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 Potato Late Blight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其危害程度、防 治难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己超过水稻稻瘟病和小麦 锈病,被视为国际第一作物病害。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
都有发生 , 流行年一般减产 40% 。 19 世纪 40 年代马铃薯晚
疫病造成著名的“爱尔兰饥馑”,当时种植的马铃薯减 产一半,导致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居海外。
当时对马铃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种推测,1842年 冯〃马蒂尤斯(von Martius)首先认为是病菌引 起,1857年斯皮尔许奈德(Speerschneider)证明叶上 霉菌能引起块茎腐烂。1861~1863年德巴利(de Bary)确定了叶上病斑和块茎腐烂都是由一种真菌引 起并给鉴定了病原菌。
一、症状
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 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 行无病留种。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 水良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4.发病初期农药。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 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或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 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1212200倍 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病 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在马铃薯生长前期用药
(M. Powelson, OSU 1999)
在马铃薯生长前期用药
在晚疫病发病后用药
六、病害分布 在中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 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 例如:2012年汛期以来,甘肃大部地方降水较常年 偏多,特别是6月下旬以来马铃薯主产区的定西、 临夏、陇南、天水、庆阳、平凉等市州降水偏多, 温湿条件易于滋生病害。截至8月中旬,甘肃马铃 薯晚疫病已发生587.03万亩,较上年同期增幅达 155.2%。
3. 病原生物学 :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能萌 发,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为10~13℃,孢子囊直 接萌发为芽管的温度多在 15 ℃以上形成。菌丝生长最 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 7~25℃。孢子 囊需要达到95%~97%的湿度才能大量形成。 晚疫病菌是一种寄生专化性很强的真菌
孢子形成
叶面侵染
茎部侵染
块茎侵染
二、病原
1.学名: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属卵菌门疫霉属。
2.病原形态 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 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 。 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 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 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 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囊形成适 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 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 度高。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田间发病最早症状 出现在下部叶片。
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浸状褪绿 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在空 气湿度大时,边缘有一环白色稀疏的霉轮。
茎部受害,可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斑。
块茎发病,初为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稍 凹陷。病斑下的薯肉不同深度的褐色坏死,与健康 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薯块可在田间发病后烂在地 里或在贮藏期发病烂在窖里。
孢子较多+湿度较大 + 植物组织较软
早期茎部侵染常不易察觉
无症状
接种后 7 天, 18º C
接种后 13 天, 18º C
早期茎部侵染有时“不表现症状”
实际茎部侵染
接种点
接种后 7 天, 18º C
酒精理后的茎部
侵染速度:茎部慢于叶部
无明显 症状 接种点
单点接种, 接种后 7 天 18º C
4.病原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寄主范围窄。
萌发期与马铃薯幼芽期重合 空气传播的孢子
间接 ( 18º C以下)
土壤种越冬
初侵染循 环
直接
病原通过带病种薯 引起幼芽的感染
种植前健康薯块被感染
侵染 (3-6 小时) = 叶片和茎部感染
贮藏期
收获期 (A1 and A2 基因型)
块茎感染
有性阶段
无性阶段
马铃薯晚疫病的生活史: 发生在马铃薯生长的不同阶段
四、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 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
2.耕作与栽培措施: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 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 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粘土等使植 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为害。
带病种薯造成的初侵染
•感染健康植株 •难以察觉的茎部侵染 •初侵染循环
在贮藏、切片和 操作过程中被感 染的种薯
• 萌发后被感染的幼芽 • 田间的侵染源
( 产生150,000 孢子)
带病种薯造成的初侵染
田间初始发病中心
带病种薯造成的初侵染
茎部侵染造成叶部发病
茎部侵染= ?
茎部侵染常由叶腋部开始:
三、病害循环
1.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 孢子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病残组织和 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番茄也可 能是初侵染源之一或成为病菌的中间寄主植物。
2.传播:风雨传播。 3.侵入与发病:从气孔侵入,也可以直接从角质层侵入 叶片;侵入薯块则通过伤口、皮孔或芽眼外面的鳞片。 4.再侵染: 有多次再侵染。
小结
症状 病原 侵染循环 发病条件 防治措施 病害分布
Thank you!
