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13 人均住房面积 ( 平方米) X14 人均绿地面积 ( 平方米)
0. 2108 0. 2509
聚集 效应
X31
技术市场成交 合 同 金 额 ( 亿元)
2. 3602
X15 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 0. 2125
生活
( 元 /平方米)
条件 X16 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 ( 标 0. 6765 台)
( 二) 评价指标的筛选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用变差系数来描述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变差系数越大,表明该指
标的鉴别能力越强; 反之,鉴别能力则越差,其计算公式为:
Vi = σ ; X
n
n
∑Xi
∑ ( Xi - X) 2
其中 Vi 为变差系数,X =
i=1
n
为平均值,σ = i = 1 n - 1
为标准差。
本文选取 2பைடு நூலகம்10 年全国 30 个省区市 ( 西藏、台湾除外) 的统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
表 2 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数
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每万人拥有研发机构数、每万人拥有外商企
业数、每万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每万人拥有上市公司数、技术市
人才载体与
场成交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高
12
人才经济贡献
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每千人医疗卫
0. 0576
86
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三、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应用
本文选取 2006—2010 年 5 年间的除西藏、台湾以外的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数 据对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应用,数据主要来源于 2007—2011 年中国 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相关年度数据作 简单算术处理,利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与表 3 中相对应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相乘并汇总,即可求得 30 个省区市 2006—2010 年的人才 聚集力得分。最后,利用分类、排序等方式对所得数据进行不同范围和不同层次的比较 分析。
人才
人)
收入
X7
城镇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 元 /年)
0. 2611
开发
X26
人均 科 研 经 费 支 出 额 ( 万 元 /人)
0. 2623
水平
X8
城镇居 民 人 均 消 费 性 支 出 ( 元 /年)
0. 2529
产业 聚集
X27 高技术产业聚集指数
1. 052
X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10 恩格尔系数
生机构床位数、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
经济实力与高 GDP、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餐饮业营业收入、 8
技术产业聚集 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指数、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每万人专利申请量
85
第一资源 ( 总第 27 辑)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续表 指标数
生活条件
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长度、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面积
0. 397
X20
每万人拥有高等学 校 数 ( 所)
0. 5009
84
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首先,从经济实力、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三个维度评价人才吸引力,其中经济实力包 括 5 个指标,收入水平包括 4 个指标,生活条件包括 11 个指标。其次,鉴于统计数据的可 得性,本文选取人才载体与人才投入开发两方面指标来评价人才影响力,其中人才载体指 标选取 4 个指标,人才投入开发指标选取 2 个指标。再次,选取产业聚集度与人才聚集效 应两方面来描述人才整合力。鉴于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中的人才生产要素的贡献 更为突出,因此本文的产业聚集度指标以区位熵方法计算各省区市的高技术产业聚集指数 表示。人才聚集效应指标包括人才产出成果和人才经济效益两方面。
变量标识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X14 X15 X16 X17 X18 X19 X20 X21
X22
权重值 0. 0184 0. 0496 0. 0371 0. 0595 0. 0325 0. 0405 0. 0224 0. 0346 0. 0463 0. 0270 0. 0218 0. 0310 0. 0598 0. 0613 0. 0487 0. 0631 0. 0542 0. 0564 0. 0604 0. 0595 0. 0585
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黄湘闽*
[摘要] 本文在分析区域人才聚集力概念基础上,将人才聚集力分为人才吸 引力、人才影响力和人才整合力三个层次,分别从三个层次在理论层面上初步构 建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变差系数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删除鉴别能 力弱的指标。同时基于全国 30 个省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而建立相应的 指标权重体系和人才聚集力的综合评价模型。选取 2006—2010 年 5 年间的除西 藏、台湾以外的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数据对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 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应用。最后本文对如何提升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提出政策建议。
( 三) 区域人才整合力
区域人才整合力,指区域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使得区域内人才聚集效应得以产生的能力; 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和谐环境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 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
图 1 人才聚集力层次结构图
二、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尽管我国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从研究内容上看还是具备了一个较 高的起点。牛冲槐和唐朝永①选取经济实力、生活水平、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和 环境 6 个二级指标; 张同全②从聚集规模、人才结构等 10 个维度构建了人才聚集效应评价 指标体系; 王萍③通过定量研究筛选得到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 4 大类 29 个指标; 黄苏萍等人④把握人才 “引进—开发—留住” 的人才聚集过程,选取 11 项指标 对人才聚集竞争力进行评价。
在人才聚集力概念研究与前人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人才聚集力定义与构成 出发,从理论上构建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全国 30 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采
