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住宅建筑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浅谈现代小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

浅谈现代小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

【 关键词 】 :小住宅设计 ; 发展趋势 ;国际意识 ;人性

【 中图分类号】 U4 :T 2
【 文献标识码】 B :
1 历 回顾
纵 观 整 个 社 会 发 展 的 历 程 和 建 筑 学 的 历 史 。小 住 宅 的 设 计 在 这 两 方 面 都 留下 了 深 深 的 印 记 。 它 不 仅 仅 见 证 了整 体 人 类 文 明 发 展 不 同 阶 段 的众 多 特 征 ,也 成 了 建 筑 学 发 展 变 化 的重 要 标 本 。 在 西 方 ,小 住 宅 设计 的起 源 一 直 是 与 l 5世 纪 意 大 利 文 艺 复兴 运 动 相 联 系 的 。 因 为 从 这 时起 , 欧 洲 逐 步 走 出 基 督 教 的神 权 统 治 。 因 为 个 人 化 的 市 民 阶 层 的 出 现 。以 及 西 方 传统 建 筑 学 的逐 步 完 善 ,关 于 小 住 宅 的设 计 与使 用 开 始 走 进 历 史 。那 个 时 代 的著 名 建 筑 师 , 比 如 伯 鲁 乃 涅 斯 基 、米
中 ,建筑 师 并没 有 太 多 考 虑 这 方 面 ,而 是 纷 纷 运 用 了各 不 相 同 的 空 间组 织 手 法 ,使 得 这 些 小 住 宅 具 有 了 很 强 的设 计 感和建筑感。 从 建 筑 学 上 看 ,小 住 宅 一 直 是 各 种 空 间 手 法 实 验 的 场
地 ,无论是柯 布西耶 、密 斯 、赖特 ,还是 现 在 的西扎 、库 哈 斯 、艾 森 曼 ,都 在 小 住 宅 设 计 中 进 行 了大 量 的 空 间 手 法
23 . 空 间组 织 的 专业 化
小住 宅设 计 通 常 是 以 适 用 为 指 导 原 则 。但 在 “ 廊 ” 走

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趋向

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趋向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文件备案编号:)

工程名称: 编制单位: 编 制 人: 审 核 人: 批 准 人: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趋向 摘要: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起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且要和所有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结合。其次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的就地化,实现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的循环转换。垃圾就地处理及时,避免了在清运中的撒泄现象和因垃圾堆放而造成的污染.

21世纪的到来使人们从工业时代转入到了信息时代,有建筑业的权威曾说过:21世纪的高消费就是回归大自然,回归乡土.就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应该走客车学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考虑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采光照明设计,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室内设计中景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才智,创造出自然质朴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开发资源和材料再生利用, 按“绿色建材”概念装修房屋,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不搞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使建筑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二)努力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21世纪的建筑设计是个大问题,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初探