3.品种抗病性:克新1号、2号、3号、跃进、克疫等较抗 病,男爵、白头翁等高度感病。 各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 抗病性比较稳定。
五、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是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薯,消灭中心病株, 结合病情预报全面喷药保护。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鄂马铃薯1号、2号,坝薯10号, 冀张薯3号,中心24号,郑薯4号,抗疫1号,胜利1号,德 友1号,同薯8号,新芋4号,文胜2号,青海3号等。这些 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
马铃薯晚疫病 Potato Late Blight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其危害程度、防 治难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己超过水稻稻瘟病和小麦 锈病,被视为国际第一作物病害。世界各地马铃薯产区
都有发生 , 流行年一般减产 40% 。 19 世纪 40 年代马铃薯晚
疫病造成著名的“爱尔兰饥馑”,当时种植的马铃薯减 产一半,导致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居海外。
当时对马铃薯死亡的原因有各种推测,1842年 冯〃马蒂尤斯(von Martius)首先认为是病菌引 起,1857年斯皮尔许奈德(Speerschneider)证明叶上 霉菌能引起块茎腐烂。1861~1863年德巴利(de Bary)确定了叶上病斑和块茎腐烂都是由一种真菌引 起并给鉴定了病原菌。
一、症状
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 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 行无病留种。
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 水良好田块,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4.发病初期农药。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 湿性粉剂2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或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 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1212200倍 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病 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在马铃薯生长前期用药
(M. Powelson, OSU 1999)
在马铃薯生长前期用药
在晚疫病发病后用药
六、病害分布 在中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较为严重, 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 例如:2012年汛期以来,甘肃大部地方降水较常年 偏多,特别是6月下旬以来马铃薯主产区的定西、 临夏、陇南、天水、庆阳、平凉等市州降水偏多, 温湿条件易于滋生病害。截至8月中旬,甘肃马铃 薯晚疫病已发生587.03万亩,较上年同期增幅达 155.2%。
3. 病原生物学 :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需要在水中才能萌 发,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的温度为10~13℃,孢子囊直 接萌发为芽管的温度多在 15 ℃以上形成。菌丝生长最 适温度为20~23℃。孢子囊形成的温度为 7~25℃。孢子 囊需要达到95%~97%的湿度才能大量形成。 晚疫病菌是一种寄生专化性很强的真菌
孢子形成
叶面侵染
茎部侵染
块茎侵染
二、病原
1.学名: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属卵菌门疫霉属。
2.病原形态 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 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um),一端 。 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 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 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 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囊形成适 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 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 度高。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田间发病最早症状 出现在下部叶片。
叶片发病,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浸状褪绿 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在空 气湿度大时,边缘有一环白色稀疏的霉轮。
茎部受害,可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斑。
块茎发病,初为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稍 凹陷。病斑下的薯肉不同深度的褐色坏死,与健康 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薯块可在田间发病后烂在地 里或在贮藏期发病烂在窖里。
孢子较多+湿度较大 + 植物组织较软
早期茎部侵染常不易察觉
无症状
接种后 7 天, 18º C
接种后 13 天, 18º C
早期茎部侵染有时“不表现症状”
实际茎部侵染
接种点
接种后 7 天, 18º C
酒精理后的茎部
侵染速度:茎部慢于叶部
无明显 症状 接种点
单点接种, 接种后 7 天 18º C
4.病原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寄主范围窄。
萌发期与马铃薯幼芽期重合 空气传播的孢子
间接 ( 18º C以下)
土壤种越冬
初侵染循 环
直接
病原通过带病种薯 引起幼芽的感染
种植前健康薯块被感染
侵染 (3-6 小时) = 叶片和茎部感染
贮藏期
收获期 (A1 and A2 基因型)
块茎感染
有性阶段
无性阶段
马铃薯晚疫病的生活史: 发生在马铃薯生长的不同阶段
四、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 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
2.耕作与栽培措施: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 密度大或株形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 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粘土等使植 株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为害。
带病种薯造成的初侵染
•感染健康植株 •难以察觉的茎部侵染 •初侵染循环
在贮藏、切片和 操作过程中被感 染的种薯
• 萌发后被感染的幼芽 • 田间的侵染源
( 产生150,000 孢子)
带病种薯造成的初侵染
田间初始发病中心
带病种薯造成的初侵染
茎部侵染造成叶部发病
茎部侵染= ?
茎部侵染常由叶腋部开始:
三、病害循环
1.初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也可以卵 孢子越冬。在双季作薯区,前一季遗留土中的病残组织和 发病的自生苗也可成为当年下一季的初侵染源。番茄也可 能是初侵染源之一或成为病菌的中间寄主植物。
2.传播:风雨传播。 3.侵入与发病:从气孔侵入,也可以直接从角质层侵入 叶片;侵入薯块则通过伤口、皮孔或芽眼外面的鳞片。 4.再侵染: 有多次再侵染。
小结
症状 病原 侵染循环 发病条件 防治措施 病害分布
Thank you!
3.品种抗病性:克新1号、2号、3号、跃进、克疫等较抗 病,男爵、白头翁等高度感病。 各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 抗病性比较稳定。
五、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是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无病种薯,消灭中心病株, 结合病情预报全面喷药保护。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鄂马铃薯1号、2号,坝薯10号, 冀张薯3号,中心24号,郑薯4号,抗疫1号,胜利1号,德 友1号,同薯8号,新芋4号,文胜2号,青海3号等。这些 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