好地实现第二次过渡(如南昌,,三化螟第二代成虫于7月中旬 始蛾,7月下至8月上旬盛发;二化螟于7月下或8月上旬始蛾,8月中 旬盛发),受夏耕灭茬的打击相对较小。
3.2 气候因子(稻飞虱的大发生也是一种生物自然灾害)
• 通常认为7-9月雨水多,7-8月的三伏天不热,不仅有利 该虫迁入,也有利于褐飞虱在田间大量繁殖; • 秋冬季节气温高,一方面有利于繁殖地的褐飞虱在冬季的 繁殖,增加了迁出基数,另一方面可以使褐飞虱发育加快, 导致迁入危害期提前,引发褐飞虱暴发。 • 异常气候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跃有利于稻飞虱的迁飞 与降落。 • 异常气候与褐飞虱发生关系研究还表明,南方涛动(SO 事件)强烈异常的当年,我国褐飞虱将为大发生年;在厄 尔尼诺或反厄尔尼诺事件(EN事件)的当年, 为中到大发 生年; 在EN与SO事件的间歇期,为轻发生年。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8-11
灯诱雌成虫数量(头)
8-16
8-21
8-26
8-31
9-5 9-10 9-15 日期(月-日)
9-20
9-25
9-30
10-5 10-10
图3.二化螟第三代成虫诱蛾灯下消长情况
建议
积极行动起来,认真抓好二化螟农业防治 措施工作,尽可能减少二化螟虫源的发生 基数。 认真抓好一季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最大 限度减少第三代二化螟的发生量。 切实抓好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三代二化螟 的药剂防治,特别要重视药剂防治质量, 认真检查防治效果


此外,我们对褐飞虱的一些重要的生物学特性还缺乏了解。例 如,大发生前一代的虫源是以本地繁殖的为主,还是以迁入的 为主?仍不清楚。 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技服务也不到位,乡镇一级 的农技人员几乎没有人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许多农技部门 忙于农药的经营, 测报工作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植保测报工作, 技术研究不到位,导致错过防治适期,也是褐飞虱暴发的一个 重要原因。
3. 稻飞虱的爆发成灾的原因
3.1 稻飞虱生物学因素(具有爆发成灾的潜力)
异地虫源大量迁入可能导致大发生 褐飞虱是 r-对策型昆虫,繁殖力强,具翅二型现象 20天即可繁殖一代。 该虫对寄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 当田间食料恶化时,即产生高比率的长翅型成虫,借助气流远距 离迁飞以寻找适宜的生境; 当环境条件适宜生长时,短翅型比例增大,产卵量大增, 特别是短翅型成虫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天气适合,可导致种群 爆发成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