住宅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初探
是 必 由之 路 , 当今 世 界 建 筑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必 然趋 势 ; 宅 的 生 态性 是 以 绿 色 为基 础 涵 盖 生 态 环 保 , 持 续 发 展 等 多种 理 念 。 是 住 可 关键词 : 宅 生态性 智能性 建 筑设计 环境保护 住
中图分类号 : v T 4 7
住宅 与类人关 系密切 , 是建筑 设计最基 本 的类型 , 也是建筑师应苦练 的基本功 。经过 多年的设 计 、对 建成 后住宅 的调查 及对 当今 世 界住宅建筑的关注 , 我觉 得未来住宅建筑 . L 殳 计的发展方 向主 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
1走可持续发展 的建筑设计道路
对住宅所处 的地方性 及地 域性的理解 , 重 视 本土文脉并建立 公众参 与的意识 ; 结合住宅 功能 性 及多样 性 的要 求 , 用简 单 合适 的技 采 术; 树立 建筑 材料 蕴 含 能量 和循 环使 用 的意 识, 在最大范 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 建筑材 料, 避免使用高温能 量 , 破坏环境 , 产生废物以 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 , 征求 重新利 用旧的 建筑材料 和构 件 ; 对 当地 的气候 条件 , 针 采用 别动式 能源策 略 , 尽量 应用 可再生 能源 ; 完善 住宅空 间使 用的 灵活 性 , 以便减 少建筑体 量 。 5住宅建筑 时空的全面性 将建设所需的资源 降至最少 , 少建筑过程中 减 “ 人为 本 ” 的 住 宅 建筑 , 空 的 延续 以 时 对环境 损害 , 避免环境 的破 坏 , 资源的 浪费以 性使 其具 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 间文化 的特质 , 及建材的浪 费。 实现 了抵 御建筑空 间文化 创新 的再现 , 富了 丰 当前颇 为 雷同 的居 住 模式 。然 而 , 有时 空 仅 2重结构体系将 要以框架结构为主 的 延续性 , 不能符 合现代人 的要求 。为此 , 并 众所 周知 内地大 量 已有 的住 宅均 以砖混 还 必须考 虑其时 空的全 面性 。在完 成了 人性 结构为 主 , 种建筑 结构体 系有 很多 的缺 点 : 空 间与 自然空间的合理结 合之后 , 这 需将适 合现 如抗 震性 能差( 据汶 川特大地址现场调研 , 所倒 代化 社会 发展的 人类 自身生活方 式 的一 些必 塌的绝大部 分是砖混结构 )总高 度受到施工限 要 因素考 虑到其中 , ; 主要 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 制; 机械化程度难以提 高 , 作业量 大 , 施工质量 性 , 适应 性, 生态性 , 信息性 , 文化性 , 智能 型等 难以保证 。住 宅采用 框架结 构之 后有利 干新 等 。 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 用 , 提高 了住宅的抗震性 5 1 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 能, 并可 以为 住户提供 自由分割 的空 间, 丰富 住宅 建筑的本 质就是为人服 务 , 首先就要 住宅 的立 面造 型 , 用面 积 系数 也 可提 高 自 使 讲舒适性 , 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 求一种在符 重, 比砖混 结 构的轻 , 单位 面积造 价与 砖混结 合 购买面 积 , 户型的基 础上 , 使得各功 能空 间 质 量 。 构持平 , 由此 可见 , 架结 构承重 结构 体系住 有 合理 有效的安排 , 框 各得其所, 分区 明确 , 并使 新 世纪是一 个注重 生态 、环保 、追求 人 宅是 国 内住 宅的 发 展趋势 。 各功 能的 空间有 诗意 的尺度 , 比例 , 方便家具 与 自然 科学整体 协调 发展的社 会 。住宅 建筑 的布 置和人的活动 , 同时要 保证各功能空 间的 的主流是生态建筑和智能 建筑 , 国 目前正 在 我 3 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 超耐久性住 相 对私 密性 。为满 足 室内 环境 质量 , 各功能 建造和 将要建造 的住 宅建筑使 用期 限至少在 宅将要大量出现 空 间要采 光充足 , 通风 良好 , 使用率高 , 并体现 7 年以上 , O 无论是在 建筑 艺术上 , 还是在 设备 目前 , 住宅的 使用寿命按其设计 图纸 来说 定的艺 术性和 超前性 。对 于外部 空间的环 上 , 都应 有超 前意 识 。随 着生 态意 识 的普 及 般是在 5 年左右 , O 人们 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 境 , 居民交往的空 间创建也是 居住舒适性的重 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 , 以我 国 目前的经济 积蓄来 购买一 栋房 屋 , 使用之 后就要 报废 , 要 体现 , 在 应力 求把 原 有的生活 纳入进 来 , 作为 实力 , 建筑技术 , 学技术的实际水 平 , 科 设计和 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 有点不符合 中国国情 , 居 民生存 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规划要结构 明 建设有 一定技术 水平 和艺术水 平的 住宅将带 所以人f  ̄ 迫切的要求提 高住宅的耐久性 , fR l 现 朗 , 形象纲举 目张 , 设计要 多种围合 , 群体 变化 动建 筑业 的新 一轮 迅猛 发 展 。 在超耐久型混凝土 的研究正在兴起 , 在不远的 多变的私 密 , 半私 密的 空间 , 配合如一 , 广场 , 将来有 望使混 凝土 的耐久 性达到 几百年 以至 绿地 , 小品 , 通透环廓等 构成统一景观 , 做到安 参考 文献 上千年 , 当住 宅采 用框架 结构之 后 , 可以采 全 宁静 , 就 温馨 而利 于 交往 。 I 1 ]刘海龙 . 发展生态 建筑 , 改善 人民环境 . 住 用超耐 久型混 凝土从 而大 大的提 高住宅 的耐 5 2 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 宅 科技 , 0 l 9 2 0 ,. 久性 , 实现我 们拥有超 耐 久型住 宅的梦 想 , 其 主要 表现在 多样性和可变性 两方面 , 多样 【 2 】李效 军 , 陈翔 , . 等 可持续的 生态建 筑设计 .

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向探讨(1)

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向探讨(1)

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向探讨作者:江波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4期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在日益发展。

本文对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努力完成面向未来的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住宅建筑设计是个大问题,它的发展趋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规则进行设计。

(1)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2)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3)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4)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

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6)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结构为主。

众所周知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我国当代居住形式的科技环保发展趋势——基于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

我国当代居住形式的科技环保发展趋势——基于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

我国当代居住形式的科技环保发展趋势——基于我国第四代
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
戚继亮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
【年(卷),期】2016(0)3
【摘要】别墅产品的开发与建设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及深远的意义,其作为居住的特殊和终极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发展至现在,从广义上讲,那些具有独立院子和独立出入口的低层住宅,都属于别墅的范畴之内.但由于早期开发水平与经验的匮乏,整个别墅产业出现了许多乱象,如忽视环境质量和配套设施、建筑单体与庭院关系混乱、平面户型不人性化和建筑风格雷同等缺点,这也给中国的别墅建设开发带来了新的课题.通过小区规划、街景及私家庭院、建筑单体及科技环保理念等四个方面论述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有助于让人们对我国当代别墅的建设开发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提高这一类产品的开发建设水平.【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戚继亮
【作者单位】上海郡都房地产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传统居住形式对在我国推广街区制的启示 [J], 田文波;郝琼
2.我国目前的石油管道建设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J], 王悦
3.我国石油管道建设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J], 李超
4.国际视野下课程发展趋势及对我国课程建设的思考--以首批国家课改实验区南山区为个案当代语文教育要求学生人人成功国际视野下课程发展趋势及对我国课程建设的思考——以首批国家课改实验区南山区为个案 [J], 高军
5.21世纪初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浅析之一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几个因素 [J], 欧阳晓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建筑行业的认识和理解

对建筑行业的认识和理解

对建筑行业的认识和理解一、建筑行业的定义和概述建筑行业是指以建筑为主要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包括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装饰装修等。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1. 古代建筑:古代人类开始使用石头、泥土等天然材料进行简单的住宅和堡垒建设。

2.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时期,欧洲出现了许多宏伟壮观的教堂和城堡。

3. 工业革命前后:工业革命前后,机器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材料得以大规模生产,如钢铁结构、混凝土等。

4. 当代建筑:当代建筑注重环保、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在设计上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

三、当前中国建筑行业面临的挑战1. 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目前仍存在大量尚未达到环保标准的企业,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2. 人才短缺问题:建筑行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中国建筑行业的人才供给短缺,且专业分化不够明显。

