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展示:(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热点提示:(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2)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其影响;(3)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4)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文明开化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及近代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
(2)表现
受到新派
中山装
逐渐流行;辛亥革命以后,
”
洋装
”“
洋布
“
服饰:鸦片战争后,
①
人士的欢迎。西服、旗袍等与传统服饰并行。
、面包房和咖啡店。
西餐馆
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
②
③居住:外国人设立使、领馆区,西式建筑样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
的豪宅。
中西合璧
洋房或
④风俗习惯
时期变迁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
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点拨] 认识社会生活变迁的深层含义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思考] 外来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通商口岸
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通商口岸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②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③特点: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以来
①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②表现
领域变化
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风俗
习惯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
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
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导致当今中国生活用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先进技术;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问题:探究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材料一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
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材料二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当时人们要求剪辫易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不同原因。
[信息解读] 材料一列举了辫子、传统服饰的弊端,表明留学生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主张剪辫易服。
材料二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上形成一种主张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的思想潮流,这实质说明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尝试解答] (1)留长辫不利于行动,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等;会被外国人所笑,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2)变化:从维持中国旧俗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原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归纳总结】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②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③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2)特点
①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发。
②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1.大连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胡适等名流均曾
流连于此,而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一度获称“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大连旅游业兴起
的背景不包括( )
A.贫富分化严重
B.殖民者客观推动城市化发展
C.西方观念冲击
D.近代工商业与交通业的推动
解析:选A 大连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初,与“贫富分化”无关,故A项错误,符合
题意;大连被称为“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说明殖民冲击客观上推动城市化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旅游这一概念源自西方观念,康有为、梁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