① 牛冲槐、唐朝永: 《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机械管理开发》2007 年第 4 期。 ② 张同全: 《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 年第 8 期。 ③ 王萍: 《浙江省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9 年第 6 期。 ④ 黄苏萍、彭希哲、朱咏: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才集聚竞争力效果评估———以上海为例》, 《人口 与经济》2011 年第 2 期。
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分别计算上述人才聚集力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 33 个指标的变差系数,结果如表 1 所示。结合研究实际情况,取变差系
数临界值 0. 3,将变差系数低于 0. 3 的指标删除,最后筛选出 22 个指标。
( 三) 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 提取的 3 个主因子可以解释 85. 18%的题项信息,题项变量的信息 丢失较少,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因此可以提取 3 个主因子。其中第一因子包括每万人 拥有高等学校数等 12 个原变量,命名为 “人才载体与人才经济贡献”; 第二因子包括 GDP 等 8 个原变量,命名为 “经济实力与高技术产业聚集”; 第三因子包括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 道路长度等 2 个原变量,可命名为 “生活条件”。由此整理得到我国人才聚集评价指标体系 ( 见表 2) 。
( 个)
X4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X5 财政收入 ( 亿元)
0. 6339 0. 7874
X24 每 万 人 拥 有 上 市 公 司 数 1. 3255 ( 个)
X6 城 镇 单 位 就 业 人 均 工 资 0. 2611
X25 人均 教 育 经 费 投 入 ( 元 / 0. 3433
( 元 /年)
2
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确定,从而得到我国区域
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权重体系 ( 如表 3 所示)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体系,可以构建我
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模型:
n
∑ Fk =
Zki Wi
i=1
其中,Fk 为第 k 个区域的人才聚集力综合得分,Zki 为第 k 个区域的第 i 个二级指标的
变差 系数
变量
指标名称
变差 系数
X1 GDP ( 亿元)
0. 7641
X21 每万人拥有研发机构数 ( 个) 0. 8126
经济 实力
X2 X3
第三 产 业 产 值 占 GDP 比 重 ( %)
外商直接投资 ( 亿美元)
0. 2132 1. 4258
人才 载体
X22 每万人拥有外商企业数 ( 个) 1. 3404 X23 每 万 人 拥 有 高 技 术 企 业 数 1. 0836
X32 高 技 术 产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0. 3814 ( 万元 /人)
X33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 0. 8734 值比重 ( %)
X17 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 0. 2374 长度 ( 公里)
X18 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 0. 4573 面积 ( 万平方米)
X19
每千人 医 疗 卫 生 机 构 床 位 数 ( 张)
0. 006
X28 每万人专利申请量 ( 件 / 万 0. 8866 人)
X11 餐饮业营业收入 ( 亿元) 0. 0828
X29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 ( 件 / 万 0. 9642 人)
X12
生活 垃 圾 无 害 化 处 理 率 ( %)
1. 1202
人才
X30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 ( 件)
1. 345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高新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人均教育经费投入
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 GDP
外商直接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
财政收入 0. 4643
餐饮业营业收入
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指数
每万人专利授权量
每万人专利申请量
0. 1161
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长度 每万人年末拥有实际道路面积
*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牛冲槐、唐朝永: 《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机械管理开发》2007 年第 4 期。
82
区域人才聚集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二) 区域人才影响力
区域人才影响力,指能够使区域内人才通过在区域内进行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而对 该区域产生强烈认同并愿意长期在该区域发展的能力。区域人才影响力是区域有效保持、 开发和使用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人才影响力不足会导致区域内部人才资源因不能有效发 挥作用而外流,严重削弱其区域人才聚集力。
[关键词] 人才聚集力 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权重体系 综合评 价模型
一、区域人才聚集力概念探析
从发表的文献上看,国内学者对人才聚集力的研究较少,其中绝大部分是集中在评价 指标体系方面,少有文献对人才聚集力的概念进行研究。牛冲槐、唐朝永① 提出了区域人 才聚集力的定义,即一个区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凭借自身的各种条件聚集人才的能 力。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区域人才聚集力作如下定义: 所谓区域人才 聚集力是指一个区域具有不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聚集状态并产生经济性聚集 效应的能力。区域人才聚集力由区域人才吸引力、区域人才影响力和区域人才整合力三部 分组成,其层次结构如图 1 所示。
标准化值,Wi 为第 i 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
表 3 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权重体系表
一级指标
人才载体与 人才经济贡献
经济实力 与高新技术
产业聚集 生活条件
权重值
二级指标
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
每万人拥有研发机构数
每万人拥有外商企业数
每万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
每万人拥有上市公司数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 0. 4207
该定义表明,区域人才聚集力既包括对区域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又包括对区域内部人 才的影响力,还包括对区域内部人才资源的整合力。其中:
( 一) 区域人才吸引力
区域人才吸引力,指区域能够使外部人才通过对该区域的感受与了解而产生进入该区 域工作、生活的愿望。区域人才吸引力是区域获得充足有效人才资源的基础,是形成人才 聚集的前提。
83
第一资源 ( 总第 27 辑)
用因子分析对各个指标赋权重并建立评价模型。
( 一) 基础指标的确定
从人才聚集力定义出发,将人才聚集力分为人才吸引力、人才影响力和人才整合力三 个层次,分别从三个层次在理论上构建人才聚集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 1。
表 1 我国区域人才聚集力原始指标变差系数表
变量
指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