3. 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导致了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1. 环保和可持续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未来建筑行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2. 智能化和数字化:随着科技发展,未来建筑将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如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3. 个性化需求:未来建筑设计将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用户体验和情感诉求。

五、对于从事或有意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士应该具备哪些素质?1. 专业知识:从事建筑行业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结构设计、施工管理等。

2. 创新意识:建筑行业需要不断创新,从而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3. 团队合作能力:建筑行业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行业,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4. 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从事建筑行业需要具备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确保工程质量和工人安全。

六、结语总体来说,建筑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未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浅谈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浅谈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2 建筑 中各 种风格 的体 现
1功能主义重视物质 , ) 工业 化社会 注重大 生产 。以国 际著名
我国 以天津大学教授 兼中国易学堪舆 研究 院院 长亢亮 为代表 , 这
浅 谈 当 代 建 筑 的 发 展 趋 势
冯 川 萍
摘 要: 分析 了 界建筑的发展状况 , 世 介绍 了建筑 中各种风格 的体现 以及 当代建筑 中各 主流 、 的竞 争, 支流 展望 了世界建 筑发展 的趋势 , 使 人类享受到更完全 的生活环境 。 以 关键词 : 功能主义 , 界建 筑, 世 文化传统
行业, 而在战需 品及生活 品。温饱 问题才 是首要 。 重建 家 园的概 念 只简化为有屋居住 , 不存 在发展可 言。从 2 纪 6 0世 0年代未 到 圆形 白色球壳 。 层层 叠起 , 给人一 种乐观 向上美的享受 , 从远处看
去, 更象一艘鼓起 风帆正在行驶 中的大船 。又如我 国上海市东方 现在 , 建筑 有较 大 的发展 。2 0世纪 末 , 以题 为 “ 建筑 的多 元 主 明珠塔 , 洲最 高之塔 , 亚 上海 市的形 象建 筑 , 以顶 天立地之 势 , 其 义” 在英 国皇家艺术学 院召开 的国 际研 讨会 , 正是 建筑界 关 注 的 圆形的主体上连套两个不锈钢球, 这是该建筑的焦点所在, 代表 发展方 向 , 家普遍认 为 : 专 现在 正是不 同建筑 、 同学派 、 同风 不 小 上海的发展更 上一层楼 。待 到华灯初 上时 , 整个塔身从 下而上 闪 格 的和平共处 时期 。但仍 有学 者认 为: 共处 并非 和平 , 斗争仍 激 烁 着 七彩的灯 , 映衬着 两颗“ 明珠 ” 这 象征 上海市 是屹 立在 东 夜 , 烈 。近些 年来 刘开 济专家 在专题 报告 中提出 : 已形 成一 种多 方的一颗璀璨 明珠 。其 与旁边 的黄浦 大桥 、 现 杨浦大 桥形成双龙 戏 元并存 、 多元多价 的世 界建筑 形势 。而用 “ 花齐 放 、 百 百家 争鸣 ” 珠 的局面 , 达到意想不到 的效果 。 来概括更准确。其中 以两大风格 为主流 : 功能 主义 与形式 主义 的 3 第三主 流是 起 源于 中国 的风水 学 派 , 为 中 国在东 方 独 ) 此 竞争 , 当然也存在其他支 流。 创, 而今远播 西方 , 宗教一样 历史 悠久 , 西方视 为神秘 文化 。 如 被

绿色生态化住宅其建筑设计

绿色生态化住宅其建筑设计

探讨绿色生态化住宅及其建筑设计摘要:要满足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就要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设计。

通过人性化的绿色建筑理念,结合地域整体环境和文化脉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当代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生态化;人性化;可持续发展引言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仅仅凭借在住宅小区里规划的那一点绿地就谈生态化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①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且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而且要和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结合。

⑦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的就地化,实现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的循环转换。

垃圾就地处理及时,避免了在清运中的顷泄现象和因垃圾堆放而造成的污染等。

从大众消费心理可以分析出来,大家追求建筑的生态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人类对设计的要求(1)、生态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一座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很困难的。

生态建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注重效益,崇尚自然,尊重科学。

从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

日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因此,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

整体发展模式的确立也必然会引导建筑行业的发展。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住房和工作环境、公共场合等各种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舒适的生态建筑必定是人性化的、可持续的建筑,它既能给大家一个安适的小环境,又可以保护周围的大环境。

(3)、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

中国当代城市住宅的发展

中国当代城市住宅的发展

浅析中国当代城市住宅的发展摘要:随着经济水平及生活理念的逐渐提升,我国城市居民住宅也在不断产生变化。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自建国至今城市居民住宅的发展过程,并从住宅形式、结构、配套设施等角度具体剖析不同时期的住宅特征。

关键字:住宅、居住、形态、配套设施引言住宅是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形态。

[1]住宅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物质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居环境、居住文化建设的过程。

居住建筑的本质和目的是给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所以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建筑设计师和广大居民的共识。

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的住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居住模式、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精神层面对于居住问题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当然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摸索、寻找符合物质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发展过程。

总体而言,我国住宅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建国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建国初期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居民住宅多以砖木、木结构为主,形态多为平屋或两层楼房。

配套设施极不完善,如无给水、卫生和专用厨房等,使用便利性差。

随着社会的稳定及人民对住宅条件需求的提升,在新建住宅规划设计中逐步引入当时较先进的设计理念,例如采用了苏联的模式,即“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模式。

具体表现为: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为五、六公顷,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院落布置,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这种院落整体布局规整,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静的居住环境。

但由于建筑形态过份强调对称、围合式布局,因此造成许多死角,不利于通风和日照,同时由于当时居住面积受到限制,所以普遍产生了多户合住一套住宅且合用卫生间和厨房的现象,居住条件并不理想。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国民经济受到破坏,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尤为突出,在全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口号的推动下,民众通过各种方法降低造价,减少钢材水泥的用量,因而形成了一批简易楼、竹筋楼、筒子楼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类型,同时出现了两把锁住宅、合用厨房及公共厕所等的住宅形式,居民的居住质量降低到了极限。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近代建筑是从近代以后建筑界发生的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它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无缝衔接,以及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痕迹。

