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分析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01
9.072
1.168
6.733
1.628
4.971
-0.371
9.058
4.354
1.179
0.381
1.431
-1.477
0.588
0.074
100
-
资料来源:根据 1997 年、200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
(二)制造业总产出变动结构分析
本部分主要通过结构分解分析法来分析最终需求的各种因素对中国制造业 各个部门总产出变动的影响。这部分的分析要借助于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
达 1/4。在其他几个产出规模较大的部门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
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贡献也较高。
3.投资因素对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部门影响较大。在一些传统的轻工业品
制造部门,投资因素的影响力甚微,这是因为这些部门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投入的影响远小于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部门如电子及
1.制造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明显。1997 年,规模位居前六位的部门分别 是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机械工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14.615%、13.251%、8.914%、8.462%、 7.904%、7.470%,部门集中度高达 60.616%。2002 年,规模位居前六位的部门 则分别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机械工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5.058%、10.727%、 10.108%、9.072%、9.058%、6.733%,部门集中度为 60.755%。1997 年与 2002 年的六门集中度均超过了 60%,这表明中国制造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有利于 中国制造业的长期发展。
求表现得最明显,出口因素对制造业的增长影响巨大。
5.进口变动因素的影响略大于出口变动因素。1997-2002 年,除传统制造业
部门出口变动因素的影响大于进口变动因素外,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较高的部
门,进口变动因素的影响都大于出口变动因素,具体原因将在第三部分制造业各
行业的加工贸易分析给出。
(三)制造业的最终使用结构分析
1.57
2.22
0.87
资料来源:根据 1997 年、200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
表 2 分析的是制造业各部门的产出占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这
里我们可以借用产业集中度指标来衡量。产业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状况的一个
重要指标,衡量产业集中状况的指标较多,如行业集中度、集中曲线、洛伦茨曲
3
线、吉尼系数等,其中行业集中度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指标,它是 指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销售额、增加值、职工人数、资产总额 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表 2 计算的结果利用的是行业集中度指标,即用 规模占前六位的制造业部门来衡量中国制造业各部门的聚集情况。从产业集中度 来看,制造业具有以下特点:
总产出 增长
1.83 -5.45
技术 因素 -9.15 -36.13
5.68 -5.67
82.35 26.50
55.11 -11.18
77.26 34.77 -32.93 82.87 26.10 55.00 73.19 26.43 164.37
11.78 -7.35 -85.73 28.42 -28.08 -8.92 18.72 -21.20 47.62
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制造业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第一 部分对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进行分析,该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制造业各产业对中国国 民经济的内部影响与作用,包括制造业总产出分析、最终始用分析、制造业各部 门影响力与推动力分析;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 下,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制造业各部门加工贸易的程度;第三部分利 用24部门国际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与中国经济密切联系的美国两者之间制造 业各产业对对方国民经济的相互影响,包括溢出与反馈效应分析,从而对各自产 业政策与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第四部分为全文结论。
出规模扩大了 1.57 倍(未扣除价格因素),这导致了制造业在国民总产出的比重
下降,从 1997 年的 52.1%,下降到 2002 年的 45.7%,这一方面表明了制造业是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随着国家对第三产业的大
力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首先要对所需的模型加以介绍,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可以表示为: X = (I − A)−1Y
其中 X 为各部门总产出向量,(I − A)−1 为里昂惕夫逆矩阵,记其为 R,Y 为
5
最终需求,可以分解为(C)、投资(I)、出口(EX)和进口(IM),所以上式以 可以变形为:
X = R(C + I + EX − IM )
4
从部门相对规模变动来看,规模较小的部门变动不大;部门比重规模在
4%-5%之间的部门相对衰退较大,规模较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
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的成长速度很快,1997-2002 年,占制造业总产
出的比重提高了 9.239 个百分点。在规模较大的部门中只有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
业与纺织业出现中等强度的衰退,其他几个规模较大部门均快速增长,成为推动
即: X = R • C + R • I + R • EX − R • IM ,设 t0 = 1997 年, t1 = 2002 年, 则总产出的变动可分解为:
∆X = X t1 − X t0 = Rt1 • Yt1 − Rt0 • Yt0
= (Rt1 − Rt0 )(Ct1 + I t1 + EX t1 − IM t1 ) (表示技术等因素变动的影响)
-24.53 -35.61 -11.40 -45.57 -22.04 -33.70 -21.54 -44.37 -148.22
53.42 151.65 -178.33
20.80 16.48 -15.44 42.16 26.58 -42.23
资料来源:根据 1997 年、200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
出口 因素
5.36 30.11
进口 因素 -3.04 -14.54
-4.36 14.64 -4.54
18.82 29.81 -11.66
16.08 25.45 -18.32
29.09 18.00 39.95 52.01 31.59 54.12 37.36 30.84 93.12
23.19 28.13 10.78 27.11 25.21 24.43 18.34 41.96 124.48
