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3期(总第45期) 学报

5月15日出版

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

1

宋丽丽邹萍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辽宁大连116622)

1摘要2本文从双性化人格研究的历史沿革, 性别角色双性化人格分布的现状, 双性化人格的影

响因素, 双性化与心理健康, 双性化与人格几个方面分析近年来有关双性化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 双性化受性别、家庭及社会的影响, 双性化是大学生理想的性别角色取向。

1关键词2性别角色; 双性化; 类型分布; 影响因素; 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21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6( 2006) 0320087202

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 是男女

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 其

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s ( 男人) 和

gyne (女人) 。/ 在心理学上, 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

显的男性人格特征, 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 既兼

有强悍和温柔, 果断和细致等性格, 按情况需要而作不

同表现0。

一、双性化人格研究的历史沿革

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较悠久, 弗洛伊德

( sigmud1Freud) 首先提出了/ 潜意识双性化0 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Carl1 Gustar1 Gung) 提出了著名的

/ 阿尼玛( an ima) 和阿尼姆斯( an imus ) 0 理论, 用

/ 男性的女性意向0 和/ 女性的男性意向0 两个术语,

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为了使

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成长, 应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

性因素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因素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

得到一定的展现, 否则这些被压抑到意识深处的异性因

素的逐渐积累, 最终会危及生命主题的存在。

在20世纪后半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妇女解放运动

的发展, 人们本着男女平等的精神, 力求缩小男女性别

的差异。由于身体和生理上的差异是先天决定的, 所以,

人们试图改变社会观念和男女社会角色的方法来提高妇

女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一些专业心理学家,

/ 一方面十分注重女权运动者的热情, 但又担心单纯的

政治热情没有多大的说服力, 总想用心理实验的材料科

学的说明两性心理差异的意义。于是学者在男女心理性

度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性化人格的假说0。

二、双性化人格的影响因素

张莉( 2003) 在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

的研究中发现, 性别对双性化者的人格影响较为突出的

表现在心理健康方面, 男性双性化者较女性双性化者更

容易出现病态依赖、性适应问题和反社会行为, 其兴奋

性、需要关注和脱离现实的分量表得分也略高于后者。

其他情况比较符合男女两性基本特点。年级和民族对双

性化者性格特征影响不多, 高年级双性化被试较低年级

被试更具责任心, 兴奋性较低, 更少出现性适应问题;

不同民族双性化者中, 白族较汉族和彝族更注重亲情,

汉族较其他两个民族更具防御性和纪律性, 且容易产生

躯体化的心理问题。专业对双性化者分量表水平的性格

特征的影响较大, 其中它造成的人格差异多数与人们平

常的认识较为一致, 例如艺术类学生和体育类学生的差

异最为突出, 表现在后者较前者更为务实、有责任感,

更为老实和传统。艺术类双性化者抑郁程度和反社会行

为均高于其他专业的双性化者。来源地对双性化者分量

表水平上的性格特征也具有较大影响, 但来自城市与来

自城镇的双性化者间除亲情分量表外没有太大差异, 其

他众多差异多数与人们在生活中的认识较为一致。

邹萍( 2004) 的研究发现,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约

占14%; 不同地区的生源性别角色类型差异较大; 女大

学生不同的性别角色类型与个性气质类型间存在着显著

的差异; 而双性化人格与多血质气质类型有着更多一致

性, 具有明显外倾性; 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主要受家庭

(尤其是母亲) 的教养态度及母亲的个性特点影响。

侯秋霞( 2002) 在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的结

87

1 收稿日期: 2006201205

作者简介: 宋丽丽( 1963- ), 女, 大连人, 硕士生, 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学报Number 3 ( General SerialNo145)

May, 2006

果表明, 在客家地区大学生中, 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所占比例为251 9%、2113%、2717%、251 1%。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与其他地区大学生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在男性被试中, 男性化类型比例略高于其他地区。本科生和专科生、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上均无显著差异。

三、双性化人格的心理特点

( 一) 双性化与心理健康

贝姆( Bem) 通过研究发现: 双性化的人在许多情

景下能表现得更好些, 因为他们既具有女性特质又具有男性特质, 能在各种情况下应付自如。其研究还表明,

双性化者更富创造性、自尊感较高、更独立、善于处理各类环境中的事物、自我效应良好。也就是说, 双性化气质才是成功者的气质, 才是最理想的气质。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人在许多场合下, 要比具有性别典型气质的人表现出色。因为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 同时富有男性和女性的气质特征, 所以在适合男性气质情境下, 他们能

够表现得男子气十足; 而在适合女性气质的情境下, 他

们又能善解人意, 表现出很好的女性气质。

司本斯( Spence) 等人采用人格归因量表( PAQ )

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女性中27%的人属于双性化人格,

这种人格类型的个体, 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 也能胜任

女性的工作, 她们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力, 是一种健

康的心理模式。斯比尔斯( Sperce) 等人的研究表明,

双性化的青少年和女大学生的确比性别典型化的自我评价更高, 更受欢迎, 适应能力更好。

余小芳( 2004) 研究发现, 双性化类型的学生不管

在心理健康方面, 还是在社会适应性上, 都优于男性化

类型、女性化类型与未分化类型的学生, 这说明双性化类型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同时, 还得出, 未分化

类型是最不理想的性别角色, 女性化类型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方面也较低, 男性化类型在这两方面上都不错, 仅次于双性化类型。

( 二) 双性化与人格

邹萍( 1998) 对女大学生的性度取向研究中发现双

性化群体人格的十大主特质为: 自尊、诚挚、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竞争心强、有怜悯心、忠诚、可靠、个性极强; 七大副特质为: 诚实、热爱孩子、冒险、宽容、和蔼可亲、有同情心、快乐。

马锦华( 2001) 对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

康关系的研究中发现: 双性化人格模式的个体在自信心、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非男非女气质类型的个体, 虽然与男性化气质未达到显著差异, 但在高自信和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