如今,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传承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精髓继续流传发展,将“简约、雅致、大气、和谐”这一传统文化取向,融入在现代建筑中,使我们现代的建筑更加抽象、更加高雅、更加现代。

2、注重建筑技术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注重的是建筑技术的提升,例如有关现代建筑材料、结构设计、给排水技术、建筑环境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3、注重实用性与节能性。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注重实用性,从普通住宅到大型公共建筑,都需要满足实用性的要求,节能性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从建筑材料到设计细节,都需要进行把控和设计。

4、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也充分考虑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从一些现代公共建筑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这可以激发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灵感,提高中国建筑设计水平,也有助于推动和改善国内建筑发展。

总之,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它包括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建筑技术的发展,实用性及节能性,以及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都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特征。

我国当代居住形式的科技环保发展趋势——基于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

我国当代居住形式的科技环保发展趋势——基于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

我国当代居住形式的科技环保发展趋势——基于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戚继亮【摘要】别墅产品的开发与建设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及深远的意义,其作为居住的特殊和终极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发展至现在,从广义上讲,那些具有独立院子和独立出入口的低层住宅,都属于别墅的范畴之内.但由于早期开发水平与经验的匮乏,整个别墅产业出现了许多乱象,如忽视环境质量和配套设施、建筑单体与庭院关系混乱、平面户型不人性化和建筑风格雷同等缺点,这也给中国的别墅建设开发带来了新的课题.通过小区规划、街景及私家庭院、建筑单体及科技环保理念等四个方面论述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有助于让人们对我国当代别墅的建设开发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提高这一类产品的开发建设水平.【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年(卷),期】2016(025)003【总页数】4页(P79-82)【关键词】园林住宅;第四代别墅;科技环保【作者】戚继亮【作者单位】上海郡都房地产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园林住宅第四代别墅科技环保别墅即别业,通常是指居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

在英语中,别墅译为“VILLA”,其英语解释为富人阶层为享受生活乐趣从城市向农村或郊区迁移的居住方式。

这些解释都说明,别墅属于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

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别墅作为第二居所的属性也开始发生变化,“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开始更多地具有第一居所的性质。

别墅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也变得更大众化,被更多人所享用。

因此,现在从广义上讲,那些具有独立院子和独立出入口的低层住宅,都属于别墅的范畴之内。

(一)源远流长的西方别墅西方别墅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自此后的每个时期都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代表作,如德良离宫、圆厅别墅(图1)等。

但随着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又产生了许多现代别墅建筑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有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等。

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新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存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1.1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1.2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1.3 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开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1.4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对策毕业论文,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1.5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

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1.6 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开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结构为主。

众所周知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3.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

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 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太残忍了,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当代中国的城市住宅发展108页PPT

当代中国的城市住宅发展108页PPT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苏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当代中国的城市住宅发展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商品住宅设计现状和发展趋势

商品住宅设计现状和发展趋势
理 上 ,经 常 采 用 大水 池 、大 喷 泉 、 大 雕 塑 、 亭 台楼 阁 ,争 奇


当前住宅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斗 艳 。 而 另 一 方面 ,对 建 筑 的个 性 化 处理 和 为 人 民服 务 的细
节 方 面 ,独创 性 还 不够 ,推 敲 不 仔细 。在 美学 观 念 方面 ,简