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资本因素的贡献超过了 50%,资本对这些
部门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市场需求因素是推动制造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传统部门还是
高技术部门,市场的需求都是促进其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表 2 的数据可以观察到,
消费与出口二个需求因素对制造业各个部门的影响均为正。尤其是出口市场的需
2.规模较大的部门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7-2002 年不同部门 的相对规模变动情况见图 1。横轴表示 2002 年各部门产出的比重,纵轴表示各 部门在 1997-2002 年间产出的比重变化量。从图 1 可以看出,2002 年有五个部门 比重高于 9%,有二个部门的比重位于 6%至 9%之间,这七个部门总比重高达 67%,其余各个部门都集中在 5%以下,规模较小。
其他制造业
2.908
废品及废料
0.513
制造业总产出
100
单位:%
2002 年产出 比重
比重变化
10.108
-3.144
6.286
-2.628
4.628
-1.222
2.756
0.603
4.921wk.baidu.com
0.675
4.247
1.270
15.058
0.442
4.052
-4.410
10.727
3.257
4.186
单位:%
5.0 4.0 3.0 2.0 1.0 0.0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 -3.0 -4.0 -5.0
图 1 1997-2002 年中国制造业产出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 1997 年、200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绘制
2.技术因素对不同部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传统制造业部门中,除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外,技术因素对产出的增长的贡献均为负的;技术变动对
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部
门产出的增长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产出
增长的近 2/5 来自技术因素的贡献,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技术因素贡献也高
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尤其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快速增
长,说明制造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表 2 1997-2002 年中国制造业产出结构及变化
制造业部门
1997 年产出 比重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13.251
纺织业
8.914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5.850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2.153
6
表 3 中国制造业总产出因素分解分析(1997-2002 年)
单位:%
制造业部门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纺织业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 维制品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 造业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学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机械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 机械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 废品及废料
二、中国制造业的总产出分析
(一)概况
第一部分将分析制造业的总体情况,需要运用 1997、2000 年的投入产出表
进行计算,结果见表 1 和表 2。从表 1 可以看出, 1997 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出为
10.41 万亿元(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2002 年达到了 14.33 万亿元(按当年生
产者价格计算),产出规模扩大了 1.38 倍(未扣除价格因素),同期全社会总产
表 1 1997-2002 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出及变化
年份
制造业总产出 全社会总产出 第三产业总产出 制造业占全社
会总产出比例
1997 年 10.41 万亿元 19.98 万亿元 4.24 万亿元
52.1%
2002 年 14.33 万亿元 31.34 万亿元 9.43 万亿元
45.7%
变化幅度 1.38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4.246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2.977
化学工业
14.61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8.462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470
金属制品业
4.788
机械工业
7.90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10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5.342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4.70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798
从投入产出表可知,最终使用可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其中
7
最终消费又可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可分为固定资本形成额和 存货增加。因此最终使用分配系数可分为:消费分配系数、投资分配系数与出口
分配系数;计算公式为:hij = yij X i (i = 1,2,3,"17; j = 1,2,3) 。其中 hij 代表各个部
可得结果(表 3),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产出变动发展的特点:
1.制造业产出增长较快。1997-2002 年,除个别部门外,制造业各个部门的
产出都有较高的增长,尤其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
机械制造业为代表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部门,产出有飞速发展,在此期间两部门
平均增长率高达 134.45%,远远高于制造业整体增长速度 44.88%。
+ Rt0 (Ct1 − Ct0 )
(表示消费变动的影响)
+ Rt0 (I t1 − I t0 )
(表示投资变动的影响)
+ Rt0 (EX t1 − EX t0 )
(表示出口变动的影响)
+ Rt0 (−IM t1 + IM t0 )
(表示进口变动的影响)
以上公式所需数据均来自 200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根据以上公式进行计算
104.53 40.65
-34.69 -87.57 46.60 -3.90
消费 因素
8.82 16.75
5.61
18.88
43.08
37.72 31.61 13.47 20.89 19.41 19.07 20.32 19.20 47.37
37.13
31.03 23.99
投资 因素 -0.16 -1.64
门的消费(或者投资、出口)系数, yij 代表各个部门总产出用于消费(或者投