用可持续发展 的观点来审视 设计 ,将使具体 的发展行为与全
球环 境 和 人 类 未 来 联 系 起 来 ,具 有 深 远 意 义 。 在 商 品住 宅 设 计 中 采 用 可持 续 发 展 策 略 ,应 首 先 在 总体
规划 定 位 上 要 节 约 用 地 ,并 且考 虑节 能 、节 省 自然 资 源 ,这
( 、窗 、屋顶 的 K值计 算 ) 电梯 交通 墙 、 设计 ( 应计 算 电梯 的 等侯 时间 ) 下 、地
车 库 项 上 覆 土 层 的 构 造 做 法 、 地 面 的
构 造设 计 ( 否 降板 ) 管 网 汇总 、地 是 、
下室防水做 法、幕墙设计 ( 包括 擦 窗
机 ) 防 的 性能 化 设计 ( 别在 超 规 、消 特
二、商品住宅设计发展 的趋势 1 同城市环境规划紧密结合 .
住 宅 设计 ,从 广 义来 说 就 是 人 居环 境 的规 划 与设 计 。就
住 宅 论 住 宅 ,往往 有其 局 限性 。 住 宅 设计 不是 孤 立 的 ,和城
cN : ⅢA
L ̄ 固 |S T E
维普资讯
市 规 划 、 市 政 条 件 、 人 文环 境 、地 理 特 点 、 地 景 设计 等 都 有
密切 关 系 。 美国城 市 规 划 师 E・沙里 宁 曾经 说 过 :“ 常做 设 通 计 是 要 把 它 置于 它 所 属 的 更大 的环 境 中一 一 就像 椅 子 置于 一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前景展望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前景展望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171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前景展望王 爽1 赵 媛2 (1.河南中核五院研究设计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52;2.上海吴池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住房建筑行业正在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以其绿色㊁智能㊁高效等特点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关键词]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前景[中图分类号]F 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4)06-171-03引言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机遇㊂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住房建筑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和环保节能的需求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作为一种注重创新㊁智能化㊁绿色环保的新理念,将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强调创新㊁智能化和绿色环保,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㊂以下是该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和机遇,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㊂这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㊂智能化技术在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智能家居系统㊁智能能源管理㊁智能安全监控等㊂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便捷性,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㊁便捷的居住体验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注重建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场景进行定制和改造㊂这种灵活性使得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㊂通过打造共享空间㊁社区设施等,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㊂这种社区化的住房建筑模式有助于增强城市的社区凝聚力和活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鼓励创新和研发,不断探索新的建筑材料㊁技术和理念㊂这种创新精神将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机遇㊂通过注重绿色环保㊁智能化㊁灵活性㊁社区化和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该模式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㊂1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概述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是指基于绿色㊁智能㊁高效等理念而设计的新型住房建筑范式㊂相比传统建筑,第四代住房建筑更注重环保㊁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在建筑设计㊁施工㊁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的特点包括:多元化创新㊂结合当代科技和文化,打破传统建筑形式,实现建筑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强调建筑与城市空间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㊂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向着宜居㊁健康㊁智能的方向发展㊂绿色环保㊂采用环保材料㊁绿色技术,实现建筑节能㊁减排,降低对环境的影响㊂智能高效㊂应用智能控制系统,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益㊂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将扮演重要角色,为实现城市资源节约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㊂因此,深入了解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的特点和价值,对于引领城市建设走向更加可持续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㊂2 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挑战2.1 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未来的城市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㊂智能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驱动力㊂智能城市将通过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㊂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㊁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建筑绿色化㊁交通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稀缺等挑战㊂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将加剧,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吸纳能力的增强,城市将更多地面临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需要针对老年人口需求进行更有效的城市规划和建设㊂城市空间利用将更加灵活多样,未来城市将探索新型城市功能布局和用地管理方式,促进城市内部空间的优化配置,推动产城融合㊁住商混合等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实践㊂未来城市发展将更加注重智能化㊁可持续化㊁包容性和创新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结构变化㊂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需要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制定合理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未来城市朝着更加宜居㊁可持续的方向迈进㊂2.2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㊂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重要挑战㊂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㊁水资源和原材料等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这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㊂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是另一个重要挑战,全球变暖㊁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都需要我们采取积极行动来应对㊂但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㊁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合作困难使得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的阻碍㊂社会经济不平等是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之一,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这导致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到可持续发展的好处,甚至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㊂城市化进程也给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㊁交通拥堵㊁空气污染等问题,需要创新的解决办法来实现可持续172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城市发展㊂缺乏意识和行动力也是一个重要挑战,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行动,但许多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并且缺乏采取行动的动力和意愿㊂2.3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定位,它致力于实现建筑的环保和资源节约㊂通过采用绿色材料㊁节能技术和智能系统,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可以显著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㊂同时,它推动了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促进了建筑行业向循环经济转型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注重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它关注居住者的健康㊁舒适和安全,通过优化建筑内部环境㊁改善采光和通风等措施,提供更佳的居住体验㊂此外,它还注重社区建设和多样化的功能布局,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和社交空间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它不仅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还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和转型㊂通过推进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建设,它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并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还具备可持续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它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提出了更灵活㊁智能的城市发展模式㊂5.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它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格局,优化了城市环境和交通流动,提高了城市的韧性和适应力㊂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是实现绿色㊁智能㊁高效的建筑,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㊁健康舒适居住的需求,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引领可持续城市规划和发展㊂它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㊂3 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在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3.1 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创新实践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创新实践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智能城市概念和数字化技术,城市规划可以更好地优化空间布局㊁交通设计和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运行效率㊂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交通拥堵的智能调控和城市供应链的优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㊂创新设计理念如生态景观㊁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为城市注入绿色发展动力,打造宜居环境㊂采用生态设计理念,通过增加绿色空间㊁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韧性㊂同时,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板㊁风力发电等,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㊂城市规划与设计还应融入社会多元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㊂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考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需求,提供无障碍设施和社交活动场所,创造包容性社区㊂又或者将创意产业与城市设计相结合,打造具有创意氛围的创业园区,推动创新经济发展㊂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和借鉴成功案例,城市规划与设计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支持㊂创新实践的推广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体验㊂3.2 绿色建筑技术在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中的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在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绿色建筑技术可以通过选择环保材料和采用节能技术,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㊂例如,利用太阳能光伏板发电㊁回收利用雨水㊁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等,都有助于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㊂绿色建筑技术可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㊂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空气质量监测和调节㊁室内温湿度控制等,可以确保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健康㊂绿色建筑技术还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㊂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储存并用于灌溉或冲厕㊂同时,采用节水设备和优化设计,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降低水资源的浪费㊂绿色建筑技术还促进了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㊂采用可再生和可回收材料,设计可拆卸构件,方便后期维护和改造㊂同时,推广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荷㊂绿色建筑技术在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中的运用,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㊁改善室内环境㊁节约水资源和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手段,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㊂它是第四代住房建筑模式中的关键要素,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指导㊂3.3 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探讨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密切相关,在可持续发展中相辅相成㊂社会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经济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和增长,包括就业机会增加㊁产业结构升级㊁居民收入提高等㊂这些效益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㊂与此同时,环境效益体现在通过降低资源消耗㊁减少污染排放等手段,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㊂环境效益的提升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㊁保护生物多样性㊁减少环境污染等,为人类提供清洁的生态环境㊂在探讨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时,需要寻求二者的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㊂有效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局面㊂例如,发展绿色建筑㊁推广清洁能源㊁改善交通运输方式等举措既可创造就业机会㊁提升经济活力,又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㊁降低碳排放,保护环境㊂因此,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应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㊂结束语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在城市发展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基石㊂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衡利益㊁推动创新实践㊂这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㊂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确保环境法规得到有效执行,维护环境秩序㊂通过资源回收㊁废弃物利用等方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㊂通过平衡利益㊁推动创新实践,我们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㊂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㊂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城市才能实现繁荣稳定㊁人民幸福安康㊂愿我们共同努力,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㊂只有坚持这一理念,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城市才能实现真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173正的繁荣稳定,人民才能享受幸福安康的生活㊂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更美好㊁更可持续的未来城市而努力奋斗!参考文献[1] .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的工作指引[N ].东莞日报,2020-06-24(B 04).D O I :10.28181[2] 皮德江.政府投资项目集中建设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浅析[J ].中国工程咨询,2020(06):46-50.[3] 王浩,李文,白聪敏等.构建以设计为核心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模式[J ].城市住宅,2020,27(05):129-133.[4] 韩叙,武振,杜阳阳.龙头企业在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引领作用突显[J ].建设科技,2020(Z 1):29-31+41.D O I :10.16116[5] 文敏.积极推动稳步发展 深圳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J ].住宅与房地产,2019(11):40-44.[6] 马磊.建筑技术法规形成机制和监管模式研究 课题通过验收[J ].中国标准化,2015(09):40.[7] 张巍,王磊,王佳丽.共有产权住房P P P 融资模式应用研究[J ].建筑经济,2015,36(06):63-66.D O I :10.14181[8] 韦颜秋,韩冬.创新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J ].中国国情国力,2014(11):64-66.D O I :10.13561(上接第166页)结语综上所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目前的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可以为建设城镇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保证城镇的智能运营与管理,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㊂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开发与创新,将其更深入地融入到城镇建设中,并将各种技术要点落实,从而保证了城镇建设的开放性和智能化㊂参考文献[1] 向达.浅谈现代化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影响[J ].数码设计(上),2021,10(5):33-34.[2] 李露宇.消防工作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探析[J ].今日消防,2023,8(2):35-37.[3] 魏长彬,滕岳,郭彬,等.激光打靶系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J ].电子制作,2023,31(16):27-31.[4] 余志高.矿产类自动化系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 ].冶金与材料,2023,43(7):88-90.[5] 徐秋.关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创新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7):182-184.[6] 王艳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讨[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41(8):111-113.(上接第168页) 同时也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㊂然而,由于不同检测技术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所以工程师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做出合理选择㊂尤其是无损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精度,往往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㊁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建筑行业需要不断加强对无损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加安全㊁舒适的环境㊂参考文献[1] 张丹.房屋建筑工程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3(012):000.[2] 丁扬.房屋建筑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分析[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1(10):0289-0290[3] 徐亮.房屋建筑无损检测技术应用探析[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000(031):260 260.[4] 高旭张宜健.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 ].云南建筑,2020,000(004):174-176.[5] 唐红芳.房屋建筑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解析[J ].装饰装修天地,2015,000(004):109-109.[6] 欧阳丹.关于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结构工程中的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00(016):122-122.[7] 韦先锋.浅析土木工程中的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16(10):00283-00283.[8] 白宁铂.无损检测在建筑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设备工程,2023(8):174-176.(上接第170页) 缺陷,但隔音㊁保暖㊁采光效果更高,从而提升太阳光在建筑中的应用效果㊂总结:综上所述,现代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新能源的重视程度,根据工程现场具体情况,合理对太阳能㊁地热能㊁风能等新能源的应用,并设计出更佳的照明系统与门窗方案,以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确保建筑功能符合规定要求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量,使建筑在人类生活㊁工作及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㊂参考文献[1] 赖新峰.建筑电气节能减排措施及光伏新能源应用研究[J ].房地产世界,2023,06(19):157-159.[2] 林光洪.绿色建筑工程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以某绿色建筑工程为例[J ].房地产世界,2023,04(13):154-156.[3] 花蕊.民用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新能源的利用与研究[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4(02):67-69.[4] 张晓丽,李宏强.民用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新能源的利用与研究[J ].居舍,2021,09(22):156-157.[5] 金国辉,杨鹏.推动内蒙古西部超低能耗草原民居新能源利用举措及意义[J ].轻工科技,2021,37(05):98-99.。

建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建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建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之一,也是整个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到现代的高层建筑,建筑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建筑风格是由人类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技术的理解而逐渐形成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的演变和当代建筑等方面探讨建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一、历史背景1.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从原始建筑发展而来,有着粗糙、简单的风格特点。

早期建筑通常采用天然材料,如石头、木材、草等,建筑形式也很朴素,通常是独立或群体的单体建筑,如土坯房、木屋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古代建筑开始出现宏伟、壮丽的建筑,如世界各地的古代宫殿、城墙等。

2.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常以宗教建筑为主体,如欧洲的教堂、修道院等。

中世纪建筑的特点是鲜明的宗教色彩和大量的装饰元素。

在技术上,中世纪建筑主要采用石头和砖块等材料,从而实现了许多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建筑形式,如拱门、穹顶等。

3. 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建筑风格的重要分水岭。

文艺复兴建筑追求古典主义的完美和对称,注重功能、比例和对称等。

同时,文艺复兴建筑还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掌控和人类智慧的体现。

二、建筑风格的演变1. 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时期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的特点是精致、华丽和对称。

巴洛克建筑通常采用大量的复杂装饰,如雕塑、壁画等,以达到极致的艺术效果。

2. 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是一种追求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形式。

古典主义建筑注重建筑的直线和对称,形式精简、对称,通常采用的是抛物线和圆形拱门等形式。

3. 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期新兴的一种建筑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简约、实用和普及性等,它追求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的应用,致力于建筑结构理性化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发展。

4. 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建筑风格,它强调对历史、文化、地理和社会语境的关注,并试图通过建筑来反映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新世纪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新世纪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筑可 以通 过合理 的设计 , 自然光 进行 采集 , 对 即可 节省 冬季 采 暖 的燃 料 费用 ,降低 能 源消 耗, 同时合理 的通风 设计还 可有效 地运用 自然 风来缓解 夏季 的炎热 ,运用 自然 风替代 空调 , 即可 降低 电耗 又可 为人 们提 供 自然舒 适 的空
念 的原 因 生态 型建 筑之 所 以能过 成 为新世 纪 建筑 设计 的主流发展趋 势 , 主要 得益于 其对城 市未
来发展建 设所祈 祷的重要 影响 , 体表 现在 以 具
下几点 : 2 . I发展 生态型建 筑可节 约能源 生态 型建筑 以其独有 的设计 方式 , 自然 对 资源能够 进行充 分的发掘 与利用 , 例如生 态建
IIll Ij lI;Iji iiiI l困 i ll i i
I 。 a。 ZZ" a U1 i r U— . i IU  ̄ i
建 筑 技 术
新世纪建筑设计 的发展趋势 分析
吴 宇 丰
( 黑龙江省铁 力市宏业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 司, 黑龙江 铁 力 1 20 ) 5 5 0

华, 同时兼顾 当代设计 的个性 新世纪 住 宅在设 计 理念 上要 充分 体现 了 时空 的延续 性 , 现代住 宅建筑 的设计 理念 除继 承 了传统设 计理念 的精华外 , 还将 自然 因素融 入设计之 中,并综 合运用 现代化 的建筑 技术 , 通过独特 的设计展 现着 自 的个 『特 点。 身 生 未来 建筑 设计将 是传 统设 计 理念 与新 型设 计理 念 的结合体 , 的延 续性在 未来建 筑设计 中得 时空
中图 分类 号 :ຫໍສະໝຸດ 0 T 2 文献标 识码 : A
生态 型建筑 在满 足人 们基 本 生活 需求 的 前 提下 , 含 了生 态环保 理念与 可持续 发展 更蕴 理念, 建筑 的附加值 更为 巨大 。生态 型建筑 与 智 能型建 筑将成 为未来世界 建筑发 展 的主流 , 新 世 纪我 国的 建筑 发展 要逐 步 与世界 建筑 接 轨, 建筑设计 理念要 充分体 现生态环保 。 新世 纪人们 进入信 息化社会 , 生活节 奏进 步加 快 , 建筑 专家 曾 预言 : 世 纪建 筑业 的 新 发 展 为满 足人们 的需 求 , 回归 自然 , 将 回归 乡 土 ,这 种预 言在 现 实生 活 中得 到了 充分 的验 证。2 世 纪 的建筑设 计更 加 注重建 筑与周 围 1 环 境 的相 互协调统 一 , 更加 注重从 自然 中获取 天然 的能量 , 更加 注重 自 资源 的合理 开发与 然 利用。 建筑 的照 明设计 、 采光通 风设计 、 室内设 计 与采 暖设计尽 可能 的取材 自然 , 尽量减 少不 必要 的资源浪费 与环境 污染 , 努力 构建一 种清 新 自然 、 康舒适 的生活环 境 。新世 纪 的建筑 健 设 计除力 求满足 人们物质层 面 的需 求外 , 更加 注重对人 们精神 层面需求 的满足 。 生态 型建筑 作 为 2 实 际建筑领 域发展 的主流趋 势正 以其 1 科 学 环保 的设计 理 念 、 清新 的设计 风格 、 亲切 的造 型 、 全 的功 能与简约 经济 的使 用 特点被 健 消费者所 喜爱 , 型建筑 独特 的设 计理念 正 生态 不 断 地冲击 着 人们传 统 的建 筑设 计理 念 与人 们 的审美 观念 。 文以生态建筑 设计这 一新世 本 纪 主流设计 理念 的发展趋势 展开论 述 , 望通 希 过 本 文的 阐述对 业 界 同仁加 深对 生态 型建 筑 设 计理念 的认识 与了解有所 帮助 。 I新世 纪建筑设 计 的发 展趋势 2 世 纪是 知识 经 济 时代 是信 息时 代 , 1 生 态 与 经济建 设相 互 协调 与文 明发 展得 到 了前 所 未有 的重视 。 新世 纪的建筑设 计应坚 持走可 持 续发展 道路 , 更应 该是生 态文 明时代 。应该 走 可持续 发展 的建 筑设计道 路 , 将更 多 的科 学 技 术融人 建筑设计 当 中, 分的运用 自然 生态 充 资源 , 努力 实践建筑 设计 的协调 、 可持续 发展 。 新 世纪 建筑设 计 的发 展趋 势 主要 体现 在一 下

21世纪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向

21世纪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向

浅析21世纪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向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未来的新世纪是一个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也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本文通过几个设计理论,重点阐述了21世纪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新趋向。

关键字:建筑设计住宅设计持续发展生态环境21世纪的住宅建筑设计应走客车学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考虑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采光照明设计,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室内设计中景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才智,创造出自然质朴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开发资源和材料再生利用,按“绿色建材”概念装修房屋,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不搞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使建筑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一、走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建筑设计道路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

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二、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21世纪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太残忍了,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住宅建筑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先云芳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09 单位:深圳市协鹏建筑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籍贯:四川泸县研究方向:建筑设计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物质生
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建筑这一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要与世俱进,除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外,更要考虑心理和精神需要,如安全感、私密性、自主性、意境、回归等等,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环境。

这就是目前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理念:住宅建筑绿色化、住宅建筑科技化、住宅建筑人文化。

关键词:住宅建筑,绿色化,科技化,人文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rise ceaselessly,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this human necessities of life and the world are emphasized, in addition to meeting the basic living demand, but also want to consider the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need, such as security, privacy, autonomy, artistic conception, regression, etc, providing people with health, applicable, efficient use of space and environment. that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can be concluded to the following three big idea: residential building green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 technology, residential jianzhuren culture.
key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s, green, the science technology, humanism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住宅建筑绿色化
节能环保已成为当今社会文明生活发展趋势之一,建筑也不例外,我们称之为“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并非单一地强调建筑绿化,而是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尚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发展绿色建筑,首先应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标准和政策,加强全程监管,强制执行四节(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环保标准;加强技术研究和材料开发,及时、系统地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体系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创新、发展。

这对我们少走弯路,采取成本最低的办法来加快绿色建筑进程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当地资源、能源,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对旧老建筑进行改造更新,普及绿色建筑。

其次设计者需要改变价值观念和工作方式。

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它从来就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设计者的基本使命,是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总体中创造一个均衡的、具有整体性的、可持续的、美的环境。

这就
要求各专业、各部门从项目初始便要整合成一个设计团队,工作过程中要增加跨专业的协同与综合评估,逐步优化以达到整个项目的最优。

住宅设计方面,首先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日照、风向等场地自然条件,合理确定场地标高、总图布局等以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与景观;合理设计建筑物的体型、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等,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对能源的需求;在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上,采用屋面做隔热保温构造、用导热系数小的轻质保温材料做外墙、墙体外表面粘贴或涂抹对太阳辐射热吸收率低的材料等方法,尽可能提高其热工性能,减少室内外之间的热交换,降低建筑物的能耗;选择成熟、可靠、易于维护操作的建筑技术,充分利用阳光、雨水、自然风等可再生资源,巧妙解决住宅的用水、用电等能源问题,节约能源消耗,降低建筑环境负荷。

总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依据项目的地理位置、交通、能源、水、光和空气及其他特点,将绿色理念贯穿整个项目设计始终,主要表现在减少能源消耗与消费、温室气体的排放方面,尊重水资源和其他珍贵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方面,利用本土的、再生的和可更新生产的材料来改善居住环境方面。

住宅施工方面,目前仍大量使用木材为施工模板,且以人工操作为主的施工方法,导致产生过多的建筑垃圾,有违“绿色建筑”的理念。

固如何改变住宅建筑施工方式,提高施工工艺是目前乃至
今后一重要研究课题。

二、住宅建筑科技化
在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住宅建筑也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运用高科技手段以满足现代人“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

住宅建筑科技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节能应用技术。

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绿色照明技术;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建筑外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幕墙、遮阳、门窗的节能技术等。

环境与生态保护应用技术。

如园林绿化与景观研究技术;绿地节能、节水、环保设施应用技术;室内声学环境与区域噪声的控制与监测技术;环境保护及废弃物处理等应用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包括中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节水设施应用等。

绿色环保建材及产品。

包括绿色环保建材应用技术,再生或可再生材料应用技术等。

智能化服务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包括常见弱电布置、智能消防火灾报警、消防广播及设备管理系统线路布置;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包括停车场管理系统、楼宇对讲系统、通信系统、水电气自动抄表计费系统、强弱电机房等终端及网络控制源、紧急呼叫系统;监控报警系统,包括安全防盗系统、灾情自动报警系统、消防广播控制源及终端、无线对讲系统。

结构设计与施工新技术。

包括新型的结构计算,材料,施工工
艺,质量标准的配套关键技术。

必须看到,该阶段科技化设计在住宅中的应用,还停留在为未来真正实现全面住宅科技化搭建基础网络平台的初级阶段,仍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

随着科技化设计的不断深入,实现安全、便捷、舒适的科技化居住模式这一过程并不漫长。

三、住宅建筑人文化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住宅建筑在总图布局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元素,对地形地貌尽量不进行大的改动;同时也要有意识地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再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让鸟语花香充溢我们的生活环境。

尊重生活,尊重人,一切以人为本。

现代居住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满足居住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要求,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融入人文因素,将历史文脉、地区习性和周边影响作为创造理想住宅建筑的重要参数,尽量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当地元素融入到住宅建筑中。

但这样的融入,并非只是简单地借鉴外型,而是真正从人们的生活习惯上去考虑,从而使居住在其间的人,能够体会到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在平面布局、功能设置、空间利用等方面努力探索,以满足不同人、不同家庭类型的需要;在有限的建筑面积内,最大限度地、合理地分配使用空间,按照人的心理行为、生理行为和需求,设计室内布局和功能分区;道路交通展现当代人的出行需要,应尽量采取立体交通形式,步行道、车行道尽可能分开;结构布局适应当代人的社交需要,
提供居民休息、交流、行动的聚合空间,注重设计住宅廊道、组团庭院、小区绿地公共交往场所等;环境设计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更要给人实用、舒适、贴近自然的感觉;社区功能考虑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应注重健康性,环境要安静、无噪声、无污染,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富的绿地、宽阔的室外活动空间、识别性强的景观特征。

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利益。

关爱弱势群体,体现在配套公建、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及无障碍设计方面,主要包括补充完善医疗保健设施、建立健全医护设施、充实文化体育设施;扩大户外活动公共绿地及儿童游玩区域;强调方便、安全、便捷和舒适的步行系统;重视无障碍设计,为残疾人及行动不方便者等提供便利。

完善社区服务,创建和谐社区。

物业管理者的诚信度、亲和力与细心周到的服务将是和谐社区的重要保障。

当然,未来的物业管理所做的不仅仅只是保障居住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等这类基础的服务,更要结合居住者的生活与情感需要,不断地扩展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譬如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个性化商品团购服务;基于物业实体的房屋增值计划;重视社区的文化建设,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住户之间的邻里感情等等。

综上所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从微观的空间、生态、视觉、人文、文化、智能及管理等环境的设计中探索, 从总体布局、平面布置、建筑设备、节能及造型等方面进行充实, 多研究地域特点和市场需求, 不断在求变求新中提高“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素质,
才能真正实现住宅建筑绿色化、住宅建筑科技化、住宅建筑人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